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安晓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安晓良著的《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不是用“说明书思维”而是用“广告思维”写成的。即使看完之后,你很快就把其中的技术细节全都忘光了,也不会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至少你还记得:自己读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好故事。中国古人云:知人易、知己难。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时代,浮躁和空虚或许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克制的情绪黑洞,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安静下来,读一下这样一本有关心理学的有趣著作。

内容推荐

安晓良著的《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以历史上的诸多心理学家为主要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学术成果和事迹的描写,梳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穿插介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的趣味心理学小常识。用平实而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了解到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目录

第一章 洪荒巨擘——心理学的上古时代

 第一节 我是谁

 第二节 灵魂的重量

 顿悟瞬间 梦的真相

 第三节 神奇的四种体液

 顿悟瞬间 血型能够决定性格?

 第四节 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心理学的大停滞

第二章 新芽初生——早期心理学的大乱斗

 第一节 我思,故我在

 顿悟瞬间 摸摸你的头,说出你的性格

 第二节 冯特,心理学之父

 第三节 铁钦纳的神逻辑

 第四节 机能主义,一锅大杂烩

第三章 剑走偏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狗血往事

 第一节 “虐狗狂魔”巴甫洛夫

 第二节 桑代克的悲喜人生

 第三节 一个有个性的华生

 顿悟瞬间 是大师,也是渣男

 第四节 斯金纳和他的小白鼠

 第五节 在社会中学习

第四章 天翻地覆——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帝国

 第一节 梦的解析

 第二节 食色,性也

 顿悟瞬间 你想杀死自己的父亲吗?

 第三节 弑父之子

 第四节 飞蛾扑火

 第五节 华山论剑

第五章 变革年代——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

 第一节 天命之子

 第二节 你的内心到底渴求什么?

 第三节 一代宗师

 第四节 黑客帝国

 顿悟瞬间 人工智能

第六章 百花齐放——心理学的分支

 第一节 我们的童年

 顿悟瞬间 人之初

 第二节 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第三节 你病了吗?

 第四节 心理测量者

 第五节 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洪荒巨擘——心理学的上古时代

笔者是到了10岁左右才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在思考的这个“我”似乎是离开身体的,用一种看小说或者电视剧一样的“上帝视角”来打量着自己,如果想的时间稍微久一点,自己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恍惚的状态——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笔者大学时代结束,或许是已经长大成人,也或许是后来俗事缠身,就再也不会用“上帝视角”来打量自己了。

笔者显然不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让另一个“自己”飘到空中打量自己的人,因为我们的先辈们早就给这另一个“自己”取好了名字:灵魂。

古代先辈们认为在我们的身体里寄居着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没有颜色和形状,看不见也摸不到。它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它的思考就是我们的思考,它的记忆就是我们的记忆,它下的决定就是我们的决定。即使我们死了,它也依然会继续存在,直至重新找到新的身体,继续像寄居蟹住在贝壳里面一样,在另一个身体里继续生存。

这种奇妙的东西就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和“肉体”相对应的词,在古代先辈们看来,肉体只是一具皮囊,灵魂才是真实的自己。

在距今6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展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那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人的直觉和我们并无二致,他们认为人的身体只是灵魂居住的容器,每天晚上睡觉以后灵魂就会离开身体四处闲逛并经历一些神奇的事情——就像笔者上大学时,寝室里那些翻墙出去通宵在网吧打游戏的同学们一样——到第二天早晨再回到身体里。

基于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因,古埃及人认为当人死去以后,灵魂只是暂时离开身体,终有一天,灵魂还会回到身体里,就像做了一场十分漫长的梦。当梦醒来时,自己就会复活。于是对古埃及人来说,死去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尸体,以便让灵魂回归时不至于无家可归。因此,古埃及人尤其是那些法老(即国王),十分热衷于把尸体掏空之后填满防腐香料,涂满树胶,再用裹尸布包裹起来,装殓入石棺之中,再放进巨大的金字塔里,以等待未来的复活。法老们复活的梦想当然只是镜花水月,但是他们驱使民众建造的金字塔,作为这个古老文明的见证至今仍在埃及的大地上高高耸立着。

古埃及人还把可以令死者复活的咒语和对神灵的赞美写在莎草纸上,藏在幽冥之神俄赛利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写就的“亡灵书”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正是凭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对这些“亡灵书”的研究,我们才得以一窥那个数千年前的神秘世界。

和古埃及人相似,生活在4000~5000年前的古代印度人和古代巴比伦人也都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人死之后有可能成为神灵四时享祭,有可能随风飘散在世间,也有可能历经轮回再次重返人间。古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太多,在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商代先民们对先祖的崇拜和隆重祭祀,他们相信先祖的灵魂化为“鬼”后,仍在关心着大地上的一切,为了取悦先祖,不惜以人作为祭祀的“牺牲”。

这里说句题外话,中国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并不把“鬼”当成是害人的东西,而是与“神”并列,作为“祖神”来崇敬和祭拜。在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作品《明鬼》中就明确说“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他认为只要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相信祖先和神灵的威力足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昏暴的人,那么天下早就不会乱了。比墨子稍早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则说:“敬鬼神而远之”——他老人家并非不相信鬼神之说,而是采用淡化的态度不去谈论和接触它们——即“存而不论”的态度。尽管他们对待鬼神的态度截然不同,但相信鬼神存在的态度是一致的。

至于欧洲,一说起科学文化往往就要溯及古希腊诸位先贤,没办法,我们的现代科学从理论到方法大多数都起源于距今约2000~3000年的古希腊时代,甚至说现代文明是重建在古希腊文明打下的基础上也不为过。心理学也是一样,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化地研究心理学中的种种现象,也起源于古希腊,起源于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对灵魂有过多方位的阐述。他认为灵魂是“从天而降”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且不会破灭。他说:“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

他还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人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就能正常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欲望支配灵魂时,肉体就会反常地毁灭着灵魂。另外,他还给灵魂划分了数个等级,认为不同等级的灵魂会像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那样互相转化。

可以看出来,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实际上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和完善,不过他的思想也启发了自己的弟子,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对灵魂做出论述的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P7-10

序言

最近几年,心理学似乎火了。

当我们走进一家书店里,一般都会看到门口位置上摆着一大堆名为“××心理学”的书籍,但是打开一本一看,却总会发现又在挂着心理学的名头贩卖“心灵鸡汤”;打开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满坑满谷以“每天学点心理学”名义卖弄星座玄学的公众号;再打开微博,每天也都能看到很多人在谈论和抑郁症有关的话题,但是能够说清楚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的却百中无一。

前段时间,笔者还曾读到一本在网络上名气很大的悬疑小说。书里一位据说专业能力很“厉害”的女心理学专家侃侃而谈地分析道:“我明白你们俩为什么明明相爱却斗来斗去,因为你们都是天蝎座!”看到这里,笔者在笑到喷饭之余也不禁想问:在大家的心里,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科学可以大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于各种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网上有一段很精辟也很有争议的论述:“生物学的终点是化学,化学的终点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终点是数学。”其实何止是生物学和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电学、光学乃至全部的其他自然科学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可以用数学来表述的物理学问题,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社会科学中有没有类似物理学这样的“终极科学”呢?有,就是哲学,古往今来都把研究这种“终极社会科学”的人称为“哲学家”。但是在笔者看来,相比之下,还是我们这本书要聊的心理学更适合。或者说,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把哲学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了出来。

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忽略在人们交往过程中“心灵”起到的作用。社会科学有两大根基,一日政治学,一日经济学。就政治学而言,无论是国家的活动和其组成形式,还是各种政治实体和人民之间的博弈关系,都离不开对人们心理的掌控与把握;就经济学而言,无论是对价值规律如何优化配置的探索还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追踪研究,在进行之初都必须预设一种特定的心理学框架。

甚至就连远远看去只是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的历史学,本质上也是对已经成为对过去人类社会的重新发现,以及对他们当时心理过程的挖掘与探寻。在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的传世之作《基地》系列中,他提出了一门贯穿始终的新学科:“心理史学”。其核心理论就是从人类的心理研究中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整合成数学模型,进而预测整个人类的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过去那些人类心理过程的重构。透露一个小秘密,其实笔者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最初就是受到了阿西莫夫那本著作的影响。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审视教育学、法学、语言学、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凡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系的学科,无一不基于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把握。

这样看来,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囊括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理应在全社会拥有极高的普及度,心理学家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顶礼膜拜,被高高地供起来“吃冷猪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以笔者接触的人群来说,除了弗洛伊德因为某些学术之外的原因还有一些知名度之外,那些曾经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心理学大师无论是斯金纳、皮亚杰还是约翰·华生、荣格、马斯洛,在大众眼里也只是一个个活在冷门书中的极为陌生的名字。至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构造主义这些佶屈聱牙的名词,更是活在远离大众视野的异次元世界里。

似乎人人都喜欢心理学、人人都能谈上几句心理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

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门基于社会观察和实验验证,并经历了好几代心理学家理论总结的科学;是一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不能仅凭生活常识观其全貌的科学;是一门既有着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又可以用来指导实际心理咨询操作的科学。

与其说心理学是什么,不如来说说心理学不是什么。

心理学不是相面术和颅骨学,学了心理学之后并不能让你仅仅看一眼就可以判断出你的上司是什么性格、容易不容易相处;心理学也不是成功学,它没办法让你学过之后就永远保持一个健康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心理学更不是玄学,无论是血型、属相还是星座,都无法用来推测一个人的性格;心理学不是催眠术,没办法让你用来撩到喜欢的妹子或者汉子……

和很多读者想象中不同,学习心理学甚至很可能对你的抑郁症、强迫症、拖延症没什么作用,更无法用来治疗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因为那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心理学实际上只是我们人类真正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个工具,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它既不优雅也不高贵,更缺少让人沉迷的神秘感。

然而心理学在科学大家族中又是独一无二的。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等人就已经开始试图探寻关于心理学的奥秘;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孟子和苟子也曾经探讨过人性的善与恶。然而心理学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却是19世纪末的事。从1879年,德国人W.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距今不过100多年。如果只从诞生出现代心理学的“人本主义革命”算起,甚至才刚刚到60年历史。

就如同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①所说:“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很多,讲起来能再写一本书。不过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这些自然科学不同。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隐藏在大脑中的,直到现在也无法直接观测到心理活动如何产生和变化。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观察与实验,面对无法直接观测的对象,研究者们只能想出一些迂回的办法来解决。

构造心理学家假装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活动不存在,只选取那些最正常最无辜的被试者来研究,被戏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最开始的时候干脆放弃研究人的心理而只注意人的行为;精神分析学派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别案例,推断出了一些人类大脑的作用机理,并直接用于临床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用积极的办法唤醒人头脑中的“正能量”;而认知心理学则干脆把人脑当成一部电子计算机……

心理学家们如同八仙过海,仿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艺。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对“如何直接观测人类的心理活动”这个心理学上最重要的问题依然一筹莫展。于是心理学中的派系争端也直到现在仍然无法调和——尽管其中一些理论在现实中早已不再使用或者被证伪了,但我们依然要了解它,万一它们才是对的呢?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最重要区别也在这里:心理学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居于统治地位、被认为完全正确的核心理论成果。现在的心理学学术体系,更像是各个学派拼凑起来的百衲衣。

所以我们读那些心理学的历史书时,很难获得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是像登山一样总是遇到岔路口。经常会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只能暗暗记在心里,留待以后分辨。心理学的历史更像是小孩子们玩的拼图游戏,每一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心理学理论都是拼图中的一块,把它们全部拼在一起才能看到隐藏在迷雾中的真相,才能获得心理学的全貌。

接下来,笔者就要带着大家去见识一下这个拼图游戏,沿着上溯时间的顺序把心理学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一一讲给大家听。你准备好了吗?

后记

尽管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迷上了读书,不过直到2016年9月为止,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写一本书。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性情疏懒,曾经有过好几番写小说的想法,最终都只挖了坑没能填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缺少一技之长,读的书虽然很多也很杂,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满足于看看故事、懂个皮毛而已。

我有一个习惯,读完一本书之后就会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写一篇一两百字概括性的小书评或者说读后感,这样我去翻翻微博就能知道自己这一年读过哪些书了。2016年是我读科普作品比较多的年份,到9月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十余本。一时兴起,就去写了一篇总结帖,发到了知乎。

万万没想到,帖子发出去两天以后居然收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刘杨的一封私信,询问我是不是愿意也来写一部科普作品。“清华大学”这一金字招牌让我有一些受宠若惊,又隐约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个让自己一举成名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的好机会,于是立刻加了这位编辑的微信。

这时候我方才发现,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科普作品,我能写点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科普”,并不仅仅是把科学文化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给读者听,更是作者在把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倾诉给全世界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科普作品的作者本人对自己所写的领域做到十分熟稔,在自己的大脑中对自己写的领域有一番既独到又普适于大众的理解。

对我来说,这个领域是什么呢?数来数去也只剩下自己目前工作中正在从事的心理学了。尽管我自己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不过工作之后的自学和日常实践,让我对心理学还算有一番自己的认识。

领域确定下来了,那么又该怎么写呢?我想到了一个取巧的办法。

在我读过的科普作品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曹天元老师(capo)写于2005年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用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本来挺深奥的前沿物理知识讲得既好懂又好看,而且还顺带着把物理学的历史复习了一遍,中间更穿插着物理学大牛们的逸闻趣事,把一个个原来课本里的老头子们写得有血有肉。

那么我能不能照着曹天元老师这部书的风格样式,写一部适合普通人读的心理学史话呢?这个想法从脑海里一出现,我就兴奋地不能自已。于是赶紧同刘杨编辑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刘杨听完之后也很兴奋,因为这个领域目前国内还没人写过,我这本书写出来没准能火!

在最初的策划中,我想的是用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来比喻那些历史上的著名心理学家,把他们的辩驳论战也写得像是江湖血战。不过很快就发现我的笔力并不足以支撑这样对真实历史改动太大的写法,而比较适合按部就班一样把心理学的历史讲述一遍,于是就有了现在这部书的框架。

在我和刘杨编辑最初商定的协议中,我需要在三个月内把书稿写出来。但是等我开始写以后才发现,自己所知的心理学知识,在写书的时候完全不够用。毕竟你要想给别人一桶水,自己的知识储备至少也要有一缸水。于是我只得一边写作,一边开始了读书充电之旅。在这本书写完的时候,我几乎算是把心理学史重新学了一遍。

这本书能够一路写完,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编辑刘杨先生。是他鼓励之前从未曾写过书的我下决定动笔,也是他帮我完善了书的各种细节设定以及写法,当然最关键的是他还忍受了我的拖延症晚期——因为我把书稿写完的时候整整往后推了3个月。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很害怕本书会有一些科学事实上的疏漏和错讹。幸好,我有一位可爱的专业助理,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王静怡同学。她帮我认真地把全书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指出了许多和事实不符或者已经不符合最新心理学理论的问题。在这里向她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写完之后,处于感恩和崇敬,我找到了曹天元老师,央求他为本书写一篇序言。毕竟我能写出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他大作的写法。没想到他不但爽快答应了,而且还在读完全书后用专业的科普眼光为我挑了好几处缺点和问题。我对他的感激难以言表,只好在这里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把一些自己感觉不错的桥段发到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没想到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转发和点赞。尤其是我的好友和兄长马伯庸先生,科普作家韩雪涛老师和刘夙老师的点评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非常大,在这里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老婆大人孙丽女士,为了让我安心写书,她承包了家务劳动并且照顾两个孩子,而且还在我写到半途想要放弃时鼓励我坚持下去,没有你的包容我很难完成这本书。

最后,感谢愿意读完本书的各位读者!鞠躬!

安晓良

201 7年4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马伯庸:这次终于轮到我们来剖析心理学的黑历史了!

曹天元: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不是用“说明书思维”而是用“广告思维”写成的。即使看完之后,你很快就把其中的技术细节全都忘光了,也不会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至少你还记得:自己读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好故事。

刘夙:正如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终极学科”一样,心理学也是社会科学的“终极学科”。心理学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和物理学史一样波澜壮阔。本书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心理学史,相信会让更多人对心理学这样一门伟大的科学产生兴趣。

韩雪涛:读故事。妙趣横生!心理学家的各种吐槽,充分满足读者好奇心与八卦心理。学心理学,精彩好看!心理学的进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流畅、有趣的文字,不烧脑的内容,让心理学外行在阅读的愉悦中了解不知道的心理学历史和常识。这是心理学菜鸟踏进心理学大门的一块很好的垫脚石。

赵恺:中国古人云:知人易、知己难。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时代,浮躁和空虚或许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克制的情绪黑洞,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安静下来,读一下这样一本有关心理学的有趣著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