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没在意,孩子的心却在长。对男孩承远可能早了点,他似乎还混沌未开,但对早慧的珠喜,听王运福讲那些情爱故事,仿佛点开了一道穴,何况彼此挨得那么近,也似在催化。目光再一触及,珠喜不免心生悸动,莫名的情愫也似一道流泉潺潺而出。
宋书成是个斯文人,为人正派,也并不傻。他是个落第秀才,承祖上一点薄产过日。好在他还算勤勉,精打细算,收入日增,筑屋添地,日子不算富足,也有盈余。无奈妻子赢弱,久病不愈,又遇庸医误诊,徒花钱,费气力,终因不治,撒手而去。宋书成跟妻子感情甚笃,丧妻之痛一时不得缓解,又遇灾年兵歹,收获尽失。无奈之下,只得另谋生路。好在有一亲戚在汉口租界做事,那里经济繁荣,机会肯定多些,就想来此投奔。与王运福在火车上相识,也是幸事,对方在汉口有业务往来,碰巧还与他们要去的徐府有联系,不由窃喜。但对王运福,他只是试探性地打听,不敢露底。
“那徐老板在汉口租界可名气不小,以前做票号,后来又做洋行的买办,出口桐油,还兼做房产,不得了啊。”王运福咂嘴道。
“王老板跟徐家蛮熟吧?”宋书成试探道。
“我岳父大人跟徐老爷一起当过兵,”王运福叹口气道,“老丈人胆子小,脑子也旧,没徐老爷敢做,要不也发了……”
“现来汉口总要拜访一下吧?”宋书成搭腔。
“那当然嘛,徐老爷对我们也不见外啊。”王运福炫耀道。
承远对大人的事不太懂,也没兴趣,听到旁桌的人在聊汉口火车站什么的,原是比利时人管着,后来张之洞收回路权,才是华人自主……承远半懂不懂,不由问王运福:“汉口火车站很大吧?”
“汉口火车站好大呢,比北京火车站还要洋气……”王运福也就概括两句,至于往开处说,他肚子里的存货也有限。
这方面,宋书成毕竟书读多得一点,他没去过汉口,却对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十家”的“楚中第一繁盛处”早有耳闻,尤其是京汉铁路开通后,汉口空前繁荣,四海趋之若鹜,也令他神往。看了一些书,他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不说了解得很透,起码也有个大概。此时见王运福提起,便说:“这还不是最初的火车站呢。”
“为何呢?”不光是两孩子,连王运福也诧异。
宋书成借着酒兴,话匣子也打开了:“辛亥那年,民军攻下了武昌总督府,衙门官员就从大智门车站仓皇逃离,往京城去的……”
“怎又叫大智门车站?”承远不由问。
“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卢汉铁路时,同时修建汉口火车站。因是在汉口城垣原址大智门这地方建的,因而得其名。”
“那后来呢?” “民军攻占汉口,在大智门车站设立指挥部,进军刘家庙车站,驱逐残余清军……”
王运福跟他碰杯道:“当时民军要打胜了,就直捣北京城去了。”
宋书成说:“清廷自然慌了呐,很快派冯国璋率部南下增援,在刘家庙车站与民军展开激战,后击退民军,冯国璋就在大智门车站设司令部,指挥清军攻击循礼门车站的民军。久攻不下,冯国璋就令士兵焚烧汉口街道,繁华市面成了一片火海,烧了几天几夜,致使大智门车站、循礼门车站均遭兵燹……”
“冯国璋狠毒呐,要不是这一劫,汉口就不是小上海,而是要跟上海齐名了。”王运福忍不住惋惜。
“也多亏这地方的人顽强,又恢复如初了。”旁桌吃饭的老先生插话道,“汉口本有长江大码头通商,现在又通了京汉铁路,真是如虎添翼啊。”
“可不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呐。”王运福倒不忘这一句。
“《汉口竹枝词》上这么写道:京汉迢迢鸟道通,骤于奔电疾于风。羡渠历尽山川险,都在南柯一梦中……”宋书成正在看此书,借着酒劲一字一句地念道。
王运福听了便有些不爽,他不懂诗,但那四字究竟不是个好词。
承远平时听父亲说过一些,却没这么丰富。谢绍祖常年在外跑车,聚少离多,承远从别处听来的东西,倒比父亲告诉他的要多。
P10-11
作者姜燕鸣是很活跃的小说家,有比较丰富的小说写作经验,对这部作品的故事结构安排下了很大的工夫,支撑起整部小说的框架,也突出了故事的主体一谢承远、徐奕宏、宋珠喜三个青年的情感纠葛。在爱恨情仇的复杂关系中折射出时代现实和社会关系,写出人性在这个年代的命运冲突中所经受的考验,是一部具有写实追求的长篇小说。
——著名评论家张陵
还是老武汉的故事,还是浓浓的怀旧情思,还是男女之间的恩爱纠葛……一切都散发出温馨与感伤的气息,体现出作家写出老武汉的历史所付出的可贵努力。
——著名评论家樊星
架构故事是姜燕鸣擅长的能力,她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出奇特的素材,重新整合成那些美丽动人的情节。如以往她的小说一样,此部小说语言唯美、生动、很有时代气息,把握人物准确到位,场景真实可信,富于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久远的岁月里,一起重温老车站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著名作家黄孝阳
与故人相逢
黄昏,风雪,站台,驶过的列车,忧伤的女人……这是李健演唱的《车站》,也似小说里的某个场景,沉郁的基调,像灰色站楼上漫洒的雪花。
老旧的窗棂、墙壁是时代的象征,印证着历史的年轮。大智门是汉口旧城垣的名字,1906年,京汉铁路最南端的汉口火车站在此建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现代化车站。
京汉铁路贯通南北,不仅促进了沿线经济发辰,也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武汉不再是长江流域中仅充当横向传导的角色,纵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成百上千的运载力也有力地推动了汉口商业贸易的发展。“楚中第一繁盛处”的汉口,因水运和铁路一双翅膀开始腾飞,从此有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写小说的动机却是偶然。长篇小说《倾城》完成之后,本打算写点别的,也想到一个题目,收集了一些资料,但临到下笔的时候,却没有一股力推动着往前走。还是素材单薄了些,没有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或者说,还没到非写不可的地步。
这时,写汉口的心思又冒了出来。《倾城》写的是1938年抗战时期的汉口,写得波澜壮阔,浪漫和激情似也用尽了,还有什么可写的?但心里又在较劲,因对汉口没有距离感。不过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充分展示那些遗忘的历史,又避免重复以前的内容和套路,不让读者产生疲惫感,实在有点难。
这番寻觅间,不想查阅资料时,扫到一张大智门车站的老照片上,顿觉一亮,仿佛遇见久别的故人,那些封存的往事,便细流一般汩汩往外冒。
儿时,常常随大人来大智门车站迎送亲人,印象中的车站路热闹而繁华,有一年国庆随祖母去京,便从大智门车站上车,灯火迷离的夜晚,川流不息的人,百货公司,副食店,穿白大褂的营业员在花花绿绿糖果堆里忙个不停,站台上簇簇的人影,火车启动了,车窗外风吹麦浪般的挥手……一幕幕,像老旧的电影画面浮现着。
历史的火车穿过了一百年,经历无数风雨的老车站终于到1991年光荣退休。当年的铁轨已改成了马路,那座显赫的法式风格站楼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依然孑立在日渐冷清的京汉街上,曾经的辉煌,美丽的风景,都已沧海桑田。
情感是彼此相连的线,写小说便有了激情,思绪在往事中游移,进入到时间深处,白烟漫开,那些久远的人和事,渐渐有了轮廓。
火车带来了迁徙和改变,或是逃避饥荒和战争,或是为了寻找偶像和力量,或是为了挣钱养家,或是为了亲人和爱情……这些逃避或追寻有主动也有被动,最终,它们都或多或少影响人生的方向,尤其是,当你生活在战争或者内心狂热的年代里。
由此将小说设定在起伏动荡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大智门车站建成初期至日寇侵占一段历史为时代背景,谢承远、徐奕宏、刘黑生三个男人所经历的成长与挫折、友谊与背叛、爱情与伤痛,最终他们规避个人的恩怨走到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次复仇行动。小说以谢承远、徐奕宏与宋珠喜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渐次展开故事情节,大智门车站犹如大舞台,各样人物在此粉墨登场,以表现铁路开通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效应,而时代的风云变幻又影响和改变这座车站及每个人的命运。
写作过程的艰难却始料未及。因年代久远,相关资料匮乏,铁路专业书籍甚少,可参阅的内容十分有限,又因铁路方面熟知那段历史者寥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唯多次寻访旧租界,从细微末节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再动用逻辑和想象力进行创作。一年多的日子沉潜其中,回想那个艰难的过程,不堪回首,也难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某种心绪。小说写的是老汉口故事,人物的情感命运也与现实相关联。火车站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具象,迎来送往,悲欢离合,尽数沧桑,也备感苍凉。那些过往,如见朝霞升起,亦看夕阳西下,遇见或别离,幸福或忧伤,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
小说在创作中,得到湖北省作协及朋友们的关注、支持和帮助,那些温暖的片段,如春风化雨滋养这部作品,也让我相信,只要努力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无论路途如何难行,上天总会在恰当的时候给你一份抚慰。
小说出版亦是一项繁冗的工程。作品最终呈现怎样的面貌,面{临怎样的命运,是作者无法把控的。唯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写好每一段文字,不辜负读者的期望。为少点遗憾,每一个抉择,每一个取舍,皆出于对作品的尊重。时间会抹去记忆,唯文字能够长存。
车站有抵达,便有开启。一部小说完成了,故事还在继续,酸甜苦辣。总是人生的常态,岁月流转,但愿心有所归依,不失生活的希望,便是幸福的抵达。
谢谢。
2016年10月19日
于沌口
姜燕鸣著的《大智门车站》是首部以火车站反映城市沧桑变化的长篇小说。
大智门车站是京汉铁路南端的终点站,作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现代化车站,在它建成通车后,即改变了汉口以水运为主的格局,形势一年一变,“其繁茂较之京沪犹驾之上”,从此有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火车站近百年的沧桑,不仅浓缩了中国铁路的历史,更浓缩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此部作品以大智门车站建成初期至日寇侵占一段为时代背景,三个男人谢承远、徐奕宏、刘黑生与女主人公宋珠喜之间的情感纠葛为通篇的主线,故事情节围绕着他们各自的家庭命运所展开,他们的成长与挫折,友谊与背叛,痛苦与欢乐,最终规避个人的恩怨走到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次复仇行动。
小说以男主人公谢承远在返回汉口的火车上引出回忆写起:车站长谢绍祖调大智门车站任职,宋书成与女儿珠喜往徐府投亲,刘黑生与他母亲扒火车被搭救,河南商人王运福来此淘金……各种人物怀揣梦想前往汉口,由此引出一系列的人间悲欢。以反映铁路发展对武汉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时代的风云变幻又影响和改变这座车站及每个人的命运。
长篇小说《大智门车站》是茅盾文学奖入围者,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等获奖者姜燕鸣最新力作。
小说因历史的走向而涉及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直奉战争、二七大罢工、武汉抗战等,为丰富作品的内涵,小说写入了众多的人物,如洋行买办徐金穗,饭店老板圣保罗,外地商人王运福,洪帮头佬余经理,日本特务伊藤等,大智门车站犹如一个舞台,各样角色在此粉墨登场,彼此争斗较量,环环相扣,冲突不断。
为更好地展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半殖民地特征,表现毗邻法租界的大智门车站及周边的兴衰,小说还着力描绘了大智门周边华界与租界的面貌,如街道、茶园、舞厅、烟馆等,再现因外来人口的积聚,多样文化的融合,而呈现出的老汉口别样风情。大智门车站亦是一个时间的具象,迎来送往,悲欢离合,尽数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