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道格拉斯·普莱斯顿//林肯·蔡尔德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博物馆惊魂三部曲”结局篇——《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是比肩丹·布朗和柯南·道尔的悬疑推理作家道格拉斯·普莱斯顿、林肯·蔡尔德融合《天使与魔鬼》与《侏罗纪公园》的惊悚科幻大作。

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题特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殊不知,被扯落的头颅与肢体,只是这场屠杀大戏开幕前的一道开胃菜……被停职的FBI特工潘德加斯特携手美女科学家马戈。格林、疯子科学家弗洛克,穿行于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古老繁复的地下城堡,找寻凶手的蛛丝马迹,最终揭开堪称史上最诡异凶杀案的神秘面纱。

内容推荐

(上册)在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之后,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土著神像被带进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在即将开幕的迷信主题(土著文化)展览前夜,素来平静的博物馆突然发生了凶杀案,震惊整个纽约市。FBI探员潘德嘉受命前往博物馆与纽约警方探员达戈斯塔一起调查此案——为什么会在一向和谐的博物馆出现如此怪异的凶案?作案者智商为什么如此之高?一系列问题吸引了不少专家的关注。佛洛克就是其中之一。就在那个似乎注定以失败而告终的展会之夜,FBI探员携手专家成功抓住了真凶——一只恐怖的“异形”。

(下册)

纽约市警局的缉毒组潜水员在打捞海洛因的时候,意外捞出两具无头尸骨,其中之一正是不久前离奇失踪的社交名媛。惨案震惊了纽约市上流社会。上册(道格拉斯·普莱斯顿《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里的几位主角再次携手,他们深入地下展开调研,搜集证据,最后调动海军陆战队对纽约市复杂的下水系统进行清剿——当真相揭开是,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位心理扭曲的专家……

目录

(上册)

序幕

超自然神秘博物馆

全球土著文化展

四足行者

尾声

(下册)

旧骨

渠城猎手

骷髅茅屋

终曲

后记

试读章节

临近七点,计程车和豪华轿车在博物馆西门前挤成一团乱麻。衣着雅致的乘客小心翼翼钻出车门,男人身穿几乎一模一样的礼服,女人披着真毛皮草。宾客踏着红地毯涌向博物馆的天篷,雨伞撞来撞去,大家都想尽量避开滂沱大雨,人行道已经变成小溪,下水道则是奔腾的大河。

进了博物馆,上千双昂贵的皮鞋踏着两排棕榈树之间的大理石地面走向天空厅,脚步声回荡在往常死寂的圆形大厅里。偌大的花盆盛着一株株直插屋顶的竹子,还打上了紫罗兰色的装饰灯。竹子上精心装点着一簇簇低垂的兰花,让人想起热带地区的空中花园。

博物馆深处,一支看不见的乐队演奏着轻快的《纽约,纽约》。打白领带的侍者大军穿梭于人群之间,手里的银质大托盘上摆着香槟酒杯和各色开胃小点。宾客如水流般汇人博物馆科学家和员工的行列,开始享受免费美食。柔和的蓝色射灯照得晚礼服长裙上的亮片、钻石项链、抛光的金袖扣和头饰闪闪发光。

几乎一夜之间,全球土著文化展的开幕式成了纽约时尚人群最想参加的活动。成年舞会和筹款晚会暂且靠边站,既然捞到机会,当然要去亲眼看看博物馆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三千份邀请函发出去,收到的确认函却有五千份。

史密斯柏克穿着不合身的晚礼服,宽边阔衣领和褶皱衬衫犯下双重过失,他望向天空厅,寻找熟悉的脸孔。大厅尽头竖起了一个巨大的主席台。旁边是装饰华美的展览入口,现在还锁着,有警卫把守。大厅中央的舞池很快就站满了一对对男女。走进大厅,史密斯柏克立刻置身于无数场交谈之间,每个人都在用刺耳的高音说话。

“……新来的心理历史学家,格兰特,知道吧?嗯,她昨天终于向我:坦白了她究竟在研究什么。听好喽:她想证明亨利四世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后的精神错乱实际上是急性应激反应导致的神游状态。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没对她说……”“……想出一个荒谬绝伦的点子,说史塔宾浴场实际上是马厩!这家伙根本没去过庞培,连必胜客和神秘别墅①都分不清,居然还有脸自称什么纸莎草学家……”

“……我的新研究助理?就是奶子特别大的那个?唉,昨天她站在高压灭菌器旁边,不小心弄掉了试管,满满一试管……”

史密斯柏克深吸一口气,壮起胆子分开众人,走向放置餐食的桌子。他心想:肯定有得瞧了。

圆形大厅的正门外,达戈斯塔看见摄像师的队伍里闪光灯此起彼伏,又一位头面人物走了进来:帅气的小白脸挽着一位面容枯槁的女士。

他所在的位置能看见金属探测门和走进走出的人们,也能透过天空厅的单开门望见熙熙攘攘的宾客。圆形大厅的地板被雨水弄得滑溜溜的,存衣处的雨伞越堆越多。联邦调查局在对面屋角设立了前置指挥站:科菲要近距离监测今晚的全部活动。达戈斯塔不由得想哈哈大笑。调查局想尽量不引起注意,但电线、电话线、光纤和带状电缆从前置站犹如章鱼触手一般延伸开去,和严重宿醉一样不容易被忽略。

雷声隆隆。哈德逊河畔散步道边,新叶才刚发芽的树枝随风狂舞。

达戈斯塔的对讲机嘶嘶响起。

“副队长,金属探测门这儿又发生争执了。”

达戈斯塔听见一个声音尖叫道:“你怎么可能不认得我!”

“把她拉开。不能让队伍停下。谁要是不肯走探测门,从队伍中拉出去就是了。他们会拖慢进度。”(P224-225)

序言

1986年,刚满三十岁的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告别了居住八年的纽约,把所有家当装进他的速霸陆休旅车,就这么驾车横越美国,搬到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全心写作。在这之前,他一直任职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还写过一本书《阁楼里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绍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时间都深锁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的馆藏。

大学时代的普莱斯顿非常杂食,广泛辅修了数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化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课程,最后才决定专攻英国文学。他从自然史博物馆的编辑、主笔一路做到出版统筹,既锻炼笔锋,也长了见识,奠定了日后创作最丰厚的基础。迁居之后,普莱斯顿一边进行新书《寻找黄金城》(CitiesofGold)的调研工作,同时开始构思一部以自然史博物馆为背景的谋杀推理小说,并把写作提案寄给《阁楼里的恐龙》编辑林肯·蔡尔德。

蔡尔德比普莱斯顿小一岁,年纪轻轻就在纽约出版界崭露头角。巧合的是,两人都是文学系毕业,而且念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蔡尔德对恐怖小说情有独钟,编过几本鬼故事精选,还是个自学有成的程序设计高手。收到提案时,他已经离开出版界,成了大都会人寿的系统分析师。他认为市面上的推理小说泛滥,不容易崭露头角,不如改写高科技惊悚小说(TechnoThriller),并提议两人合写。

谁也没想到,这个“前博物馆员+前出版社编辑”的组合,会成为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惊悚小说黄金搭档。

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掠食因子》(Relic)有如《异形》遇上《侏罗纪公园》,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横跨十数街区的展馆和阴森的地下储藏室为背景,叙述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土著文化主题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例如颇有现代福尔摩斯风采的FBI探员潘德嘉斯特,个性的中年警官达戈斯塔,还有天真但勇敢聪慧的生物学博士生玛戈·格林。

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雏形:他们总能建构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悬案,然后用创意独具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并掺杂都市传奇、失落宝藏传说等冒险小说要素。普莱斯顿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不论写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学都从容自若;蔡尔德则擅长营造惊悚气氛,懂得何时添加血腥场面,何时攻心为上用气氛吓死读者。

这本书成了《侏罗纪公园》之后最成功的高科技惊悚小说。平装本推出后立即蹿上各大排行榜,卖出十余国版权,单在美国就卖了一百万册。1997年,同名电影上映(中译名《第三类终结者》),更把《掠食因子》送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

不过,《掠食因子》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两人的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地理问题: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相隔千里,见上一面都很困难,遑论创作这种私密的个人技艺。他们逐渐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合作方式:编辑出身的蔡尔德负责剧情大纲,普莱斯顿写初稿,再交由蔡尔德修润。其间当然有无数的讨论、争执与协商,加上两人各有正职工作,单是初稿就写了四年,而且他们还真的从头到尾没见面,完全以电话、邮件和传真作为联系管道。

稿子完成之后,他们又四处碰壁,幸赖经纪人哈维·克林格(HarveyKlinger)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没有放弃。十八个月后,科幻出版社Tor的编辑罗勃·葛利森(RobertGleason)签下版权,两人接着又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改。从普莱斯顿1987年的构思到1995年《掠食因子》正式出版,整整漫长八年。

之后,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再接再厉,陆续完成续集《渠城猎手》(Reliquary)与剧情独立的医学惊悚小说《龙山》(MountDragon),然后他们离开了一手发掘他们的经纪人克林格,转投更具规模的大经纪公司旗下。

有了先前的畅销基础,新任的大牌经纪人轻松找到了华纳出版集团,砸下重金要把他们打造成超级畅销品牌。双方合作之初,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写了三部偏动作冒险的作品:《冲潮》(Riptide)、《雷云》(Thunderhead)、《冰岩》(TheIceLimit)。

这几部作品虽有大出版社的强力营销,销售却难与当年《掠食因子》的高峰相比。故事精彩归精彩,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普莱斯顿与蔡尔德想了很久,明白读者最喜欢的还是潘德嘉斯特探员和自然史博物馆,于是决定让这位风度翩翩的探员重出江湖,侦察博物馆暗藏的百年凶案,这就是2002年的《猎奇档案》(TheCabinetofCuriosities)。故事描述一起建筑工程挖开古老的猎奇档案柜,出土的竟是一个恐怖的地底人体实验室,里面是三十六具被谋杀而后残忍肢解的尸体。潘德嘉斯特探员找上自然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诺拉·凯莉,两人深入博物馆的尘封档案,调查唐人街底下的大型墓园,还有河滨大道旁的恐怖豪宅。他们寻找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纽约谜样医师,一个着迷活体实验的医学天才。就在这个时候,同样凶残的谋杀和肢解惨案在纽约市爆发,相隔一个世纪的连串死亡究竟有何关连?

相较于《猎奇档案》的都会背景,隔年推出的《乌鸦静画》(StillLifewithCrows)则把故事舞台搬到与世隔绝的堪萨斯小镇,由当地警长和潘德嘉斯特联手侦办一连串恐怖的杀人祭仪。他们深入附近的地底岩洞,发现一座禁酒时期的私酿场,并追索连续杀人事件背后的真正谜团:谁才是1856年当地大屠杀惨剧的凶手?四代堪萨斯家族又隐藏了什么扭曲病态的秘密?

2004年,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出版《硫磺密杀》(大陆有重庆社版中文本),更让潘德嘉斯特和达戈斯塔警官再度联手办案。《掠食因子》书迷看到两人久别重逢,潘德嘉斯特不改幽默从容本色的那句“如假包换,我亲爱的文森”,莫不感动得无以复加。距离两人首次搭档,已经匆匆十年过去了。《硫磺密杀》同时也开启了堪称两位作者写作事业颠峰的全新三部曲:智勇双全的潘德嘉斯特不仅要挑战更匪夷所思的谜团,还要与他的终极敌手、犯罪天才狄奥基尼斯决一死战,而他就是潘德嘉斯特的亲弟弟。

三部曲之二的《死亡之舞》(大陆有人民文学社版中文本),更是全面整合了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世界观,各路角色纷纷现身,生物学博士玛戈·格林、考古学家诺拉·凯莉、记者比尔·史密斯贝克、硬派女警萝拉·海沃德等人齐聚自然史博物馆。只可惜这不是美好的大团圆,而是悲剧的开始,因为狄奥基尼斯已经正式下了战书,要与潘德嘉斯特一较高下,而他的战书就是谋杀哥哥的亲朋好友。过去总是一派从容自在、彷佛没有事情难得了他的潘德嘉斯特探员,对上旗鼓相当、甚至魔高一丈的狄奥基尼斯,终要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

《掠食因子》在美国出版十五年后,终于被翻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其中的曲折,可也不输当年克林格的再三受挫。

我第一次听闻这两位作者的名字,是在2004年的冬天,从编辑友人冬阳口中得知。当时他刚进入脸谱出版社不久,对《掠食因子》融合超自然案件与科学解释的手法大为推崇,委托我查询版权下落。当时我对《异形》加上《侏罗纪公园》的描述兴致不高,一时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便搁置一旁。

隔年我们结伴去纽约参加书展,出发前他又提起《掠食因子》,并带来自己买的英文版。我翻开一看,前面的谢词里赫然写着经纪人哈维·克林格的名字,而他一年前才拒绝过我的代理要求!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再次修书,没想到克林格很爽快地同意见面,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就这样谈到了《掠食因子》《龙山》《渠城猎手》的代理权,也才晓得普莱斯顿和蔡尔德当年出道及后来跳槽的来龙去脉。讲起这段往事,克林格难免忿忿不平,但这对搭档如今在文坛的表现,不也是他眼光独到的最佳明证?

在纽约的最后一天,我们去自然史博物馆朝圣。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品数量惊人,远超过展览空间所能容纳,馆方只能定期拟订主题,从中取出一小部分展示。那些储藏室里的宝藏,我们自然是无缘得见,只能想象那个幽深地底的“恐龙墓场”:据说是世界上最多龙骨化石聚集之处。展馆有如迷宫,我们走得脚快断了也看不完,还得赶晚班飞机。不过博物馆里说不完的故事,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即将在你眼前上演的,是一段虽然姗姗来迟,却永不嫌晚的精彩旅程;一个不论在幕前还是幕后,都同样戏剧化的故事;一对各有专长、相互补强的写作搭档。

后记

这部小说里的事件和角色尽属虚构,但大部分的地下构造和居民却不是。在曼哈顿地下纵横交错的地下铁路、地铁隧道、往昔沟渠、采煤坑道、旧排水沟、废弃车站和候车室、弃用的煤气主管线、古老的机修室和其他空间内,据估计居住着五千名左右游民。单是中央车站在地下就有七层隧道,而有些地方的地下建筑竟有三十层之多。雅致车站最终沦落为齑粉的阿斯托隧道确实存在,只是规模较小,名称不同。地下曼哈顿没有可用的地图。这确实是个未经勘察的危险地域。

《渠城猎手》一书中对地下无家可归者(或称“鼹鼠”人,他们有些人更愿意自称“无屋可归者”,因为他们认为地下空间就是他们的家)的描述大部分是实情。在很多地下区域,游民组织成立了不同的社团。有些在社团内生活的“鼹鼠”人可以几周或几个月——甚至更久——不上地面,他们的眼睛已经适应了极低的光照水平。他们靠“信使”带来的食物生活,有时也吃书中描述的所谓“隧道兔子”。他们用篝火或蒸汽管道烹饪,从地下电网和管线盗用电和水。至少有一个地下社团拥有兼职教师,教导居住在地下的孩童,孩童往往是母亲带到地下的,否则就会被政府送去寄养。“鼹鼠”人确实通过敲打管线实现远距离联络。最后,有一些游民声称在地下深处见过精美绝伦但蒙尘腐朽的十九世纪候车室,有镶嵌镜子和瓷砖的墙壁,有喷泉和三角钢琴,有巨大的水晶吊灯——近似于小说中描述的水晶阁。

有一点值得提起:在几个重要的情节中,出于叙事需要,作者更改、移动或增建了曼哈顿地下区域的出入口。

作者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给予地下游民必要的医疗与心理帮助和容身之处,尊重一个文明社会内所有个体理当享有的各项权利。

作者万分感谢珍妮佛·托思所著的《鼹鼠人》一书(The Mole People.Jennirer Toth,Chicago Review Press,1993)。读者若是喜欢本书中对曼哈顿地下隐秘处的零落描述,那就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促人思考(时而令人恐惧)的精妙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比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更好看——《书目》读起来像夏天坐过山车一样痛快——《费城问询报》超火爆的悬疑推理小说,扣人心弦的高潮和急转直下的剧情——《出版人周刊》想体验流星撞地球般极度震撼的惊险故事的话,就选这部书吧——《坦帕论坛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