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教典范,注译家庭藏书必收之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颜氏家训》乃中国家训之祖,是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佳作。这是颜之推为教育儿女所写的家训,语言真实亲切,循循善诱,禀承忠孝传家、治学修业、立身扬名的家族文化精神,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 书名 | 颜氏家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南北朝)颜之推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家教典范,注译家庭藏书必收之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颜氏家训》乃中国家训之祖,是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佳作。这是颜之推为教育儿女所写的家训,语言真实亲切,循循善诱,禀承忠孝传家、治学修业、立身扬名的家族文化精神,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内容推荐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作为汉族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出版说明 卷上 序致篇一 教子篇二 兄弟篇三 后娶篇四 治家篇五 风操篇六 慕贤篇七 勉学篇八 文章篇九 卷下 名实篇十 涉务篇十一 省事篇十二 止足篇十三 诫兵篇十四 养生篇十五 归心篇十六 书证篇十七 音辞篇十八 试读章节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重于立德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天人合一 颜回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颜回有入仕为相的愿望,希望通过人的努力,达到“无伐善,无施劳”。在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待时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使自我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辩证思维 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辩证法的观点之一。颜回从东野毕不爱惜马力推知其马将逃跑。鲁定公问何以知其马将逃跑时,颜回说:“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问:“善!可得少进乎?”颜回答:“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苟子·哀公》) P5-6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在2000多年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古代先贤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我社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组织出版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我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了30种,作为第1批隆重推出,并精心设计,译注,以期达到深入浅出、今古相合、适宜广大读者阅读的效果。 本套文库有八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入选这套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历经时间的积淀和考验。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旨在培养优良家风、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的《颜氏家训》,等等。 二、注重实用。这套文库收录的经典图书,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强化了全民阅读需求。 三、这套文库所有收录图书,均依据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勘和认真编订,确保原文准确。同时,在校勘过程中,还对原编著者的笔误、录入错误予以订正。 四、节选适宜。这套文库定位于普及读本,对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等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特邀专家团队作了精当节选,辑录了最精彩、具代表性、最为历代读者传诵的篇章,努力通过有限的篇幅传达不朽经典的精髓。 五、注释精准。在这套文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意精选古文中读者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注释,并全部由学者进行审定,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字准确性,从而力求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六、译文畅达。这套文库还邀请了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确保意思准确,行文畅达,文字优美,力求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汉语之美。 七、阅读方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这套文库的译注过程中,我们还特意穿插了许多对文化典故、文化常识的解读,如古代制度、职官、服饰、器具、习俗等,力求帮助广大读者在欣赏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增加古典常识,提升文化修养。 八、插图精美。我们专门为这套文库选配了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之雅趣,提高本文库品位。这套文库插图笔法精细、图像生动、印制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是弘扬文化、传播经典的读本,希望能对全民阅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反复审读、校订,但限于水平,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丙申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下国学热潮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一个民族除了要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还要对本民族过去的东西有一种扬弃,糟粕要剔除,但是精华的部分更需要发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 纪连海 古人云“经史者,国学之根柢也”,故而,年轻人要多读经、史,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哲学与史学。年轻人读书不是要博闻强记、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树立心中的根基、志趣,所以,要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去历史深处找寻属于自己的师法与传承。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为大家阅读经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 郦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