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鼎之著的《大唐的惆怅/帝国的慢性病》中既有精彩纷呈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又不乏较有深度的理论分析,直击腐败如何将一个强大的唐帝国,一步步拖入死亡深渊的全过程。
本书稿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多角度展示了腐败的可怕后果,并探讨了制度上的缺失是大唐帝国深入肌理的慢性病,发人深思,成后车之鉴。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展现唐代的兴亡史,语言通俗晓畅,历史知识丰富,在较高的可读性中寄予历史的启迪与思索。
| 书名 | 大唐的惆怅/帝国的慢性病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鼎之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鼎之著的《大唐的惆怅/帝国的慢性病》中既有精彩纷呈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又不乏较有深度的理论分析,直击腐败如何将一个强大的唐帝国,一步步拖入死亡深渊的全过程。 本书稿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多角度展示了腐败的可怕后果,并探讨了制度上的缺失是大唐帝国深入肌理的慢性病,发人深思,成后车之鉴。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展现唐代的兴亡史,语言通俗晓畅,历史知识丰富,在较高的可读性中寄予历史的启迪与思索。 内容推荐 由鼎之著的《大唐的惆怅/帝国的慢性病》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贯穿起唐代的兴亡史,描述了曾经赫赫屹立于世的大唐帝国,如何在腐败阴影的笼罩下,一步步走向深渊,并最终导致帝国崩坍的全过程。书中既展示了腐败在大唐的种种外在表现,又探讨了制度上的缺失是大唐帝国深入肌理的慢性病。书中既有精彩纷呈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又不乏较有深度的理论分析,语言通俗晓畅,历史知识丰富,在较高的可读性中寄予历史的启迪与思索。 目录 1.唐太宗:贪官要嘉奖 2.苏良嗣:好官难敌家属腐败 3.武则天:唐王朝开出的一朵奇葩 4.武三思:朝中有人好做官 5.唐玄宗:若无朝廷腐败,安禄山岂敢造反 6.李林甫:大唐由盛转衰第一罪臣 7.杨国忠:专权误国的流氓外戚 8.李辅国:宦官宰相只手遮天 9.元载:唐朝巨贪的滑落 10.唐宪宗:毁于腐败的元和中兴 11.唐文宗:大唐走向没落的转折期 12.唐武宗:会昌中兴,大唐回光返照 试读章节 “我还是当日太子的谋臣呢!”魏徵并没有因此而畏惧,他觉得自己秉公处理,唐太宗决然没有理由对自己降罪。果然,当魏徵的奏折传到唐太宗手里时,唐太宗非常高兴,表扬了魏徵的做法。唐太宗也因此越来越重用魏徵,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经常召唤他到自己寝宫里共商国是。 当然,唐太宗并非圣贤,很多时候对于魏徵刚直的进谏也是大为恼火。因为魏徵直率得不留情面,常常当场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好几次,唐太宗拂袖而去,回到后宫就大骂魏徵,说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杀了。但这只是他的一时气话,因为他深知如果没有魏徵,自己也很难数年如一日坚持治贪反腐,秉公办事。毕竟,手握生杀大权,很容易就会陷人权势的误区,亲自毁掉辛辛苦苦建立的勋业。贞观十年之后,唐太宗就不再如从前那样励精图治,而是开始腐朽骄奢的生活,就连魏徵的建议,他也不大听得进去。足见权势对人意志的腐蚀是多么厉害,而这也从反面衬托出反腐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很多皇帝都好色,唐太宗也不例外。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无意间得知原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貌美如花,于是色心顿起,要将她纳为九嫔之一的女官“充华”。 然而,郑女早就许配给了陆氏,但是郑氏不敢向皇帝提起此事。当时,诏书已经到达了使臣手里,只是他还没有去郑家宣布。魏徵就在此时勇敢站出来义正辞严地反对,他说:“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婚,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陛下为人父母,一定要抚爱百姓。自己住在华丽的宫殿里,要想到让百姓人人都有安全的住处;自己吃着山珍海味,就要想到让百姓人人都能吃饱;自己妻妾成群,就要想到让百姓都能有幸福的家室。如今郑女和陆家早就有婚约了,但是陛下没有去查明就要夺取人家的妻子,这难道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吗? 这话说得非常直白,唐太宗听了非常愧疚,但还是想辩解一下。陆家也上表说没有和郑女有婚约,房玄龄等大臣也帮着辩解。唐太宗一听高兴了,看你魏徵还有什么话说! “陛下,他们之所以明明立了婚约但却强说没有,就是怕到时您怪罪他们啊!”魏徵一语道破他们心中的那点小九九。 唐太宗至此才悔悟,并且深刻自责,当场就让使臣不要去传诏了,而是将郑女归还给陆氏。 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没有魏徵的一再坚持事实,那么唐太宗必然娶了郑女,从而在历史上留下败笔。这样一来,就毁了他自己登基时的誓要扫除前朝积弊、严惩贪污腐败的承诺。 不以权谋私,虚心纳谏,从自己开始杜绝腐败的滋生,唐太宗在执政前期,确实做得比历史上很多帝王都要出色。而正是这样,贞观之治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第二节也玩钓鱼执法 不过,尽管唐太宗一直以史为鉴,努力不重蹈隋末的覆辙,在反贪腐这件大事上不遗余力,但是总有一些人定力不够,容易受到利诱,与唐太宗暗暗较劲。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既然你背着我搞贪腐,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专攻你最薄弱的地方,让你猝不及防触发雷区。于是,唐太宗玩起了钓鱼执法。 什么叫作钓鱼执法?作个简单的比喻,水里的鱼有觅食的本能和意愿,于是垂钓者就故意以鱼饵去引诱它上钩。贪官就是那水里的鱼,唐太宗就是这垂钓者,他故意让人暗中以各种利益引诱贪官,激发他的贪腐意愿,使他最终禁受不住利诱而接受贿赂,被唐太宗人赃并获。 这其实就是君王权术的小把戏,但是唐太宗还真钓到了鱼,虽然是一条小鱼儿。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在尚书、令史这些官员中,好些人都有收受贿赂的行为。唐太宗一听,我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了,这不就是摆明了要和我对着干,要我步隋朝后尘江山不保吗? P4-5 序言 贪腐,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幽灵。它似乎时而让我们重病缠身,时而又离我们远去,但稍有理智的人都清楚:它从未消失,就算被历史上最著名的反腐斗士拒之千里之外,也只会在不远的阴暗处,静静地舔舐着伤口,耐心等待下一次进攻机会。只待人们稍微放松警惕,这个恶魔就会步步逼近,当人们再次发现它时,它早已侵入肌体,而且比上一次更深更狠地插入社会的血肉深处。没错,这就是人类社会最顽固的慢性病。尽管有清廉这副良方与之针锋相对,但结果往往也只能取得一时的胜算,笑到最后的始终是病魔,再伟大的帝国也无法逃脱这个宿命。更令人揪心的是:病发之时谁都可见,甚至谁都在努力救治,但似乎就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引以为豪的伟大帝国一步步病入膏肓。张释之、魏徵、包拯、夏言、于成龙,一个一个英勇的反腐斗士,不计自身荣辱安危,勇敢地向贪腐这个病魔发起猛攻,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然而当我们冷眼观史,却发现出手救治的一方往往热血沸腾,舍生忘死,病魔却只需要慢条斯理,好整以暇,如同品尝精心烤制的牛排一般优雅地啃噬着帝国肌体。或许清廉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感人胜利,但最终帝国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腐化堕落,直至灭亡。 贪腐,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有一些小朝廷建立伊始便重病缠身,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朝代似乎在刚建立时还算清廉,只是无法避免在长期的运行中逐渐病入膏盲。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缺陷所不可避免的产物,企图让封建王朝彻底去除这个先天慢性病是和长生不老、百病不生~样不理智的妄想。然而,就像不治之症更需要深入研究一样,我们现在回顾历朝历代与贪腐这个病魔做斗争的历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细细观察一个伟大帝国从健康逐渐走向腐化的这个过程,尤为重要。贪腐这个通病在每个时代都有其共通的特征和机理,但毕竟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个性,尤其是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政权机制不同,贪腐和清廉的斗争形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我们选取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主流王朝,分别研究他们斗贪治腐的故事,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华帝国的社会形态和政权机制的发展脉络,让我们对本国的重要历史,尤其是史书上往往不愿深谈的阴暗面能够有更清醒的认识,直面本民族的一些痼疾和弱点,指导我们趋利避害,及时救治,走向更加健康的未来。 黄如一 2016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王朝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治清明,一个王朝的窳坏衰落必然有贪墨腐败,政治清明国家会走上兴盛之路,贪墨腐败国家会走上消亡之途。它们像是天平的两端,一波一动,国运坎坷;一病一愈,民族多舛;一起一落,改朝换代。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唐、宋、明、清五大王朝,其实每朝皆是一部健康与顽疾的斗争史。 ——历史学者赵家三郎 贪腐,似乎是封建王朝zui顽固的慢性病,再伟大的帝国也无可避免。即便一个朝代开国再清廉、再圣明,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性病总会由内生发,最终弥漫全身。《帝国的慢性病》丛书带我们依次阅览汉、唐、宋、明、清五大王朝由清廉走向贪腐、由健康走向沉疴的过程,既是五部历史的卷宗,更是五份典型的病历。这五份典型病历连起来解读便是一份综合病理报告,血淋淋地切开了历史的病灶,让我们直面皮囊之下病变的全过程。当然,除了病魔带给我们的惊悚,更多的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捍卫高尚和正义而留给我们的感动。 ——《汉朝那些事儿》系列畅销书作者飘雪楼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