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拉尔松、李东红主编的《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以“一带一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为主,围绕中国的经济目标、当下丝路沿线地区国际项目特征、中外企业战略、企业在融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一带一路”对北欧投资贸易的影响、对中亚经济的影响等主题展开讨论。
本书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提供了俄罗斯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案例;第二,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联盟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多样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中外企业合作提供了有见地的视角。
此外本书包含18个小型案例分析,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开发的中外合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的投资、新物流枢纽、合作协议和合资企业、新的融资计划、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困境等方面。
让·保罗·拉尔松、李东红主编的《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分析其对中国和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中亚经济合作、丝绸之路沿线中外企业的战略、新大陆桥和物流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那些处在重要贸易路线上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位于贸易市场边缘的内陆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两地及沿线的合作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趋势、投资机遇和挑战也将面临重大变化。本书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开发的18个中外合作项目进行分析,对潜在的商业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度分析,为跨国公司、政策制定部门和研究机构等提供了一个有见地的视角。
引言 中、欧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
第1章 中国在波罗的海遇见欧洲
1.1 “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
1.2 中国、欧洲及波罗的海
1.2.1 波罗的海国家
1.2.2 波罗的海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1.2.3 波罗的海和欧亚大陆桥
1.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融资
1.4 跨文化、语言和民族的管理
案例1.1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与浙江省的合作
案例1.2 浙江吉利收购沃尔沃
第2章 中国政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商业前景
2.1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目的
2.1.1 深化中国对外经贸合作
2.1.2 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2.1.3 非经济意义
2.2 中国政府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而采取的主要举措
2.2.1 建立国家层面的合作框架
2.2.2 建立共同金融体系
2.2.3 颁布扶持政策
2.2.4 外围支持措施
2.3 商业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2.3.1 各国企业的新机遇
2.3.2 各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2.4 总结
案例2.1 华信国际控股对哈萨克斯坦DGT的收购
案例2.2 广西农垦建设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
第3章 波罗的海与中国: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
3.1 波罗的海:趋向经济一体化
3.1.1 欧盟在波罗的海的战略规划
3.1.2 德国:中国在波罗的海的主要合作伙伴
3.1.3 波兰:中国在中欧地区的关键合作伙伴
3.2 俄罗斯、中国和圣彼得堡
3.3 白俄罗斯——重要集散中心
3.4 波罗的海三国和中国
3.4.1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概况
3.4.2 波罗的海三国的中国企业
3.5 北欧国家和“一带一路”倡议
3.5.1 在华的北欧企业
3.5.2 北欧国家的中国企业
3.6 中国和北部海运航线
3.6.1 中国企业和冰岛
3.6.2 中国企业和北部海运航线
3.7 关键参与者和战略
3.8 总结
案例3.1 德国联邦铁路公司与中国的合作
案例3.2 中国—白俄罗斯产业园“巨石”
第4章 北欧—波罗的海国家与中国:贸易和投资趋势
4.1 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的投资趋势
4.1.1 中国对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的直接投资
4.1.2 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在中国的投资及趋势
4.2 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的贸易趋势
4.2.1 中国对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
4.2.2 中国从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进口
4.3 总结
案例4.1 中国—波罗的海三国在邮政和运输服务上的合作
案例4.2 卡尔斯港—克莱佩达港渡轮航运和中国—瑞典贸易
第5章 “一带一路”沿线的物流:在波罗的海的东西方交通走廊
5.1 东西方交通走廊的贸易和运输潜力
5.2 波罗的海东西方交通走廊的实施计划
5.2.1 东西方交通走廊沿线的最佳实践
5.2.2 波罗的海的运输体系和欧洲战略
5.2.3 亚洲—欧洲物流供应链
5.2.4 减少供应链障碍
5.2.5 铁路间的合作
5.2.6 物流绩效
5.2.7 运营商的合作:东西方交通走廊联盟
5.3 东西方交通走廊沿线的创新
5.4 总结
案例5.1 维京铁路
案例5.2 东西方交通走廊联盟
第6章 中亚、全球价值链与“一带一路”
6.1 西部大开发
6.2 中国进一步深入西部
6.3 欧亚铁路网
6.4 包含中亚的全球价值链
6.5 “一带一路”沿线农业贸易的前景
6.6 全球价值链参与者的机会
6.7 总结
案例6.1 霍尔果斯口岸:“一带一路”的主要物流枢纽
案例6.2 从中国到欧盟的丝绸之路铁路线
第7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7.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
7.2 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
7.2.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7.2.2 丝路基金
7.2.3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7.2.4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7.2.5 公私合作(PPP)模式
7.2.6 人民币国际化
案例7.1 亚投行首个融资项目——巴基斯坦高速公路
案例7.2 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国际丝路百城聚变PPP主投基金
第8章 丝绸之路跨文化环境下的人才管理
8.1 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8.2 中、欧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环境
8.2.1 中、欧文化差异
8.2.2 中、欧企业间的文化差异
8.3 跨文化环境对人才管理的影响
8.4 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人才管理效率
8.4.1 提供跨文化培训
8.4.2 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渠道
8.5 总结
案例8.1 中式管理和德国文化: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的案例
案例8.2 华为公司在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的人才培养
第9章 俄罗斯跨国公司与“一带一路”倡议
9.1 “一带一路”与俄罗斯跨国公司间的利益关联
9.2 中俄跨国企业间的合作
案例9.1 “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
第10章 “一带一路”沿线的盟友及合资企业
10.1 合资企业及战略盟友为“一带一路”兴建的基础设施
10.2 合资企业及盟友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10.3 合资企业和盟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商业机遇的利用
案例10.1 “终端链”公司——达飞海运集团和中国招商控股的合作
结语一 争创佳绩
结语二 “一带一路”倡议是沟通中国与欧洲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2.3 商业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2.3.1 各国企业的新机遇
中国政府清楚,国家层面的合作仅是发挥促进作用,本质上,“一带一路”是为全球各国企业创造投资机遇。
(1)增加建筑、基建行业的发展空间。为推动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丝路计划的首要任务便是完善沿线国家的交通、电信、电力、房屋等基础设施,所以基础建设行业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各个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也将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通过承建铁路、港口、航空、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来扩大海外市场。
(2)提高原材料和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基建行业的发展会带动价值链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基础设施的原材料和工程机械为例,市场需求的增加能够带动“一带一路”沿线配套产业和细分产业的成长。
(3)扩大金融服务业的投资范围。融资与保险在企业国际投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长期、大额的投资项目,所以“一带一路”会给沿线国家各类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业务。同时,为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担保、融资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开发新产品。
(4)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丝路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人民往来的签证手续得到简化。道路的联通又提升了国家之间的可达性,增加了交通的便利。沿线国家的异域风情必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将带动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等领域的投资。
2.3.2 各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更加鼓励各个国家企业以“抱团”形式进行海外投资。纵览世界各个发达经济体,即使是号称市场经济最发达的欧、美、日国家,也不乏企业之间相互结盟,或通过共建行业联盟等组织,协调各企业行为,以支持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国际化进程中,这些国家的企业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在开发海外市场时达成默契,降低因个别企业独占市场而激发企业间互相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在亚洲国家中,日资企业以抱团程度高著称。在日本,不同企业共同成立了很多区域性的专业性行业协作组织,这些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组织产品流通和从事技术指导与推广。
通过总结分析,我们发现“抱团”合作有多个优势。第一,避免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竞销,保障产品收入,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企业有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管理借鉴等的职能。行业协会一般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产品技术指导力量,有自己的试验场、培训中心,可以进行研修和技术开发等。第三,降低违约风险。从合作参与主体数量来看,多方合作模式的违约可能性远远低于双方合作模式。第四,更科学地分摊投资风险,提高个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降低损失。风险分担是投资责任的划分,合理地分摊风险对企业又具有激励作用。所以中国政府大力鼓励各国企业高度重视“抱团”的正效应,积极参与国际工业园区、经贸区等合作平台的建设。
P27-28
在中欧之间的管理学教育合作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之间的合作最为突出。本着创造知识与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两大商学院于2001年建立合作关系,十多年来,双方在教师培养与交流、国际学生交流、合作项目研究、高管培训、国际认证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合作成效。
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走出去”计划,并在2000年3月的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为两校合作的重点。
2001年夏天,拉尔松教授一行访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时任院长赵纯均教授等共同商定了两院未来国际合作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方式。2002年秋季李东红教授和IMBA(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冯进同学赴巴黎高等商学院访问,两院合作正式落地。在此后迄今的十多年间,每年都有两院教师互访、学生交换,共同推进了清华—HEC双硕士项目,合作开办了高级时尚管理硕士项目,等等。“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前言2006年,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巴黎高等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中国跨国企业研究”为主题,共同组建由拉尔松教授和赵纯均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巴黎高等商学院战略与企业政策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成果的英文版于2008年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于2009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项研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营销和品牌、管理技术、组织、并购与重组、国际合资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并对多家知名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给出了详细阐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中亚、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共同设立新的合作基金,创建新的金融机构,签署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协议,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愈加紧密。
中、欧之间的合作,正在引领着全球的贸易与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对全球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决定组织由中、欧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对中、欧经济合作的影响。我们首先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交汇地区——波罗的海,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不仅能通过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港口进入波罗的海,还可通过陆路穿越中亚和俄罗斯抵达波罗的海及中欧地区。“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沿线中、欧企业创造大量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当然,这一进程也会向那些负责对外贸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国家形象等职责的相关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开展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企业和个人等,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推进发展。我们非常高兴与沿线国家企业界、学术界以及“一带一路”公共管理部门、社会组织的代表等,共同分享我们的研究结果。
本书以“一带一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为主,围绕中国的经济目标、当下丝路沿线地区国际项目特征、中外企业战略、企业在融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一带一路”对北欧投资贸易的影响、对中亚经济的影响等主题展开讨论。
本书主要有10章内容。
第1章确定中国和欧洲在波罗的海地区合作的主要范围。
第2章描述中国政府视角下“一带一路”的目标、政策、制度和商业前景。
第3章聚焦波罗的海国家的经济和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战略。
第4章分析中国和北欧国家投资贸易趋势。
第5章国际运输和物流:中欧连通“欧亚大陆桥”的替代选择。
第6章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对中亚的影响。
第7章研究中国政府为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建立的制度与金融工具。
第8章着重分析“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政策。
第9章讲述中俄跨国企业间的合作。
第10章介绍“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机遇和项目管理。
本书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提供了俄罗斯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案例;第二,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联盟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多样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中外企业合作提供了有见地的视角。
此外本书包含18个小型案例分析,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开发的中外合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的投资、新物流枢纽、合作协议和合资企业、新的融资计划、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困境等方面。
本书的编写分工是:第1章由让·保罗·拉尔松和热纳维耶芙·巴雷编写,第2章由李东红和汤玲玲编写,第3章由让·保罗·拉尔松和罗尔夫·延斯·布兰斯塔编写,第4章由勇娜·卡勒迪娜、维奥莱特·扑克里恩和明道加斯·达普斯编写,第5章由萨卡琉斯·阿尔吉尔达斯编写,第6章由理查德·庞弗雷特编写,第7章由石建勋编写,第8章由赵宜萱和赵曙明编写,第9章由安德列·帕尼布拉托夫编写,第10章由皮埃尔·杜尚哲编写。
让·保罗·拉尔松 李东红
2017年3月
“一带一路”倡议是沟通中国与欧洲的一座桥梁①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出台的全新合作倡议,它以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为主导,积极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欧洲/欧盟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需要重点经营的区域。“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沟通两大文明、连接两大市场的重要纽带,会进一步助力双方的全方位合作。
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与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布局主要有两条线,即北线和南线。北线是以欧亚大陆桥为主要通行路线,它从中国内陆省份和西部出发,途经新疆、中亚、俄罗斯到欧洲(大部分行经中东欧)。这条路线已开通了多趟班列,如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武汉至捷克布拉格的“汉新欧”货运班列(后改至汉堡和明斯克)、成都至波兰罗兹的“蓉欧快铁”、郑州至德国汉堡的“郑新欧”货运班列、义乌至西班牙的“义新欧”货运班列、苏州至波兰华沙的“苏满欧”货运班列、湖南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湘欧快线”等。
南线是由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出发,经过海运路线到地中海至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以下简称“比港”)。比港是希腊最大港口,被称为“欧洲的南大门”。以往中国的货物要想进入欧洲,都需要穿过印度洋、绕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纵向穿越整个南大西洋,路经西非海岸,几经辗转抵达欧洲。而通过比港,中国货轮可以直接穿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在比港卸货,经由希腊一马其顿一塞尔维亚一匈牙利铁路直接运送到欧洲腹地。这条全新路线开辟了中国到欧洲距离最短的海运航线,使中国货物抵达欧洲的海运时间缩短了7~11天。它目前已成为近两年中国决策层力推的欧洲“一带一路”建设工程。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时,与相关各方会商,确定了以上述路线为基础建立中欧陆海快线的规划。
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欧洲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尤其是在中东欧国家(中东欧16国全部列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产生了多元的反响,欧盟机构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了一定的关注,并期待这一倡议能够与欧盟现有的多项工程和计划对接。
欧洲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反响是一件好事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整个欧洲是有吸引力的,欧洲也希望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充分利用中方提出的各种倡议和搭建的平台发展经贸关系。但对于欧洲的回应,我们仍需仔细分析,不能满足于其官方表态,而是应分析其表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双方具体合作潜力在哪里。本书就对欧洲的反应做出了具体的分析,这非常有助于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构筑“一带一路”项目。
本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增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相互了解,也将成为推动双方学术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势必对双方的研究产生持续和长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