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开始,彼得·福纳吉写下了如下评论:“精神分析与依恋理论互相敌视。如同许多家族世仇一样,你很难分辨问题从何而来。”回顾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这些年的发展,如果说在依恋理论提出之初,鲍尔比还试图向精神分析靠拢,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认可,那么当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得到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时,它与精神分析的矛盾冲突似乎变得难以调和。当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整合两种理论提出了要求时,福纳吉——用著名的依恋研究者霍姆斯的话说——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两个领域的伟人,带着实力、谦逊和勇气,把整合两种理论的尝试写进了这本《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里,并迅速赢得了他应得的赞誉,与此同时,鼓舞了一批新时代的研究者。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用两章的篇幅对依恋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分别比较了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里克森、科胡特、科恩伯格、克莱茵、比昂、温尼科特、桑德勒、莫德尔、斯特恩、沙利文等人代表的精神分析各个流派,与鲍尔比、安斯沃思、玛丽·梅因等人代表的依恋理论之间的异同。在本书的结尾,福纳吉就整合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还阐述了自己关于心智化能力发展的观点,将其与象征、现实检验、具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及妄想、病理性防御的起源联系起来。
第一章 对依恋理论的介绍
第二章 依恋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模型与依恋理论
第四章 结构学说:北美结构学说
第五章 结构模型的修正理论
第六章 克莱茵-比昂模型
第七章 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及其与依恋理论的关系
第八章 北美客体关系理论家与依恋理论
第九章 现代儿童精神分析治疗:丹尼尔·斯特恩的工作
第十章 人际关系取向:从沙利文到米切尔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家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依恋理论有哪些共同点?
第十三章 依恋理论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的思想?
第十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