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终将被遗忘/蜉蝣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唐所著的《我们终将被遗忘》由数篇中短篇小说构成。李唐是90后作者中发表文章层次最高的写作者之一,在对小说理念的体会及技巧的把握上,李唐早已将他的同龄人抛在身后。他善于捕捉庸常生活中的不平凡,具有想象力,文字纯净而纯粹,他的小说,总能在故事以外告诉我们些事情及所指向的意义。

李唐笔下青年大都是平凡的普通青年,却并非乏味的人,他们试图变得有趣,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热情,飞蛾扑火般地决绝和勇敢。他的文字细腻、准确,有超出其年龄的精炼和成熟。

内容推荐

李唐所著的《我们终将被遗忘》一书,收录了《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幻之花》、《氧气与月亮》、《》等中篇小说。题材以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为主。

目录

来自西伯利亚的风

幻之花

动物之心

呼吸

巴别

诺亚

氧气与月亮

蚁蛉旅馆

后记:写作是一场幻境

试读章节

陈眠拉开窗帘,将脸贴在窗户上。冷冰冰的触感立刻浸透了半张脸。雾霾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现在,窗外依旧是一片混沌。没有阳光,是惨白的颜色。他尽量往外看去,却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近处的高楼显现出模糊的轮廓。还有车流声,以及人群的交谈声,相继涌入他的耳朵,这使他稍稍安下心来。这不是梦境,他在心里说。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梦境越来越真实,他经常会置身于一间小屋中(或许就是这间,但他并不确定),梦里的小屋也有窗户,他透过玻璃往外看,看到的景象与现在一模一样,也是这样混沌、阴沉。不过,梦里的世界是没有声音的,绝对的安静,连自己的呼吸声都听不到。他像是误入了一部古老的默片电影里。无论他在梦中大声喊叫,或是拍打窗户,都不会发出一丝声响。

而现在,窗外的声音是真真切切的。这是现实生活的嘈杂,尽管有些冷清。他瞄了一眼闹钟,六点半,B城正在苏醒。他紧紧贴着窗玻璃,很快,他的鼻息处洇出了一片水雾。他擦掉水雾,继续将脸贴在玻璃上。他想,如果有人从对面的大楼看过来,自己的样子一定很滑稽。但隔着这层厚厚的霾,他根本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发生。窗户很干净,这是他平日里一个小小的爱好,他总是喜欢将玻璃擦拭得一尘不染,有时近乎病态。每次,他都非常细致地从里到外将窗户一寸一寸擦干净,容不下一点灰尘。他工作时的样子,就像是想让窗户消失一样。透过窗户,他可以看到雾霾像是一个胖子的大肚子那样贴着窗玻璃缓缓挪动,或者,像是某种野兽的舌头,贪婪地舔舐。它想要进来,陈眠想,它并不满足于只在窗外流连……

他重新躺回床上,想再睡一会儿,却怎么也睡不着。两个小时前,他刚刚值完夜班。今晚依然是他值班,他需要利用白天的时间休息。可是他越强迫自己反而越睡不着。就这样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窗外变得更加嘈杂。整座城市已经苏醒。他干脆坐起身,摸到遥控板,打开了电视。电视里正播到早间新闻间隙的天气预报。

“今天上午本市将迎来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气温将会降低5℃~6℃,请市民朋友注意防风保暖……”屏幕里,播报员用字正腔圆的语气说道,他的语调中有一丝并不明显的兴奋。是啊,这个城市太需要一场大风用来驱散雾霾了。陈眠从床头柜里找出几盘光碟,放进电视下面的DvD机里。这是他在音像店淘的几部默片。不知为何,从小他就喜欢看默片,他对那黑白的、没有声音的影像世界深深着迷。因此,他一点也不奇怪自己总是爱做没有声音的梦。

看了一会儿《摩登时代》,他知道自己的睡意已经完全消逝无踪,肚子却有些饿了。于是他披上外衣,穿好鞋,出去觅食。走出单元门,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他突然觉得周围安静了不少。小区花园里只有偶尔几个人影,都戴着口罩,急匆匆地赶路。他走到街上,人们无一例外地戴着口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出门时忘了戴口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味。

P3-5

后记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现代小说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暧昧性”。我喜欢这个词,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我相信,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把握的。比如说所谓的“灵感”,它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并不能发明出一台可以写出伟大作品的电脑,就像是石头经过数亿年的进化,也不会进化成怀表一样。写小说的时候,那些模糊的形象像是一个个幽灵,行走在我的天花板上,或者就坐在我身边,抽着烟,看着报纸。它们的动作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我必须将它们记录下来。我不知道这种记录的意义何在,这也是经常困扰我的问题:意义究竟是什么?小说是否需要意义?

所以我最怕别人问我:“你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几乎无法回答。我当然可以为了应付而说出许多浅显或深奥的解释,来为我的小说披一层“合法化”的外衣。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解释并不是我写小说的初衷,我写作的真正初衷正是因为世界的不可把握性。一切皆有可能,我才能写出充满可能性的作品来。

历史发展到今天,许多古老的经验被推翻了,许多世代所遵行的真理变得可疑甚至可笑。现代社会没有参照物,就像我曾看过的一幅画:一个蒙住眼睛的司机,靠一群瞎子来领路。统一的价值观像一面大镜子被砸得粉碎,镜子的无数碎片变成了一个个多元而又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当科学使最初混沌的世界变得逐渐明晰之时,相反地,人性的内部却愈加幽暗不明起来。就像西川的诗里所写的,人们寻找着自己,却无意中发现了好多个自己。

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小说会变成什么样子?它必然充满了暗示、暧昧、符号和自我否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时代给予写作者的最丰富的馈赠。

回到我自己,或许写诗的经验也是促使我将小说处理得“不现实”的原因之一。诗歌是炫目的,但同时也是不可解释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文学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并不是因为它比其他的文学形式更富含哲理或知识,而是因为诗歌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可以达到的极限。从初中开始,我接触诗歌,并且开始尝试诗歌写作。那些几乎接近“极限”的诗,向我展示了文学语言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让我知道这些干巴巴的符号般的文字可以像巫师手中的纸牌那样充满魔力。它无法向我解释这个世界,但诗歌给了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我希望可以挖掘生活中的某种“诗意”——它们本身的意义是模糊的,不可把握的。村上春树曾谈到他的写作,大意是:它们像是一个个徘徊在周围的幽灵,写作者抓住了他们,将他们从另一个空间拽出来,写到了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导演大卫·林奇也有类似的观念,他的电影很多都是即兴的,源自于某一种模糊的念头。就像是爵士乐那样充满无穷变化与可能性。我希望自己可以写出“诗性”的小说——像诗歌般拥有广阔空间维度,探入内心深处,去叙述我所看到的“幽灵们”。

有些时候会有人问我,“90后”的写作与前几代作家究竟有什么不同?这同样令我难以回答。首先,每个写作者的风格都是不同的,是否可以将这些单独的个体融合为相同的群体?其次,就算假设这些写作者由于年龄与语境的相似而被归于同一群体,那他们是否与此前的写作者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知道,当我们提起“唐诗”时,想到的是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但他们之间可能相差了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可提起他们时,就像是一代人一样。因此文学代际的划分并没有那么精确,我认为(起码在中国)“80后”与“90后”,甚至与“70后”“60后”,都是一代人,当后世的读者提到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时,恐怕也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几几后”的说法只是某种传播学层面的术语,与文学无关。我相信,每个写作者无论用何种表现形式,他们都在追寻一种永恒的东西,都在寻找文学的本质,这才是将写作者联系到一起的基础。文学的传承、代际,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讨论才合适。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传承,这种“传承”比起“代际”更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实质。就像前面提到的大卫·林奇或是村上春树,毫无疑问,我的写作“传承”了他们的某些特点,他们都是“40后”,并且国别不同,可我对他们的作品无比亲切,仿佛就是“一代人”,更别说还要早的卡夫卡等等,与这个时代相比,我似乎感觉自己与他们更为贴近。写作有时就是一场幻境,它可以使我们超脱于时代,或至少保持一定距离。但我不想再继续谈论“时代”这个宏大的主题——它就像是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上帝,可能就隐藏在某个字母中,但我们或许一生都无法找到它,更别提触摸到它了。

当然,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书评(媒体评论)

很久没看到李唐这样在30岁以前就成熟起来的作家。——阿乙

守护孤独,潜入被日常生活淹没的色声香味触法细节,精剔细挑。敏锐而又绵密的行文,透出对文学的真诚与投入,令人心动。李唐写作的纯粹性,在当下是个异数。——杨葵

李唐是一个小说鬼才,他能够将反讽、想象力穿透当代城市生活的现实,创造出一个变形和有趣的世界,在这里世界里,人就像变形的镜子所折射的那样让你熟悉到亲切,陌生到哈哈大笑。阅读李唐,需要你本身具有敏感的天性和对人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绝对不可限量的作家。——邱华栋

而1992年出生的北京作家李唐14岁开始创作诗歌和小说。是90后中发表文章层次最高的写作者之一,迄今为止陆续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顶尖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北京晚报》

李唐善于捕捉庸常生活中的恐惧。——《南方都市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