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冠以“道”的学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另一个是以程颐、程颢(hào)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也被称为道学。理学本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之所以与“道”挂上了钩,是因为这一派学者将“道”也就是“理”视为宇宙本原,以此构建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实道学与道家是有
本质区别的,尽管道学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成果。道学的“道”虽然也具有无形和洁净完美的特征,但却是由仁、义、礼、智等要素构成的,其目的就是把儒家规范上升到万物之源的高度。道家的“道”是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虚无,是纯粹自然而然的东西,“道”的自然性恰恰是对儒家倡导的礼制和道义的否定。显然,道家与道学截然不同,这个界限是不能混淆的。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及其继承者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是由于他们把“道”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道的本意是人走的路,道家就是这样的指路人。关于道家的来源,《汉书》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意思是说,道家学者来自朝廷的掌管历史的官员,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记述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福祸,总结其中的道理,为现今所用,使君主掌握治国的根本道理,所以他们提供的实际上是统治术。老子就是这样一位周王朝的史官。既如此,道家就应该积极从政,但事实刚好相反,他们却主张无为和超脱,而把从政的角色让给来自民间的儒家。儒家最初是与祖先之神对话的人,沟通的是另一个世界,现在却把改变现实作为自己的职责,与君主对话的道家反倒要求退回自然,
这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吗?
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与政治没有关系,无为也是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方略的重大实践有两次。一次发生在西汉初期,文帝刘桓接受“黄老之术”,实施休养生息。另一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不仅推重道家思想,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明政治,而且认老子为先祖;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老子进一步升格,被尊为“玄元皇帝”,李隆基还亲自注释《老子》,并昭告天下。诸子学者中,这是来自官方的最高荣耀了,即使是孔子,也只被尊为王,没有获得过皇帝的正式封号。这两次实践都出现在天下大乱之后,前面的一次是秦末及楚汉相争,后面一次是南北朝及隋末的群雄并起,而这两次无为方略的实施都迅速地治愈了战争创伤,达到了天下大治,开创出盛世局面,其成果分别被称为“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什么是“黄老之术”?这就涉及道家思想史了。道家思想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1.先秦道家;2.两汉道家;3.魏晋玄学。下面就分别看一下这几个时期。 先秦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包括关伊、列御寇(列子)、杨朱、宋钘(jiān)、尹文、彭蒙、田骈(pián)、慎到等学者。庄子继承了老子,他们的学说称为老庄学派。其他几位学者与老子有渊源关系,但思想倾向不尽相同,所以被称为道家别派,可分为杨朱学派、宋尹学派等。道家所要维护的是人的自然性,以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严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极大反差。所以这一时期道家的任务主要是批判现实,揭露人的不自然、不自主状态,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同时通过对古代社会以及圣人、真人、至人等形象的描述,向人们展示理想社会的美好。在他们看来,人以及社会之所以沦落,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为活动(有为)背离了自然,这些活动主要表现为推行仁义道德和追求名利。
道家告诉人们,自然而然的状态比人为的东西更根本、更合理、更真实、更可贵;自然永远是人的母体,是社会的样板;人性既不是善(儒家),也不是恶(法家),而是出于自然的真实。于是,返璞归真便成了人生的根本目标,无为便成了个人行为和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P3-5
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丛书。第一批推出四册,分别是《儒家第一课》《道家第一课》《法家第一课》《孝道第一课》,侧重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后将陆续推出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礼制、家谱、戏曲、国画、中医等方面的其他著述,为“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做出实际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髓在哪里?在人性论。正因为我们的文化站立在人性哲学的基石上,形象地说是从人性之根长成的参天巨木,才干年不枯、不折、不倒,也才能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萌发满枝新绿,而其他文明古木则无一不遭到毁弃,变成荒漠中供人凭吊的化石。
儒、道、法三大家对人性各有各的见解。儒家立足于人性善,从中引发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用以教化人,建构和谐的人生、家庭和社会。道家立足于自然天性,倡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顺应生命的自然而然过程。法家立足于人性恶,诉诸严刑峻法,走向国家主义,以建立大一统强权为奋斗目标。
儒家建立和经营伦理道德体系,固然是为了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更是为了把人塑造成符合人的理念的人。这在孔子那里叫作“成人”,即成为人。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人,孔子搬出四个人,要他学习臧武仲的知、公绰的廉、卞庄子的勇、冉求的才,再以礼乐进行修饰,说这样差不多可以算是“成人”了(见《论语.宪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回答过颜回(见《说苑·辨物》)。孔子这里是因材施教,针对子路的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果扩大到所有人,那就不仅仅是这几条了,而适用于所有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为“成人”服务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显然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它高于现实,代表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处在向这一目标行进的位置上。由此可以说儒家致力的是“造人”工程。
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在马克思那里也能看到,谓之“人的生成”,也就是向着全面的人的生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理念,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构过程。
“成人”是从本质上表达人,代表人的原型,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看“成人”就清楚了——“成人”是本原,构成了我们的出发点;“成人”是终极目标,构成了我们的归宿地。
道家正好相反,是以儒家对立面的姿态登上文化思想舞台的。老子的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无针对的是有,有指的是儒家那套伦理道德、礼乐制度,世界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最初是纯粹的自然,也就是无,这才是本原。统治者(庄子说的圣王、圣人)不甘寂寞,发明出道德、制度和物质文明,强加给世界和人类。你不接受,他就撸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地迫你站队。为了有效推行这套东西,统治者实行重奖,谁做得好就升谁的官、发他的财,结果老实巴交的汉子变成满肚子心机、损公肥私的名利之徒,毁了世界也害了人类。
在道家看来,这一套有害无益,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一根,完全是累赘,很不正常。怎么办?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根手指去掉,回到自然天性,重返虚无。宏观治理上这叫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文化上这叫断绝圣人言论,抛弃思想智慧(见《老子·第十九章》);个人生活上这叫减少再减少(见《老子·第四十八章》),合起来就是“无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也叫自然而然。
道家思想很了不起,非常自觉地沿着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思路运转,由自然的世界引出自然的人性,再引出回到自然或者说返璞归真的人生最高意义。
法家出自道家,放大其阴柔的一面,将《老子》中的治理术细微化、系统化,结合政治实践给予创造发挥,终于自成一家。道家的自然人性被法家解读为人性恶,应该说不是歪曲。食、色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属于不学自会的本能,可谓人身上的动物性,儒道两家称之为“人欲”,都主张给予限制。儒家的“成人”就包括用道德打压欲望,譬如克己复礼。道家的返璞归真也包括阻塞欲望,譬如清心寡欲。可见欲望是要打个问号的,不能过线。法家就是在此处做文章,即限制人欲又纵容人欲。
一方面确立法治国策,打造强权政治。为什么儒家的德治不灵?因为依据的是人性善,这是个根本错误,人性实际上是恶,食、色最后一定表现为贪婪。既然人性恶,就不能用引导的办法,而应该也只能走惩罚的道路,于是法家便搞出一套严密苛刻的法律,强制推行。这实际上是与民为敌,拿老百姓当贼盗防。
一方面利用人欲,驱使民众。你不是想升官发财吗?好,我给你机会,你好好种地,丰收有重赏;你去当兵,战场上杀一个人我给你一级爵位。这些奖励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条条对号入座,人人有份。于是战场上的秦国士兵红了眼,腰上挂着斩获的人头,光着膀子大喊大叫往前冲,面对这等虎狼之师,哪有不闻风丧胆的?
法家的字典里没有慈悲,一切围绕的都是国家的强大,也不见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全在于充当富国强兵的工具。
譬如孝道。儒、道、法三家都主张行孝,其中儒家最为突出。孝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规范,具有调整家庭家族关系、社会关系乃至政治关系的意义,用民间语言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道家反对过度用力,认为孝作为一种天生的感情和行为,自然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自然而然地去做就是了,人为的强调反而会造成负担,导致虚伪,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法家着眼的是不尽孝的那一面,说跟这样的逆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其人性特别不好,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交给官府。执法吏腰里挂着锁人的链子手里提着刀戈棍棒上门来,不孝子马上老实了,再也不敢忤逆,因为等着他的是监禁和刑罚,悖逆或违法的成本太高。用一句话概括三家在孝道上的根本对策:儒家是文化主义的,诉诸立德和教化;道家是自然主义的,遵从个人的自觉自愿;法家是国家主义的,依赖权力对生活的全面干预。
求道不求术。无论哪一家,具体做法可以商量,也可以变通,甚至可以综合互补,但立足于人性哲学这一点,也就是道,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价值,应该给予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生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文化上的阴阳合抱现象。那么,道家究竟说了什么?道家学说中的“道”究竟指什么?道家思想的突出特征又是什么?它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是怎样一幅图景?道家要人们摒弃世俗道德,那它所追求的真实道德又是怎样的?治理国家时,要达到无为而治,应该怎样做呢?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道家又暴露出哪些致命的缺陷?
从生命的养护到处世的学问,从无为而治的取舍到生活辩证法的启示,高路著的《道家第一课》将为您呈现道家思想的精髓之处。
生命诚贵重,怎样做人才符合生命的要求?
人被世俗的东西所包围,又该如何面对?
如何运用道家高超智慧,解决人生难题?
高路著的《道家第一课》从生命、处世、道德、自然、无为、辩证、返璞归真等七个方面讲述道家究竟是什么。
论说深入浅出,和儒家进行了对比。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教人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