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家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高路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历史上被冠以“道”的学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另一个是以程颐、程颢(hào)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也被称为道学。理学本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之所以与“道”挂上了钩,是因为这一派学者将“道”也就是“理”视为宇宙本原,以此构建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实道学与道家是有

本质区别的,尽管道学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成果。道学的“道”虽然也具有无形和洁净完美的特征,但却是由仁、义、礼、智等要素构成的,其目的就是把儒家规范上升到万物之源的高度。道家的“道”是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虚无,是纯粹自然而然的东西,“道”的自然性恰恰是对儒家倡导的礼制和道义的否定。显然,道家与道学截然不同,这个界限是不能混淆的。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及其继承者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是由于他们把“道”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道的本意是人走的路,道家就是这样的指路人。关于道家的来源,《汉书》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意思是说,道家学者来自朝廷的掌管历史的官员,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记述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福祸,总结其中的道理,为现今所用,使君主掌握治国的根本道理,所以他们提供的实际上是统治术。老子就是这样一位周王朝的史官。既如此,道家就应该积极从政,但事实刚好相反,他们却主张无为和超脱,而把从政的角色让给来自民间的儒家。儒家最初是与祖先之神对话的人,沟通的是另一个世界,现在却把改变现实作为自己的职责,与君主对话的道家反倒要求退回自然,

这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吗?

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与政治没有关系,无为也是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方略的重大实践有两次。一次发生在西汉初期,文帝刘桓接受“黄老之术”,实施休养生息。另一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不仅推重道家思想,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明政治,而且认老子为先祖;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老子进一步升格,被尊为“玄元皇帝”,李隆基还亲自注释《老子》,并昭告天下。诸子学者中,这是来自官方的最高荣耀了,即使是孔子,也只被尊为王,没有获得过皇帝的正式封号。这两次实践都出现在天下大乱之后,前面的一次是秦末及楚汉相争,后面一次是南北朝及隋末的群雄并起,而这两次无为方略的实施都迅速地治愈了战争创伤,达到了天下大治,开创出盛世局面,其成果分别被称为“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什么是“黄老之术”?这就涉及道家思想史了。道家思想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1.先秦道家;2.两汉道家;3.魏晋玄学。下面就分别看一下这几个时期。  先秦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包括关伊、列御寇(列子)、杨朱、宋钘(jiān)、尹文、彭蒙、田骈(pián)、慎到等学者。庄子继承了老子,他们的学说称为老庄学派。其他几位学者与老子有渊源关系,但思想倾向不尽相同,所以被称为道家别派,可分为杨朱学派、宋尹学派等。道家所要维护的是人的自然性,以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严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极大反差。所以这一时期道家的任务主要是批判现实,揭露人的不自然、不自主状态,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同时通过对古代社会以及圣人、真人、至人等形象的描述,向人们展示理想社会的美好。在他们看来,人以及社会之所以沦落,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为活动(有为)背离了自然,这些活动主要表现为推行仁义道德和追求名利。

道家告诉人们,自然而然的状态比人为的东西更根本、更合理、更真实、更可贵;自然永远是人的母体,是社会的样板;人性既不是善(儒家),也不是恶(法家),而是出于自然的真实。于是,返璞归真便成了人生的根本目标,无为便成了个人行为和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P3-5

目录

道家概略

道家人物小传

生命最尊贵

 生命价更高

生命高于道德

生命高于财富

生命高于权位

拾得

 生命养护的要义

寡欲

清心

忘物

忘我

拾得

处世的学问

 柔顺比刚强好

柔韧

忍让

顺应

自主

拾得

 隐蔽比显露好

不显露

不超群

不逞能

拾得

两种道德

 世俗道德不足取

道德与乱世

道德与名利

道德与虚伪

道德与人性

拾得

 真正的道德是什么

以真实为前提

以生命为准则

以和谐为目的

拾得

自然最伟大

 “道”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什么是道

道的特征

拾得

 人性出于自然

善恶

本真的人

命运

拾得

无为而治

 为什么要无为

历史变迁

有为的局限

有为的害处

无为的根据

拾得

 怎样做到无为

顺其自然

用德不用智

治性不治人

不为天下先

无为致有为

拾得

生活辩证法

 无中生有

有用与无用

大与小

是与非

福与祸

有与无

拾得

 生死一体

生死相依

生死转化

真我永恒

拾得

返璞归真

 婴儿——自然的回归

心智的危害

智慧的局限

无智和大智

婴儿状态

拾得

 鲲鹏——自由的放飞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恬淡放达的生活品位

自由自在的生活向往

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

拾得

序言

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丛书。第一批推出四册,分别是《儒家第一课》《道家第一课》《法家第一课》《孝道第一课》,侧重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后将陆续推出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礼制、家谱、戏曲、国画、中医等方面的其他著述,为“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做出实际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髓在哪里?在人性论。正因为我们的文化站立在人性哲学的基石上,形象地说是从人性之根长成的参天巨木,才干年不枯、不折、不倒,也才能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萌发满枝新绿,而其他文明古木则无一不遭到毁弃,变成荒漠中供人凭吊的化石。

儒、道、法三大家对人性各有各的见解。儒家立足于人性善,从中引发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用以教化人,建构和谐的人生、家庭和社会。道家立足于自然天性,倡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顺应生命的自然而然过程。法家立足于人性恶,诉诸严刑峻法,走向国家主义,以建立大一统强权为奋斗目标。

儒家建立和经营伦理道德体系,固然是为了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更是为了把人塑造成符合人的理念的人。这在孔子那里叫作“成人”,即成为人。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人,孔子搬出四个人,要他学习臧武仲的知、公绰的廉、卞庄子的勇、冉求的才,再以礼乐进行修饰,说这样差不多可以算是“成人”了(见《论语.宪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回答过颜回(见《说苑·辨物》)。孔子这里是因材施教,针对子路的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果扩大到所有人,那就不仅仅是这几条了,而适用于所有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为“成人”服务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显然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它高于现实,代表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处在向这一目标行进的位置上。由此可以说儒家致力的是“造人”工程。

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在马克思那里也能看到,谓之“人的生成”,也就是向着全面的人的生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理念,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构过程。

“成人”是从本质上表达人,代表人的原型,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看“成人”就清楚了——“成人”是本原,构成了我们的出发点;“成人”是终极目标,构成了我们的归宿地。

道家正好相反,是以儒家对立面的姿态登上文化思想舞台的。老子的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无针对的是有,有指的是儒家那套伦理道德、礼乐制度,世界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最初是纯粹的自然,也就是无,这才是本原。统治者(庄子说的圣王、圣人)不甘寂寞,发明出道德、制度和物质文明,强加给世界和人类。你不接受,他就撸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地迫你站队。为了有效推行这套东西,统治者实行重奖,谁做得好就升谁的官、发他的财,结果老实巴交的汉子变成满肚子心机、损公肥私的名利之徒,毁了世界也害了人类。

在道家看来,这一套有害无益,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一根,完全是累赘,很不正常。怎么办?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根手指去掉,回到自然天性,重返虚无。宏观治理上这叫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文化上这叫断绝圣人言论,抛弃思想智慧(见《老子·第十九章》);个人生活上这叫减少再减少(见《老子·第四十八章》),合起来就是“无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也叫自然而然。

道家思想很了不起,非常自觉地沿着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思路运转,由自然的世界引出自然的人性,再引出回到自然或者说返璞归真的人生最高意义。

法家出自道家,放大其阴柔的一面,将《老子》中的治理术细微化、系统化,结合政治实践给予创造发挥,终于自成一家。道家的自然人性被法家解读为人性恶,应该说不是歪曲。食、色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属于不学自会的本能,可谓人身上的动物性,儒道两家称之为“人欲”,都主张给予限制。儒家的“成人”就包括用道德打压欲望,譬如克己复礼。道家的返璞归真也包括阻塞欲望,譬如清心寡欲。可见欲望是要打个问号的,不能过线。法家就是在此处做文章,即限制人欲又纵容人欲。

一方面确立法治国策,打造强权政治。为什么儒家的德治不灵?因为依据的是人性善,这是个根本错误,人性实际上是恶,食、色最后一定表现为贪婪。既然人性恶,就不能用引导的办法,而应该也只能走惩罚的道路,于是法家便搞出一套严密苛刻的法律,强制推行。这实际上是与民为敌,拿老百姓当贼盗防。

一方面利用人欲,驱使民众。你不是想升官发财吗?好,我给你机会,你好好种地,丰收有重赏;你去当兵,战场上杀一个人我给你一级爵位。这些奖励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条条对号入座,人人有份。于是战场上的秦国士兵红了眼,腰上挂着斩获的人头,光着膀子大喊大叫往前冲,面对这等虎狼之师,哪有不闻风丧胆的?

法家的字典里没有慈悲,一切围绕的都是国家的强大,也不见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全在于充当富国强兵的工具。

譬如孝道。儒、道、法三家都主张行孝,其中儒家最为突出。孝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规范,具有调整家庭家族关系、社会关系乃至政治关系的意义,用民间语言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道家反对过度用力,认为孝作为一种天生的感情和行为,自然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自然而然地去做就是了,人为的强调反而会造成负担,导致虚伪,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法家着眼的是不尽孝的那一面,说跟这样的逆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其人性特别不好,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交给官府。执法吏腰里挂着锁人的链子手里提着刀戈棍棒上门来,不孝子马上老实了,再也不敢忤逆,因为等着他的是监禁和刑罚,悖逆或违法的成本太高。用一句话概括三家在孝道上的根本对策:儒家是文化主义的,诉诸立德和教化;道家是自然主义的,遵从个人的自觉自愿;法家是国家主义的,依赖权力对生活的全面干预。

求道不求术。无论哪一家,具体做法可以商量,也可以变通,甚至可以综合互补,但立足于人性哲学这一点,也就是道,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价值,应该给予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生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意义。

内容推荐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文化上的阴阳合抱现象。那么,道家究竟说了什么?道家学说中的“道”究竟指什么?道家思想的突出特征又是什么?它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是怎样一幅图景?道家要人们摒弃世俗道德,那它所追求的真实道德又是怎样的?治理国家时,要达到无为而治,应该怎样做呢?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道家又暴露出哪些致命的缺陷?

从生命的养护到处世的学问,从无为而治的取舍到生活辩证法的启示,高路著的《道家第一课》将为您呈现道家思想的精髓之处。

编辑推荐

生命诚贵重,怎样做人才符合生命的要求?

人被世俗的东西所包围,又该如何面对?

如何运用道家高超智慧,解决人生难题?

高路著的《道家第一课》从生命、处世、道德、自然、无为、辩证、返璞归真等七个方面讲述道家究竟是什么。

论说深入浅出,和儒家进行了对比。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教人明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