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加拿大)舒柯文//王原//(澳大利亚)楚步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舒柯文、王原、楚步澜著的这本《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是一部优秀的古生物科普读物。立意新颖,创作精心。1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生物群各具特色,脊椎动物9大演化事件的介绍形象生动。不仅从科学知识方面扩展了读者视野,也处处浸透着文学与艺术的风采。

内容推荐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是一部由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古生物学家(舒柯文、王原、楚步澜)还原与重建的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还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历程中充满的惊奇、偶然与不可思议。作者把这纵横5亿年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细节,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本书特别聚焦了“从鱼到人”演化中的九个精彩转折,也值得读者悉心地品味。

这段史诗般的历程藉由15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生物群以及数万块珍贵的化石为凭证。一些我国特有的绽放着几亿年生命之美的高清晰化石图片和结构复原图系首次精心呈现,引领化石爱好者踏上远古生命的探秘之旅。同时,认知生命演化历程中的这些记录,正是古生物学的魅力所在。

目录

前言:遥远和奇异的地球生命史

从这里开始:脊椎动物、深时与化石

第一篇 古生代冷血与鳞片的时代

 第1章 澄江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出现

大事件·壹——脊梁骨的起源

 第2章 潇湘动物群:“钓出”真正的答案

大事件·贰——有颌的感觉真好

 第3章 中宁动物群:脊椎动物的新类型

大事件·叁——即将离开水的鱼

 第4章 大山口动物群:兽与蜥的世界

第二篇 中生代恐龙的帝国

 第5章 关岭生物群:与摇曳的海百合伴生的生命

大事件·伍——重返海洋

 第6章 禄丰动物群:中国古老的恐龙

大事件·陆——哺乳动物的悄然兴起

 第7章 沙溪庙动物群:地球上的巨龙

 第8章 燕辽生物群:地层中的“华丽霓裳”

大事件·柒——飞上蓝天

 第9章 热河生物群:带羽毛的恐龙

 第10章 王氏动物群:巨大的恐龙墓场

第三篇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大捷

 第11章 潜山动物群:劫难后的新生

 第12章 沙拉木伦动物群:各种各样的蹄子和角

 第13章 山旺生物群:几乎与现代一样

 第14章 和政生物群:马、猪和鬣狗们

 第15章 周口店动物群:早的“北京人”

大事件·玖——人类的黎明

结语:演化在“枪林弹雨”中继续

后记

延展阅读

附录一:中国主要的脊椎动物(含人类)化石产地

附录二:中国含古生物展陈的部分博物馆名录

附录三:本书使用的重要生物种属名索引

试读章节

距今大约3.6亿年前,也就是潇湘动物群的全颔鱼及其他鱼类被掩埋在志留纪的海底6000万年之后,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彼此靠近,处于冈瓦纳大陆东部的赤道水域。这时已经到了泥盆纪快要结束的时候,身披甲胄的无颔鱼类只剩下凤毛麟角,但盾皮鱼和其他早期有颔类正处于兴旺繁盛之际。如果外星人在这个时候造访地球来享受钓鱼之旅,他们一定会满载而归。但如果他们选择在陆地上狩猎探险,大概除了节肢动物,就差不多要一无所获了。显然,在河流和湖泊中,脊椎动物开始了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宁夏发现的一件残破但非常重要的化石将向人们揭示,在华北地块西部的一个湖泊中,正如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脊椎动物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新类型。

当年沉积在古湖泊中的沉积物,如今变成了中宁组黄褐色的粉砂岩和砂岩。这套地层包括了丰富的石松类植物化石,虽然它们的现代亲戚低矮且不起眼,但那时的石松却是柱子一样的、分枝很少的大树,也是构成泥盆纪森林的主要树种。可以想像,它们是怎样成群地矗立在湖岸旁,朴素无华而又静寂无声。

与植物碎片保存在一起的,是曾经生活在湖中的脊椎动物的骨骼。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盾皮鱼中的胴甲类,是潇湘动物群中志留鱼的晚辈亲戚。其中最独特的当属棘刺宁夏鱼,它显然是华南泥盆纪晚期的江西鱼的近亲,也是身披重甲——在头部、躯干和胸鳍处均覆有其他胴甲鱼类所共有的带关节的骨板。最特别的是,它们的躯甲和胸鳍甲的边缘生有一列列骨剌,足以让绝大多数袭击者胆寒。中宁组还发现了未研究的肉鳍鱼类和节颈类盾皮鱼,后者才是真正的狩猎者家族,说不定会定期“检验”一下宁夏鱼的防御能力。

就在这些凶猛的捕食者和重装甲的猎物的残骸之间,一段不起眼的颔骨化石隐匿其中。这是一段不到10厘米长的下颔残段,上面有一些小齿而不是真正的牙齿。但一直在关底组和中宁组“钓鱼”的朱敏与他的同事们证明,这件下[合页]骨残段代表的是中宁组已经描述的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无疑属于一种早期的四足动物。

四足动物的名称“tetrapod”,来自希腊词根,意为“有四只脚”。它们是一群陆生脊椎动物,包括现代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这些动物并非都生活在陆地上,也并非都有“四足”,比如蛇类无足,鲸、海龟和很多其他四足动物返回水域生活。但无论怎样变化,所有四足动物都同属于一个演化分支,其早期成员一定具有成对的前后肢,以及其他一些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它们所代表的,是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军团;它们对陆地的成功征服,是精妙绝伦的演化篇章。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泥盆纪的晚期。

中宁的这只四足动物于2002年被命名为“潘氏中国螈”。它的属名的字面含义是“中国的螈”,与鱼石螈和棘石螈的含义相呼应。后两种动物来自东格陵兰的泥盆纪地层,几十年前就已被命名且拥有较完整的化石;它们是笨拙、臃肿的动物,保留了很多早期肉鳍鱼类的特征,比如具有尾鳍;但关键的一点是:尽管在水中的时间可能远超过在岸上的时间,但它们却具有四肢而非胸鳍和腹鳍。鱼石螈和棘石螈显然是鱼类和更加陆生的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鱼石螈体长约1米,棘石螈稍小些。

根据对下颔骨后段(也是唯一保存的身体部位)的详细解剖学研究,可以证明中国螈与鱼石螈和棘石螈,以及其他早期四足类无疑是同一类动物。比如那些小齿状的突起位于下[合页]骨上缘的一个狭窄区域内,这与四足动物相似,而不像典型肉鳍鱼类那样,延伸到下颔骨内侧的一个较宽区域。可惜下[合页]骨的前段没有保存,那里可能长着真正的牙齿。

由于化石非常有限,中国螈的身体结构还是一个谜。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尾鳍是否像棘石螈的那么大,或像鱼石螈的那么小,还是已经完全消失了。中国螈能否用它笨重的、多少呈桨状的四肢上岸探险呢?是经常的、偶尔的,还是从不?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件唯一的下颔骨残段已经让古生物学家确信,在泥盆纪晚期的世界多个地方,包括中国的华北地块,一类新型的脊椎动物已经兴起。

P56-59

序言

讲述“从鱼到人”的中国故事

从古至今,“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哪里去?”似乎一直就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但人们往往把它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和探索的脚步,苦苦追寻其中的奥秘与真谛。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相继问世,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令人信服地向世人表明生物进化,万物共祖,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动力和机制,而且作为哺乳动物大家庭的一员,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也不例外。

一百多年过去了,尽管面临了种种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屹立不倒,不仅如此,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极大丰富了进化的理论。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Jerrv Covne曾这样写道:“现代古生物学的累累硕果已经彻底证实了达尔文的理论”。在这一系列的累累硕果中,来自中国的化石,特别是最近20年的成就,无疑最为醒目。大量关键时期、过渡类型的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国际上不断掀起阵阵波澜,为世人讲述一个接一个的生命演化的“中国故事”。

最近,中英双语图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自然》杂志及时发表了著名恐龙专家徐星撰写的书评。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但却是一个跨国的组合:加拿大籍的Corwjn Sullivan是哈佛毕业的博士王原长期兼任中国古动物馆的馆长,澳大利亚籍的Brian Choo不仅是一名古鱼类专家,还擅长科学艺术创作。3位严谨的学者,在承担各自繁重科研任务之余,历时两年合作完成这部科普著作,本身就足以令人称道。

作者精心挑选并介绍了在脊椎动物5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15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的化石宝库,如产出了“第一条鱼”的寒武纪的澄江生物群,来自贵州三叠纪的海洋爬行动物,产出了大量带羽毛恐龙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等,并且还穿插介绍了九次代表性的演化大事件——从脊椎骨的起源一直到人类的出现,因此从鱼到人的演化脉络清晰明了。本书可谓浓缩了中国古生物学近百年成果之精华,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个有趣故事的背后,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化石,特别是最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在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除了化石产地、重要人物、化石标本、生物结构示意图外,还包括了大量灭绝动物的彩色生活复原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之一的Brian Choo亲手绘制了书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插图,包括几个全彩复原的生物群场景,从而尽量保证了复原的科学性。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那样,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最感困惑的就是内容的取舍,中国的化石宝库实在是如此丰富,但限于书的篇幅,并尽可能考虑在演化不同阶段上起关键作用的化石,最终还是有不少有名的中国化石没有被收录到书中。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基于中国的精美化石宝库,描绘“从鱼到人”的故事中,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性、并且最有趣味的一本书。本书装帧精良,文字也尽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我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将成为经典,并为各国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喜爱。

后记

中国地大物博,发现了众多脊椎动物化石产地。中国的古生物学也人才辈出,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然而至今中国还没有一本较系统的科普读物介绍这些学者的工作,介绍这些重要而有趣的史前动物以及它们在中国演化的生动历程。大约两年前,当我们开始筹划编写一本介绍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的科普书时,我们想从中国古动物馆精美而丰富的展品入手,出版一本漂亮的化石图册。然而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杨虚杰老师的沟通让我们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写一本更加系统地介绍地史时期中国主要脊椎动物群的书呢?这样可以把现在仍在进行的脊椎动物演化的进程,随着中国特有脊椎动物群的介绍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内容或能吸引来自国内外更大规模的读者群,也会对中国古生物学的推广具有更深的含意。于是我们改变原来的构想,决意出一本更为费时、费力但或能传播更广的书:一本中英文双语、图文并茂、中外读者以及学生成人都适合读的科普读物。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针对一个史前动物群做科普,需要阅读大量的、各门类动物的原始研究论文,并及时跟踪相关科研的最新进展;然后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最后,作为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还要求有精美的图片,包括漂亮、形象的古生物复原图。这里的工作量和难度确实不小。限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做出各种艰难的取舍。还有很多中国化石记录的珍宝被遗憾地略去,比如河南西部白垩纪晚期种类丰富的恐龙,华南洞穴中更新世的巨猿及其他很多哺乳动物。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这本书终于得以付梓出版。在本书中,我们最终挑选了中国15个有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以地质年代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希望提供一个虽然注定不完整,但信息量丰富且有趣的介绍,概述脊椎动物在地球上5亿多年的演化历程。为了给读者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我们在书中穿插了脊椎动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历史中,9个有代表性的演化转变事件——从“脊梁骨的起源”,到“人类的黎明”。这些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脊椎动物演化的方向和结果,并总结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也是首次将这“九大演化转变事件”介绍给国内外公众。本书的跨国创作团队,是一次富有意味的组合。我们也希望加、中、澳三国学者的共同创作,能使这本书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由于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专业性,很多时候我们仍,贞向不同领域的同行请教、求实,寻求最新图文资料乃至邀请审查部分章节的初稿。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将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为此我们也特别感谢以下各位前辈和同仁,包括邓涛、董枝明、高星、侯先光、贾连涛、姜涛、金迅、李传夔、李淳、李锦玲、刘俊、刘武、卢静、欧阳辉、彭光照、邱占祥、汪筱林、王元青、吴飞翔、吴新智、徐光辉、徐星、尤海鲁、张弥曼、赵文金、周忠和、朱敏、Christine Argot、Gregg Gunnell、David Hone、Timothy Huang、Philippe Janvier、Zhexi Luo、RObert Reisz、Olivier Riteppel、Chris Scotese、Tom Stidham、Haiyan Tong和XiaochunWu等中外学者。我们也感谢陈瑜、许勇、黄金玲、李荣山、徐晓平、杨恩生、曾孝濂、赵闯、Julia Molnar和Marlene Donnelly对书中部分古生物的精彩复原;感谢林海波先生的图书美编和艺术创作工作;感谢杨静、赵慧娟、苏靓对本书科普图书基金申请、文字翻译等方面的不同贡献,以及刘英对部分标本的拍照。当然,这部图书项目的重要的组织者杨虚杰女士的睿智和高效,也让我们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浅。最后致谢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与出版专项资金对本书的支持。

2014年11月·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优秀的古生物科普读物。立意新颖,创作精心。1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生物群各具特色,脊椎动物9大演化事件的介绍形象生动。不仅从科学知识方面扩展了读者视野,也处处浸透着文学与艺术的风采。

——孙革(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

人类对自然历史的探索永无止境,化石是研究自然历史的重要钥匙之一。这是一本关于化石的书,但作者的情怀已经超出了化石。这样的好书现在太少了。

——孟庆金(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