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生意,我们都会对对方进行一些评估,比如人品如何,能力如何,等等。但通常来说,这些表面的东西是很难单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来的。
用眼睛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容貌是美还是丑,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外貌的美丑,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个人的人品、能力等迅速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呢?
很简单,答案就是:交谈。
很多跑业务的人都有一种体会:一笔生意能不能谈成,和你与客户能不能聊得来通常有很大关系。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觉得,那客户岂不是很“不务正业”吗?这在商言商,和聊得来聊不来有什么关系呢?
这自然是有关系的。试想一下,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合作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先考察一下这个人的人品、能力等?你是不是得先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信,能不能交往?
白纸黑字的合同,固然是一种保障,但如果你真的识人不清,遇人不淑,那一纸合同又能帮到你什么呢?
所以,不管人们谈的是什么,这“说话”就成为考察人品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但是,很多初入社会或者刚开始跑业务的新人,都不太重视“说话”这件事情,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把合同做得漂漂亮亮,把业务讲解得清清楚楚,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和客户之间的闲聊,不过是打发时间,相互寒暄一下罢了。
但实际上,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聊之中。你讲的可能是故事,但别人听的却是你这个人。
仔细想想,当你和一个人初识的时候,你脑子里对这个人的印象通常是怎么形成的?
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形象,当然是外表。外表讨喜的人,我们对他的第一感觉当然比较好,态度自然也就亲近了——也难怪不少人感叹:这就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虽然外表往往可以奠定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却不能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通常是根据这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的,其中,言谈显然是重中之重一一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单凭对方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教养如何、品德怎样。
可交谈不同,虽然你未必能从交谈中对一个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你必然能从交谈中确定一件事:你是否喜欢这个人?是否愿意和他继续相处下去?
比方说前阵子的一个饭局上,一位同事偶遇了他的一位故友。那位故友很热情,到我们这桌打了招呼后,还坐下一块儿喝了几杯酒。 在此过程中,这位热情又健谈的故友,兴致勃勃地提了我们市里几个比较出名的人物,比如某某局的局长、某某处的干部、某某公司的老板,似乎企图攀扯攀扯,看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相识的人。
此外,他还讲了几个笑话,把整个饭局的气氛都搞得甚是火热。虽然他与饭局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冷场。
可有趣的是,这次饭局结束之后,偶然提及这个陌生人,除了那位与他相识的同事之外,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都不算很好——归结起来,大家无外乎就是觉得:这个人爱出风头,爱显摆,不太靠谱。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曾问过其中一位参加那次饭局的朋友,朋友直截了当地说:“他一再提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一副和他们关系很是亲近的样子,不就是想显摆显摆自己认识不少牛人吗?你看他,一来就喧宾夺主,敬这酒,敬那酒,把话头都接了过去……显然,此人太爱出风头了。”
哦!原来这都是从言语之中了解的啊!
瞧,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想:他之所以提到那些“大人物”,或许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名气大、人脉广,比较有“标志性”,遇着都认识他们的人概率也比较高。
因此,他之所以把话头接过去大说特说,并且讲了不少笑话,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想表现得热情一些,以免他这个陌生人突兀地加入谈话中,会造成冷场。
但不管怎样,他的真实初衷到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作为看客的我们是不会知道的。至于我们对他这个人如何评价,也只会根据他的言谈来进行剖析。
所以说,别小瞧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以及你拿来作为谈资的每一个故事,你讲得或许很随意,但别人听得可未必随意——你在别人眼前建立起的形象,以及你在别人心中能得到的分数,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谈话所决定的。
P2-5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是一本讲述如何展开沟通,在沟通中获取有用信息,尽量占据沟通的主导地位,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
说话的概念很宽泛,但凡沟通、交流中可以涉及的内容,都可以叫作说话。但是,现在很多人虽然懂得说话的重要,却偏偏不懂得如何说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他情商真低,要是他不瞎说话,我能当众下不来台吗?”“她情商特别低,要不是她随意答应对方的条件,这笔订单就签成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很多人都将这种交际错误视作情商低,事实上,这些都是不会说话的结果。
生活中离不开说话,大多时候,人们都是根据一个人的说话,来判断他的性格、用意。
一个人会说话,往往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说话的奥秘,往往不招人喜欢,甚至还会因此而栽跟头。所以,说话不但是一种表达,更是一门“技术活”——只有掌握了说话的艺术,掌握沟通、交流技巧,才能在无形之中提高我们的情商。
可以说,“会说话”能令你受益无穷。
我们为什么欣赏情商高的人?无疑是因为他们懂得拿捏说话的“分寸”。
会说话的人不会令他人陷入尴尬之中,相反,还能打破尴尬的僵局。
所以,我们也更愿意接近情商高、会说话的人,因为他们能够令沟通更加顺畅,令与其沟通的人感到愉悦和满足。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在沟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很多人都知道“好口才”很重要,于是便苦心磨炼口才,但他们却疏忽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所谓的“口才”,不只是技巧而已,更重要的是说话内容——如果说话内容苍白,即使技巧再好,也一样无法展开良好的沟通,更别提赢得别人的赞许了。
有些人为了让自己更受欢迎,看了许多与口才相关的书籍,下了好一番功夫来磨炼自己的说话技巧。虽然这些书籍的某些内容是非常正确也很有用的,但却不一定能马上提高情商,使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情商高”的根本表现——会说话。
如果一个人不会说话,即使他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冷冰冰的言语依然会伤害他人。所以,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一个人会不会聊天,能不能把握话题的中心,与“怎么说话”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说什么话”。
内容永远是大于形式的。可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人执着于说话技巧。
我曾认识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每天早上他都会朗诵一段“自我独白”,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才。
当我问他练习成果时,小伙子却一脸沮丧地告诉我,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决定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听完他的话,我对他说:“就算你把这段话天天读、年年读,读上几十年,我觉得你的沟通能力也不会进步多少。因为你把一段话读得再滚瓜烂熟,再有感情和感染力,你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用这段话和别人交流。其实,你真正缺乏的不是说话技巧,而是说话内容。
“沟通不是播报新闻、念报纸,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对他人而言有用的信息传达出去。所以,你不要总想着你要表达什么,而应该想一想,你能通过语言给别人带来什么。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沟通能力才会变好。”
这个小伙子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后来他成了我的学生。
现在,他不会再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胆量”和“技巧”了,因为他已经知道,沟通既不需要胆量,也不需要“嘴巴”的技巧,即使你说话磕磕巴巴、口音很重,只要你说的话能给别人提供价值,那么,别人会主动并用心倾听你说的话。
沟通的价值从哪里来?就是从“会说话”里来!
所以,我写了这本《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把自己这么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的心得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在这本书里,我讲了许多关于会说话的故事和如何说话的应用方法。
我不想给读者介绍所谓的“话术”,只是想通过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和经典案例来帮助读者树立一种实用的沟通理念,让读者能够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以合理的方式分享给别人。
与此同时,让大家通过会说话来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仅此而已。
为什么情商高的人非常受人欢迎?其实并非他们拥有无人能及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们会说话——说话的内容包罗万象,表达方式大有讲究。
懂得了谈资的艺术,就等于掌握了沟通、交流、谈判的技巧。朱磊著的这本《会说话就是情商高》就详尽分享了“会说话”的妙招,你离情商高只差“会说话”。
朱磊著的《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是一本讲述如何展开沟通,在沟通中获取有用信息,尽量占据沟通的主导地位,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
与同类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不是给读者介绍所谓的“话术”,只是通过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经典案例来帮助读者树立一种实用的沟通理念,让读者能够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以合理的方式分享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