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英)艾伦·麦克法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在五十年的知识探索之旅中,试图解答十几岁时间过自己的那些宏大问题,结果表明求知并无捷径。理解是累积而致,而真正的教育从不终止。我们花费很多时间戒除日常谬误,并花费同样多的时间重新学习。然而,我确实相信我业已求得一些理解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一些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深层模式,因而我会尝试将我所知传授于你。

我也相信,当我把这些看法观念传授于你的时候,它们会使你更容易辨知哪里可以找到规律模式。我试图基于我所经历的求知旅程,绘制一幅粗略的示意图,希冀借此帮助人们比原本的方式行进得更快,到达得更远。这是父辈们本应去做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惮于时间、信心和经验而未能尝试去做。

对于写作这样一本小书,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是我们没有谁能完全挣脱自身文化的障眼法(blinkeringeffect)。但我努力尝试通过阅读、建立友谊和遍及世界的五十多次旅行,从不假思索、习焉不察的文化短视中抽离一点。

另一个风险是我的学说过于牢固地与某个有限的时间段黏结在一起。我生活在“二战”之后的数十年中,从未经历过此前的漫长世纪。作为弥补,我尝试将人生的大部分光阴献身于历史研究,即使我最熟谙的上下一干五百年,也只是人类历史的须臾片刻,并且我的术业专攻也很大程度上囿于欧洲史和日本史的范围。

第三个限制是我的年龄和性别。作为一位七十多岁的男性,我们年龄相差甚远。对此,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同更多的年轻人交流和通信。

第四个风险存在于我的教育背景之中。我在剑桥大学执教四十年,与学术同仁共事,写作了两篇博士论文,出版过二十几本严肃作品,这些统统塑造了我。我被训练得审慎严谨,以防备学术攻击;我被告诫不可以从太微少的证据中归纳推演,也不能够脱离论据的支持立论,并且习惯质疑我的资料来源;我还被教会使用一种精练的学术行话,这些术语主要局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出现在历史学中。

我还假设自己拥有特权,可以认定我的读者们不仅对我讲的这些感兴趣,而且他们非常聪明,训练得宜,并且对于我所涉及的话题拥有不错的背景知识。我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然而,当我开始写作这本小书的时候,尤其当写作的对象是来自西方世界之外的青少年读者,他们可能又恰巧是常规学术环境的门外汉的时候,几乎我毕生的所思所学都要被抛置一边了。绝不可以有行话术语,不可以假设读者的脑袋里预存了背景知识,甚至可能不可以假设他们对我所写的有过哪怕浅尝辄止的兴趣。此外,即使在对待最宏大和最复杂的议题之时,我都要尽可能写得简单,却又不能简化过头。我不可以有陈词滥调,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泛泛而谈。这,确实是个挑战。  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尝试的事情。你需要去找出你自己的生活哲学,找到一系列理解生活意义的途径,明白你如何呈现和解释发生的事情。如果我的亲身经历和感想能够给你、给我的很多年轻中国朋友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一些依此行事之道,这会让我万分荣幸。我和太太于暮年接触和研究中国,这也算是对中国带给我们的愉悦的一点回馈。

P13-15

目录

序:世界应是四月天

 我为何给你写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知识体系

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如何知道?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范式?

 为什么世界观和范式会改变?

世界观简史

 第一次分野:从神话时期到轴心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时代

 科学革命的一些影响

 西方的范式

全球化世界的合流

 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加速变革的今天

 我们现在的情况——道的终结?

附录

 重要术语

 参考资料

致谢

序言

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通过译者将他的新著《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寄给我,希望我为其作序。曾与麦克法兰教授有过一面之缘。那一次,他专程到民进中央访问,这位超过七十岁的老人谈锋甚健,思维敏捷。我们谈哲学,谈人类,谈互联网,谈教育,谈阅读,越谈越深入越投机,像一对早已熟悉的忘年之交。

事后,他送我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这本书是他写给外孙女莉莉的三十封信,围绕关于人生、知识、信仰、权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智慧而温暖。后来,这本书入选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成为向高中生推荐的一百本书之一。

现在的这本书,可以视为《给莉莉的信》的姐妹篇。如果说《给莉莉的信》更多涉及人生与世界的“道”,《给四月的信》则更多涉及认识人生与世界的方法,即如何“知道”。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当然需要借助工具。无论是着重描摹世界的文字语言,还是致力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所有方法都是我们的“智慧解剖刀”,既可以用来解剖外在的物质世界,也可以用来解剖内在的心灵世界。借解剖而了解,从而帮助我们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世界。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知识的积累突飞猛进,而且传播知识的方式也早已多次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按照本书介绍学者莫纳科提出的观点,就能归纳出四种: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依靠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阶段。

尤其是当下正处于的第四个阶段,和过去相比变化更为显著:不仅世界变成一个家园,知识的传递更快捷平等,而且传授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过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居高临下、我教你学,现在完全可以颠倒过来,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懂得多,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可能超越老师;过去在学校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现在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在教室里解疑释惑;甚至,今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家里和其他社区中都可以获得知识,教师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是要教授如何学习知识的知识。

麦克法兰在书中介绍了一组骇人听闻的数据:我们现在的电脑拥有相当于一个老鼠大脑的能力。而到2025年左右,电脑就可以与人类大脑具有等同的能力。预计到2050年左右,一台电脑拥有的能力将相当于地球上所有人类大脑的能力的总和。

按照这个判断,未来社会电脑主宰人脑也许会成为现实。但我更相信,最先进的电脑也是人类大脑的发明。人创造的工具,是人力朝向无垠的拓展。人既然能够创造出功能强大的电脑,也一定能够学会运用。问题只是在于教育要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正如麦克法兰指出的,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不仅需要与过去彻底决裂,还必须要为未知的明天经是这本书想表达的。

在全书的最后,麦克法兰对四月写道:“如果你怀有梦想并将梦想付诸实践,那么就能得偿所愿。如果你明白自己认为困难的事情,对别人来说也很困难,但是你可以通过持续努力的工作,采用乐天与平衡的方式克服这些困难,然后幸福地生活。”

这番话,与其说是麦克法兰写给四月和他的中国朋友,不如说是写给所有年轻人,更是他本人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一种表白。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愿那未来一切,就像诗人林徽因在诗里以“四月天”所形容的那样:“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问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未来的世界,就应该这样充满了爱、暖和希望。

如此四月天,将属于麦克法兰笔下这个叫四月的孩子,将属于全世界所有的年轻人,也将属于一切掌握“智慧解剖刀”,同时永远保持梦想、激情、好奇心的真正“知道”之人,如同本书作者麦克法兰一般。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求“知”所需的梦想与努力不会变,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根本之“道”不会变。美好的未来,美妙的四月天,只有人类不为国别、性别和年龄等一切外在所局限,只有共同创造,才可能实现与拥有。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如何认识世界?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是善用感官的结果。实际上,我们的理解来自于许多文化和精神力量的熏陶。艾伦·麦克法兰编著马啸编译的《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旨在考察最近一万年不断变革的世界范式,从早期诗史的传唱者到21世纪的社会媒体。通过广阔背景下的东西方比较,它揭示了轴心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启蒙运动,进化论……

麦克法兰教授曾到中国考察十余次,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做过深刻的分析,这是他特别写给中国年轻人的信笺。

编辑推荐

《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是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应译者马啸女士的邀请,写给四月小友(马啸的女儿)的礼物,因此对中国读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中国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急速变化,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对于我们周遭的世界如何去感知和理解?作者从自身求知的经验出发,以简明概略、力求浅显的语言,讲述了人类历史区分的主要四个世界观时期:神话时期、轴心时期、科学时期和后现代时期。它们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高层次方法。特别是书中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有益视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