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会让年轻人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起码,那些似乎并不丰富的人生是值得书写的。而且,小说会使人得到改变,会使我们从今以后认真地生活,爱惜自己。不但爱惜自己,还会爱惜他人。郭平主编的《我们曾经小说过》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学生数年来在写作课上创作的小说精选合集。本书文笔生动,思想活泼,反映出年轻人眼中的世界。
| 书名 | 我们曾经小说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说会让年轻人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起码,那些似乎并不丰富的人生是值得书写的。而且,小说会使人得到改变,会使我们从今以后认真地生活,爱惜自己。不但爱惜自己,还会爱惜他人。郭平主编的《我们曾经小说过》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学生数年来在写作课上创作的小说精选合集。本书文笔生动,思想活泼,反映出年轻人眼中的世界。 内容推荐 2006年秋,郭平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开设小说创作课。至今快十年了。每学期每位学生的创作,都以“构虚”为名结集正式出版,这是他们心血与才华的证明。现在的这本集子《我们曾经小说过》,集中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目录 我们曾经“小说”过 未知数 合欢道,合欢道 山归 飘枫 午后 电话和猫 风景 葬礼 没入水中 花家村的小学 明白 茫茫 都市 济南 枕河 风中的照片 她们 一个午后 洞 没有名字的村庄 刷牙的正确方法 水芹菜 偏方三则 宋歌 热蝉 原乡 人在旅途 生栗 三明治的天空之城 世界 无物之阵 虾 热带雨林 不下雪的圣诞节 后记 试读章节 许芝也并不都是起初给人的印象那样沉默内向,大家熟悉开来,他也很自在地说话了,还被我们总结出几个奇怪的口头禅;有时兴奋起来,走路时大甩着臂膀,往天上看。我想许芝心中不缺一股豪气,从他的字迹里分明可以见出来,这可胜过了我这个“江南的书生”。 有天晚上许芝把他的一首诗拿出来了,写的是一片枯碎的叶子,结果被他们两个批得一文不值。我们后来想起这事,总要笑一回,许芝也笑:好受打击啊,大学后动笔的第一首诗就遭遇了无情。但当时可不会这般释然开朗,许芝闷闷的,把那诗拿回来,抄在一个本子上,以后写的也很长时间不给别人看。幸而那次我正在洗衣服,没参加“批阅”,也就能一直读到许芝的诗。 许芝过段时日把一些写成的诗寄给以前的同学看。大一刚开始时,通信是很频繁的。我是班上的收发员,到了圣诞等节日时,能拿到一大叠卡片到班上发;平日里信也不少。许芝的信是最常见的,但也渐渐地稀了,毕竟人人都进入了大学的新生活。依然给许芝来信的还有两个,我拿信时都认得了,信封一个是白的,一个是牛皮纸的。许芝告诉我,那两个都是女孩子,一个是高三时坐在他后面的,他每写完一首诗就转过身拿给她看;另一个那时并不熟,但因书信的往来,好像也很亲近了。 许芝还怀想着过去,这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到。偶尔有老同学过来玩,许芝便兴奋得很,带他们去爬学校的后山,南方的山真是郁郁葱葱,许芝指示各样的花草给他们看。又到山下的湖边,躺在草坡上。其实许芝渐渐地已与他的同学有了距离,系科的不同,平日里生活也有差异。他的同学讲着实验和电脑,他都无从参与交谈。偶尔问他:你们中文系学些什么?许芝就认真地说,中文系学的就是高中时语文的细化,有语言,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有文学,如文学史、作品选读、文学理论等等。 我们都已经知道,许芝平日里写诗的,便给了他诗人的名号。其实大学前许芝就被如此称呼了,这使他还被高中的同学记着。但许芝很不愿我们这样叫他,他总分辩说:我还没写成作品集子的,写得也不够好。但诗人是别人喊的,取代了他的名字,他不应答倒为难了。 放长假了我们也不回去,校园里比平日空静多了。许芝有时坐在书桌前,望着书架上满满的书,好像不知道要看哪一本的样子。又到阳台上,看西边的大山。许芝说,我们下去走走吧。 我们走在连通梧桐道和白桦道间的那段路上,路边有个极小的湖,很低。天下着小雨,我为他撑着伞,许芝说:上面不是有树么?我把伞放下来,一仰头,湿漉漉的叶子把水滑到脸上。樟树好像是月月换叶子,常见到鲜红的落下来。这一路的樟树大都蓬开了荫子,只有几棵未争足阳光的,瘦在两树之间。停下来望,荫成一道叶廊,像厚重的绿云,笼着雨,很浓郁。许芝说,真想拍个电影,让镜头在这个荫前凝视许久。 我知道,许芝想着人。他在诗里想象着能在江南冬天的星期六,和她相遇在红叶间。之后有个星期六,我们真见到了红叶,班上组织秋游,去江边的一座有庙有枫林的大山。时节里还没打过一次寒霜,山上的枫叶还不曾红透,但是纷纷儿,往下落了。 P3-4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小说课的学生作品,我以为仅就这一句简单的介绍就已经包含了许多有意思的值得展开的话题。当然,也让读者调整了自己的阅读期待。 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学生作者之前有没有写过“小说”,对真实和虚构有多少理解。但摆在面前的作品是确实的。应当说,这些作品已经初具规模像模像样了,甚至,我在其中见到了不少奇异的文字,让我有了一种想见一见作者,想听一听他们对小说的理解的愿望。 不过,相对于作品,我以为更具意味的是小说写作课。我不想去讨论文学创作是不是可以教,也不想去议论现在大学里纷纷而上的创意写作。我想说的是,人生在某一个阶段似乎真的要尝试一下小说写作。这里的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这种以仿真的语言表达和再造一种经验的文体无疑会使年轻人以认真的态度拥有或开辟出另一种生存、另一种人生。它会使作者分蘖出另一个自我,而且每一次分蘖都可能是不一样的。真实的我与分蘖出的自我进行对话。这样,许多不敢对自己说的话可以说了,许多自己不敢做的事也做了。爱恋、反思、忠诚、背叛,许多异数的情感也得到了抒发和宣泄。年轻人总是向前的,向着未来的,但小说的写作迫使自己却顾所来径,要仔细地打捞往日的时光,去寻找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那些不会受到阳光照射的阴暗的角落。小说会让年轻人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起码,那些似乎并不丰富的人生是值得书写的。而且,小说会使人得到改变,会使我们从今以后认真地生活,爱惜自己。不但爱惜自己,还会爱惜他人。因为显而易见,自己的经验如何也无法支撑起小说的叙事,小说的舞台毕竟更多的是由别人来演出的。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别人。往日习焉不察的人与事会变得意味深长,世界被不断打开和敞亮,令我们同情、理解和珍重。从这些意义上说,小说真是最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了。当然,这一文体最具魅力的是虚构,几乎可以说,学习小说写作就是学习和训练自己的虚构。虚构是一种能力,是对实在的重组,是对真实的超越,是对不存在之物的想象,是自我的放逐,是人生的飞翔。也就在这个意义上,它会使我们可以拥有无穷的虚拟的人生,在那里,可以安顿无数不安的灵魂。 因此,小说写得好不好可能并不重要,是否成为小说家就更不要去讨论。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小说”过,更关键的是小说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技能是不是能为我们所拥有。想象一下人生境况,“小说”一下是不是大不一样? 我相信,这些年轻人在今后的岁月里会时常记起求学中的这段小说时光,我更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得到帮助,理解小说,学会“小说”。 我是在阅读这些年轻人作品中,更是在郭平老师和他学生们的教学记录中感受到这些的。与其说他们在探讨小说,不如说是在探讨生活。他们使小说这一古老的文学文体具有塑造生命的意义。 2015年11月 后记 2006年秋,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开设小说创作课。至今快十年了。每学期每位学生的创作,都以“构虚”为名结集正式出版,这是他们心血与才华的证明。现在的这本集子,集中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每集《构虚》,学生们的习作之后都有我的评语,现在的这本《我们曾经“小说”过》,借用汪政兄的序题为名,我删除了自己的评语,只希望读者朋友们读到学生们的文字,让大家更直接、更集中地面对学生们的习作。我不想搅扰学生们的纯粹、丰富,以及许多令人叹赏的独到发现与呈现。 想要说的是,我这个写小说、教小说的教师,从这些学生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多的感动,如同漫漫长途之中,有心地灿烂明朗的朋友相伴同行。 只是,如今这个时代,会有人真正地来阅读他们——如此精彩的青春吗? 无论怎样,他们已在,就不会消失。 2014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