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胃靠养肠靠清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李博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好大夫在线”人气医生李博,主页总访问量超过770,0000人次,每天平均有2500多人通过他的主页获得就医方面的经验和常识。

廖新波、张晓东、张海澄、谭先杰、龚晓明等20多名医生大V联袂点赞;崔玉涛、张羽、冀连梅、贾大成、任黎明、顾中一、李哲等知名医学科普达人倾情推荐。

超值附赠医院内部专用消化道健康状况自测表、清肠手册。与《胃靠养肠靠清》一起,为您的健康助力。

内容推荐

李博所著的《胃靠养肠靠清》中,消化科医生精选十余种肠胃高发病、常见病,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个人经历、门诊故事,讲解每种肠胃病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危害,该如何预防,是否需要用药,如何进行饮食上、起居上、运动上的调理。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很多实用的肠胃养护妙招,教你激活自身的消化力!

目录

推荐序一 医学书也能像小说一样好读

推荐序二 李博治好了我的老胃病

自序 给你讲讲消化道的有趣故事

第一章 吃,是一件攸关性命的事

 被“剩饭文化”害了的姑姑

 吃保健品,不如吃自家菜园的黄瓜豆角

 最好的补食是一日三餐

 微信朋友圈里的“科普”,只能“微微信一下”

 开心地吸口烟,也比郁闷地吃饭好

第二章 口腔溃疡和口臭:口腔问题是表象,消化问题才是真相

 急性口腔溃疡和“上火”的一世痴缠

 逼退急性口腔溃疡只需1周

 来医院找我的都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

 为何老李的“祖传秘方”对老杨压根儿不管用?

 如果不社交,口臭就口臭吧!?

 嘴里的异味从哪来?

 口臭与大便冲不干净的神秘联系

 有人说自己口臭,为何医生什么也闻不到?

 吹气如兰、口齿生香有妙方

第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别让胃酸随便“串门”

 “谁还不反个酸呢?”

 胃酸是如何逆流而上的?

 胃食管反流病到食管癌,隔了多远?

 如何让胃酸“老实待着”?

 吃药就好、停药就犯,拿它没辙?

第四章 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慢病慢治,不言放弃!

 消化科的“感冒”——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种“心”病

 “规律饮食”说起来容易,怎么落地?

 人体自有“开胃穴”

 别难为医生了!诊断慢性胃炎只能靠胃镜

 诸葛亮与张飞都可能是慢性胃炎患者

 有时候,我不得不扮演一名“心理医生”

 慢性胃炎: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第五章 急性腹痛和消化性溃疡:绑在身上的不定时“炸弹”

 火车上的紧急会诊:小伙子突发腹痛

 找出腹痛原因是个技术活,让医生来做

 中医是慢郎中,但急救也有一手

 真相大白!几口凉水引发的急性腹痛

 胃溃疡,分分钟可取人性命

 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比较善良的“兄弟”

 胃出血和穿孔:胃溃疡两个凶恶的“儿子”

 西药猛于虎?别吓自己了

 医生更看好能“管住嘴”的溃疡患者

第六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撮小细菌,搅乱了整个消化道

 世界上50%的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呼口气,就知道有没有感染

 小心!唾液有“毒”

 伴“菌”如伴虎

 手法够狠,才能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纯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很难!

 幽门螺旋杆菌要是卷土重来就麻烦了

第七章 胃癌:它最怕情商高的对手

 胃癌不是瞬间得上的,你可别想多了

 生活恶习一大堆,疾病不找你找谁

 做得好,你也能逆转癌前病变

 学会看自己身体的“风水”

 年龄大了,每年做个体检更放心

 远离胃癌,至少做到这3件事

 98%的胃癌患者会问我这5个问题

第八章 胆结石、胆囊炎:疼死人不偿命

 胆结石“背后捣鬼”,胆囊炎“当面使坏”

 胆结石、胆囊炎这俩“坏小子”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医生让你做心电图,不是在图你那20块钱

 手术,不是这场战斗的终结者

 真正的“灵丹妙药”就在生活中

第九章 便秘:千呼万唤“屎”出来

 吃不下、拉不出,太闹心了

 便秘≠上火了

 便秘最容易“勾搭”上痔疮

 吃什么拉得痛快?

 便秘吃药前,先试试这4个方法

 老年人便秘,别抗拒吃药

 儿童便秘常与消化不良相伴而行

 细心、平和的父母,更容易带出不便秘的孩子

第十章 腹泻:肠小乾坤大,对症再用药

 抗生素用对了治腹泻,用多了致腹泻

 长期腹泻,谁曾想竟然是甲状腺的问题

 十个脾虚者九个腹泻

 敏感的人常有一副敏感的肠子

 门诊日的追魂电话——自家闺女拉肚子了

附录 最常被拒绝的检查项目——胃镜

 Q1 可不可以不做胃镜?

 Q2 有没有不难受的胃镜?

 Q3 做胃镜会不会出血?

 Q4 做胃镜为什么还得抽血?

 Q5 怎么做个胃镜得跑五六次医院?

 Q6 胃镜到底是怎么做的?

后记

试读章节

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我们的父母一辈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贫穷,他们挨过饿,受过冻,他们“穷怕了,也饿怕了”。

记得小时候在家吃饭,各种菜肴摆满了桌子,每次都有新菜,每个碟子都很满,小时候很高兴,觉得咱家各种东西都很丰富。爷爷奶奶说起来也颇为自豪,说:“咱们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想吃啥都有。”吃完饭后我和弟弟妹妹嬉戏玩耍时,经常看到姑姑总是在最后吃饭,看看哪个菜已经反复热过好多次,剩下的,就把它“打扫”干净。

挨过饿的人生怕再挨饿,所以每顿饭都要“过剩”才能满足,而挨过饿的经历又是他们身上的烙印,他们不能忍受把剩饭倒掉,于是总有人像我姑姑一样,总是在默默地吃着剩饭。

如今,姑姑已经被糖尿病缠身多年,还做过两次手术,一次是颅内如鹌鹑蛋大小的肿瘤切除,一次是多处如鸡蛋大小的肠息肉切除。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和我对亲人的了解,我发现,经常吃剩饭的人,往往营养不良,因为剩饭经过多次蒸煮,营养成分已经被破坏,身体已经无法从中吸取营养,只能不断损耗着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

从临床观察来看,越来越多的现象提示,长期吃剩饭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其他疾病。这一点早已经有了理论基础,实际生活中也逐渐得到大家的公认。

姑姑的这些疾病,很有可能就是长期进食这样没有营养的剩饭导致的。我也多次向姑姑科普,要她改掉吃剩饭的坏习惯。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我过年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他们就不明白什么叫“节约习惯的与时俱进”,认为不浪费粮食是几千年以来老祖宗留下来的真理,必须遵守。

虽然生了一天姑姑的气,但我还是决定晚上给她打个电话好好说说。科普之路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我只能慢慢去转变家人的健康理念,让他们一步步走上健康之路。

“姑姑,晚上吃啥了?”

“烩菜熬稀饭,还喝了点奶,今天的饭可吃光了,没有剩。”

不简单,我的科普还是有用的,收到了效果,真假且不管,至少不吃剩菜的意识已经有了。

“白天时间太紧张,晚上我闲下来给您说说这个过期保健品的问题。”

“唉,不算过期,这才几个月,扔掉多可惜啊!”

我一下子语塞,明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好先从过期说起。“不管怎么样,这个已经过期了。咱们确实不应该浪费,但是最大的浪费其实是对身体的不负责任。我记得给您算过这笔账,不断吃剩饭,节约下来的钱,比将来吃药治病花费的钱,少很多。这两年来,姑姑您注射胰岛素、做手术花了多少钱,比起您节约那点钱,是不是多很多?”

说起这个来,姑姑一下子有了直观的印象。这些都是她经历过的,必须要让她警醒。我接着说:“最近都在倡导‘光盘行动’,就是要不浪费,这是好事,是传统美德。可是不浪费不是说硬塞进去,因为吃剩饭是对身体的最大浪费。”

“那剩下那么多怎么办呢,都倒掉多可惜啊。”姑姑语气中满是无奈。

P3-P4

序言

医院里面总是人满为患,尤其是消化内科门诊,相较于其他科室,病人比较多,总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就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目前胃肠疾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总人口的20%,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受到胃肠疾病的困扰。

由此看来,中国的医院要承担将近2亿人的消化问题,就算只有一半人来就诊咨询,消化科也有1亿人次的流动量。并且,消化疾病很少有就诊1次就可以康复不用再来的,基本上每人平均需要就诊3次,而这个数据就相当于某些国家甚至大洲的人口总和了。

作为院长,我时常在想,安得医院千万间、安得良医千万人,大庇天下患者俱欢颜。此时如果医生人数无法增加,那只有增加每个医生的工作量。每当看到他们累得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没有时间休假、陪伴家人,我很痛心。而当我自己查房和出诊的时候,也深感精力不济,需要咨询和诊疗的消化科患者太多了,我只能多牺牲一点自己的时间,来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的学生中,李博不是最聪明的,但他却有一种专注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好大夫在线”上写了很多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像小说,虽然说不上情节跌宕起伏,但能娓娓道来,让患者在就诊前对消化疾病有所了解,就诊后还可以随时查阅服药注意事项以及日常生活调养方法。这样做,不仅节约了患者的时间、避免了患者盲目用药,同时也节约了医生的时间,让医生在诊疗时有更多的时间分析病情。这也是医学临床诊疗的延伸,可以用这种方式把一些只有医生知道而又来不及说的疾病常识传递给大家。

非常欣慰地看到他在超级忙碌的工作中,利用晚上甚至深夜的时间,精心修改这些故事,让这些单调乏味的诊疗常识变成有趣可读的故事,让消化疾病患者明白疾病是什么、怎么来的、会怎么样、该怎么办。

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虽然都是功能性的,但如果不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就会逐渐转化成器质性的,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害。而且,消化系统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容易癌变。因此,许多消化内科专家在健康科普的时候都提出建议:45岁以上的人要定期进行消化内镜的检查。

祝福胃病患者有缘结识这本书,能在就诊前或者就诊后读到这本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让医患双方共同守护健康。

后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

点一盏台灯,如同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日日夜夜。在今天这个对我而言特殊的日子里,再为这本书最后写下一些文字。这既是本书的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也是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

回想起著书的这些日子,从最初的满腔热情却无从下笔,到最后的文思泉涌娓娓道来,这其中,虽不乏细心的临床积累与严谨的旁征博引,更离不开师友提携。寒来暑往,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终得苦尽甘来,这些消化科的故事即将付梓。这些故事里承载着太多个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这一年,我在笔下把我这从医十年以来的故事浓缩。行文不敢懈怠,因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落笔深恐传递不妥,尽力保持原汁原味,更博览群书,精雕细琢。

著书过程中,虽然参阅了大量资料,但囿于学识所限,书中难免有一些纰漏,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也期待每个读者不同角度的反馈。

我记得,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是躺在老家的摇椅上,听姥姥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如今,那些故事情节已经遥远不可追忆,但故事里忠义礼智信的道理,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这些故事潜移默化,让我有了用真诚和实在面对我的患者的习惯。我时常在想,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把健康科普知识传递下去。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尽量把枯燥的医学知识与健康理念融入一个个故事中,希望能让您读得懂、记得住、忘不了。这些故事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建设自己。

治大国若烹小鲜,撰写科普书籍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希望我精心烹制的这道“清粥小菜”能够合您的胃口。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医学角度来说,这句话可以演绎为“不药而疗人之疾,上之上者也”。不用药就能治好疾病,这是古往今来大家对医者的最高期待,也是每个医生对自己的最高要求。我写这些故事,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回归健康的真谛,让我们对在生活中吃喝拉撒不慎而导致的疾病,用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心情调摄来治疗,恢复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

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医生和患者共同承担治疗的不确定性和战胜疾病的喜悦。面对每个人,治疗过程就是一件艺术品,需要主导的医生不断地精心打磨,也需要患者信任地配合。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凤凰联动的编辑们给我的鼓励、帮助和鞭策。

特别感谢爱妻和女儿在创作期间给我的灵感与温情,让我在前行过程中感到背后默默注视的双眸,在忙碌的深夜中看到那一盏为我守候的醉人灯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