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之间有无不死法则?作家吴晓波、科学家王俊作序;企业家俞敏洪、徐井宏、项兵、冯仑、孙陶然、胡郁倾力推荐;投资人阎焱、徐小平、朱啸虎、龙宇、周炜、汪潮涌深度剖析,教你在创业路上绕开陷阱, 成就非凡。
如何不死比如何成功,是更需要创业者思考的问题。由艾诚著的《创业不死法则》通过专访包括陈年、李国庆、韩坤、杨浩涌、孟兵、周航、龙伟、张旭豪、宿华、张荣耀、郑超、谢树英、赵冰等顶级企业家,围绕真伪需求、烧钱、团队、竞争、产品、资本博弈、风口、政策、战略、创始人十大方面,探索创业的不死法则,让创业者更清楚创业的坑是如何发生、如何蔓延、如何规避的,希望可以帮助在创业路上的人,实现创业的不死。
如何绕开创业陷阱?
如何辨别真伪需求?
如何避免创始团队内讧?
从创业的不死到成功,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相比“成功”,“不死”是一个创客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国内进入创业的繁盛期。大众创业的高歌猛进,使创业泡沫日益膨胀,而创业路上的十大陷阱,也让许多创客功亏一篑。创业路上到底有无不死法则7创客们如何规避风险、绕开陷阱,让自己的企业屹立不倒?
《艾问人物》创始人、财经双语主持人艾诚对话中国创业者中身经百战的资深创客,包括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一下科技创始人韩坤,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杨浩涌,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易到创始人周航,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快手创始人宿华,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探求创业路上的不死法则,为创业者建言,指导创业者实战,给创业者启示。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如果创业者和后来者能从创业的失败案例中总结教训、获得启发,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人是为着成功、胜利来面对失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本由艾诚著的《创业不死法则》对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
为“空椅子”创造需求的商业传承
中国商业最大的进步在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彻底转变,用户至上已是心照不宣的共识,创业者们在讨论产品、战略时会不由自主地摆上一张空椅子。
亚马逊总部的各种会议,无论参会人数多少,人们都习惯空出一把椅子,这样的场景早已让人见怪不怪。贝索斯称,“空椅子其实象征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在会议中,最重要的人并不在场,他就是用户。”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恰恰是一部唤醒用户需求的历史,大量的企业前赴后继培育互联网市场,宣扬互联网消费文化。即使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创造市场”理论——“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依然适用。在极致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企业还要学会引导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习惯。
与满足用户需求相比,创造用户习惯似乎更难实现,那么企业为何还要费力去开拓市场,创造用户习惯?
经过工业化时代的洗礼,企业已普遍实现大规模生产。与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矛盾的是,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并非一路攀升。同类型产品供过于求,企业问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获利的空间被压缩。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内,细分品牌变得困难。用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倾向于考虑价格因素。要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竞争,摆脱现有市场空间的残酷性,企业必须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创造用户新的消费习惯,来抢占新的制高点。真正伟大的公司,都在创造用户习惯。创造用户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无到有,创造全新的用户习惯;另一种是在原有的用户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无论哪种,都等于企业开发了一片全新的市场。作为市场开创者,企业占据先发优势,容易成为市场的领跑者。
这里,笔者不由得想到,福特创造性地完成了人们“我要一匹更快的马”的需求。
100多年前,人们仍旧习惯在马背上寻找速度,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四处询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没有马上跑去马场选良种马,或花费高成本购买汗血宝马,囤积居奇,以待明日卖个好价钱,而是选择制造汽车这种与马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与其说福特用汽车满足了人们对“更快的马”的需求,不如说他创造了用户使用汽车的习惯。
而创业教父乔布斯对用户习惯神一样的颠覆,则让创业者将创造用户习惯奉为“创业圣经”。2007年年初,乔布斯相信触屏是智能手机的未来,就在苹果手机上去掉了实体键盘,强迫用户习惯使用软键盘输入文字。此举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面貌,也创造了用户使用触屏手机的习惯。 为什么能创造用户习惯?乔布斯是一个自负且聪明的人,他发现,“大多数时候,你没有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在推出每一款产品或服务之前,创业者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洞悉用户需求,然而周鸿神在《我的互联网观》一书中曾讲到:“大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也正因如此,世界上只有一个乔布斯。
P5-7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财经作家吴晓波
艾诚从我们初识,总是穿着一袭小红裙,标志性的。我跟她开玩笑,“财经论坛一点红,你是不是打算把小红裙穿成一种颜值经济?”她用标志性的笑容回应:“这不仅是条裙子,这是信仰啊——醒目而活、使命而生。”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艾诚有偏执的性格,穿裙子是这样,做顶级人物访谈也是一样,一个《艾问人物》,垂直打穿了一个人物媒体品类,追着全球的时代人物,而且问的问题,直击创新精神、创富法则。
她问,什么是企业的生死?创业有没有不死法则?问了一年,就成了一本书。她让我作序,我说,没有不死法则,大多数的创业都会死的。
“商业就其本质而言,终究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十七年前我写《大败局》,千帆过尽皆不是,悟到了这个道理。写《激荡三十年》时,我去中关村管委会做调研,翻出1988年的纳税百强名单,与2008年的相比,九成企业都已不复存在。
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1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
1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有一半陷入了困局。
生死是一种代谢,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如此。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会死才会性感。
自从看完《速度与激情8》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看它的续集了,因为范·迪塞尔从任何地方摔下来,无论是美人床榻、雪山悬崖、极速跑车还是飞机上,都是不会死的。他不死,悬念也就消失了。
有一次去京都,王石推荐说,一定要去一家公园后面的豆腐店吃一次。我去了,窄小的木梯,墙上贴满了相扑横纲们的照片。四百多年了,一姓相传,一锅豆腐,从无二店。去过一次,我不会再去。这是行为艺术,而不是现代商业精神。它没有扩张、没有跨文化、没有现代性,它不死,只是因为它拒绝成长。
任何一个创业,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在中国,创业者的成功率只有3%,两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同病相怜;三个创业者在一起,叫抱团取暖;N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失败者联盟。
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明白,死亡是必然的。唯有这样,创业才是性感的,商业才是性感的。所以,我不相信有不死法则,我不相信,有百年企业。
艾诚的书名叫《创业不死法则》,她让我和王俊写序。我们好像都是来踢馆的,一个从财经作家的角度,一个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但没人有勇气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角度,因为太残酷。
不过,这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艾诚的设问,得到了很多开放式的回答,他们均来自创业和投资的一线,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如果说前者的疯狂很血性,那么后者就是理性的疯狂者。
有人反对“木桶理论”,认为创业就是把一块木板做大做高,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读读这本书吧,那些受访者会告诉你,从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竞争惨烈、产品糟糕、资本博弈,到错失风口、政策风险、创始人放弃、战略失误等等,每一道坎儿都会让人摔得鼻青脸肿,每一个坑都可能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我热爱所有的创业者。如果说,这个国家在商业上还有什么值得迷恋的,大概就是每年数以百万计不怕死的创业者。
艾诚是,我也是,打开这本书的你也是。
创业其实不复杂——找一个你喜欢且只有你擅长的事情,把它做出来,让市场证明正确与缺陷,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走向盈利线。不问生死,只求成长。在激情中保持节制,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我想再次感谢艾诚,她的提问让我有幸认真回顾了曾经的《大败局》和思考现在的《创业不死法则》。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财经作家吴晓波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
——科学家王俊
感谢艾诚记录时代人物,探索不死法则。我认为心若不死,必有未来!千万不要以一个人的现在去判断他的未来,除非他心已死。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创业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创业成功,尤其是在早期,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活下去。研究创业成功的书很多,但研究失败的却很少。艾诚的新书《创业不死法则》大概是一个系统地研究当下创业失败的书。其中所见,对所有创业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读的。
——赛富亚洲创始合伙人阎焱
真正的创业,其根本是创造价值,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便会基业长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即“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也。相信每一位读过《创业不死法则》的人,都会有启示与收获。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
企业的新生和死亡是正常现象,优胜劣汰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常态。《创业不死法则》沿着创业的关键环节展示了众多案例。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有益于提高成功概率。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
我送给艾诚这本书一副对联:死生非由命,艾问刨根问底找出真活法儿;聚散终有时,竞争决胜千里须要政清商亲。
——地产思想家冯仑
创业推动社会进步,乃人世间最难的事,可谓九死一生。艾诚小师妹用数年时间,遍访典型人物,归纳其经验,总结其教训成此一书,实乃善举也,特隆重推荐。
——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孙陶然
创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大成,一种是死。大成的标准是企业创造了一个颠覆性创新的商业生态,并处于统治地位。不死的法则有三,一是有信仰,二是随时应变,三是用技术创新进行颠覆。欲知其法,必读《创业不死法则》。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
推荐阅读艾诚的《创业不死法则》,西门子170多年的生存经验说明:一家新兴企业若想不死,就要抓住企业快速扩张的时机和速度;一家成熟企业若想快速发展,需要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和垄断市场。
——西门子首席科学家VolkerTresp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