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国、马及时、王国平、沈嘉柯、乔志峰 倾情推荐!
守望遥远乡土,重温逝水乡情,追忆浓浓乡愁。
用一支诗化的笔叙写故乡故人,情真意切。故乡没了,我们就是流浪在都市里的孤儿。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是一部刻骨铭心的真情散文集,是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珍品。作者刘应以一个漂泊者和守望者的角度,回眸故里乡愁,描摹山川人物,不仅饱含荡气回肠的真情实感,而且还富有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 书名 |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应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宗国、马及时、王国平、沈嘉柯、乔志峰 倾情推荐! 守望遥远乡土,重温逝水乡情,追忆浓浓乡愁。 用一支诗化的笔叙写故乡故人,情真意切。故乡没了,我们就是流浪在都市里的孤儿。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是一部刻骨铭心的真情散文集,是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珍品。作者刘应以一个漂泊者和守望者的角度,回眸故里乡愁,描摹山川人物,不仅饱含荡气回肠的真情实感,而且还富有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是一部追忆故乡、引人沉思的散文随笔集。作者刘应笔下的故乡,是至纯、至美的故乡,每篇文章都充满了淡淡的乡愁,引发人们的自省与反思。 作者以一个飘泊者和守望者的身份写出了对故乡深深的默爱,呈现了故乡人的日常生活,也记录了对逝水年华的追忆,笔尖流露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以及对家乡一草一木和亲人的无比眷恋,同时引导当今都市人找回迷失已久的心灵故乡。 目录 上篇 山河日暮 故乡贵州 山河日暮 农民背影 缝穷婆 挑担人 补锅匠 磨刀匠 杀猪匠 麻糖匠 背盐工 缠足女 拾荒者 疯子 哑巴 留守老人 下篇 睹物思人 城市后院 乡下的生活 渴望外面的世界 灰色印象 这一辈 五十岁的思索 灯光 老屋祭 农村酒席 樱桃树 诗意水井 灶火文化 怀念爷爷 奶奶的爱 后记 试读章节 山河日暮 过年,也许是中国人最为特殊的节日。无论是焦急于迟迟未结算工资的人,还是因春运返乡交通不便的人,都在纷纷筹划在哪儿过年。 不管车票多么难抢,路途多么遥远,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地挤上回家的火车。仿佛这个时候不回去,心里就缺点什么。 毕竟是年底,平日沉默的村庄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腊八过后,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城里求学的孩子们都陆续回到自家房子,或者是公婆、爷爷奶奶那儿,整个家族的人要一起过年。 这种传统节日,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即便是一贫如洗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凑点钱来庆祝。平时舍不得花钱的家庭,遇到这种节日,只要是在他们经济范围内,也是绝不含糊的。农村人过年吃的花样也不会太多,无非就是拿肉和一些蔬菜炒着吃,要么就是炖一锅烩菜。当然都是在自家做着吃,他们才不舍得去城里下馆子吃那顿昂贵的年夜饭。 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会杀一头肥猪。大约在腊月二十左右,猪肉就备好了,新鲜的猪肉用食盐腌渍保存,一周左右再熏成腊肉。此后的两三个月,就不愁没肉吃了。 年前三四天,女人们就得去城里采购其他东西了,买吃的时候要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糖果、瓜果蔬菜、一两条鱼、酒水饮料、对联、香烛冥纸、烟花爆竹,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男人们在家带着孩子们大扫除,把一年的晦气扫一扫。 除夕那天,所有人都起得很早,一大早就得开始准备晚上的团圆饭。母亲负责做饭炒菜,孩子们随时候着,剥捡葱蒜,或者跟着父亲贴对联,送年饭。 在我的家乡,家族里有人离世后,坟地一般都选在村子周围,很少有埋在别处的,所以给逝者送年饭便成了体现后代子孙孝道的一种方式。每年春节,山里就会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成群结队地爬上山头给逝者送祭品。 入夜以后,年夜饭准备得差不多了,桌子摆满饭菜,点几束香,烧点冥纸,祭祀过先人、放过鞭炮后,一家人就围桌而坐,吃起饭来。平常被女人束缚不允许多喝酒的男人们,也趁着这个团圆的节日喝个痛快,一家人边吃饭边拉家常。 近年来,很多人都觉得故乡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平淡到几乎和往常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连精心准备的团圆饭也吃不了多少。但是年味儿越是平淡,我们越是怀念小时候无拘无束期待过年的时光。小时候并不懂一家人围桌吃饭多么难得,等到长大以后走南闯北寄人篱下时才会明白,跟家人聚少离多是多么无奈,一家人围桌吃饭更是多么奢侈。 身处异乡的体验和感觉是相当独特的,恐怕外出的游子们都很难跳出这种心理循环。置身异乡就难免要割舍一些已有的风俗习惯和心理认知,被迫接受异乡的同化,原来早已调试好的生命温室就会日渐变弱,故乡也就变得越来越远。 这个过程非常的不容易,其实在我们适应异乡的时候,会在饮食、语言、风俗等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异乡越是和故乡不同,越是能激发出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乡愁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心灵上常常遭受着这种无形的羁绊,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忘掉故乡熟悉的一切,但越是这样强迫,越记得深刻。 遗忘的同时必定会伴随无言的痛苦,等到我们真正明白乡愁到底为何物的时候,才会自豪地对身边的人说: “我来自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有山有河。” P10-14 序言 在山河草木之间回望的那个少年 沈嘉柯 沈嘉柯:百万畅销书作家,文艺评论家,2016年获得年度畅销作家奖,连续入围2015年、2016年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在我读到刘应的这部随笔集的时候,有一股特别的感受挥之不去。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此时此刻,我在城市的一角,而乡愁在何处? 我被书中《山河日暮》的末尾打动了。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异乡人。出生地,童年时候的生长地,和成年以后的定居地,往往都不一致。文章末尾那一句写道:我来自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有山有河。 还有那篇《麻糖匠》。刘应笔下的故乡是贵州,而我是湖北人,生在江汉平原,有趣的是,都有麻糖匠穿梭在故乡的大街小巷。麦芽糖带着一股丰润的香味,它的甜味是温暖的。直到今天,我在武汉的街市缝隙当中,还能碰到麻糖匠。很便宜,三五块钱,敲一块。麦芽糖在嘴里化开,缠缠绵绵的,就像是我们对乡土的眷顾。生活越来越现代化,那些带着乡土情结的手工小贩总会被遗忘,但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 刘应还写到了拾荒者。这大概是物质贫瘠年代,非常具有共性的人物。拾荒者是处于社会最边缘的人物。他们出现在文学当中,是特别能够代表时代变迁的标志。 刘应写了故乡,也写了他乡。在故乡与他乡之间,他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在故乡买东西,得去赶场。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炒爆米花的,剪头发的,买煤炭的,构成了热闹的集市。现在所居的城市是他乡,买东西,只要去附近的超市就能解决,然而却少了很多购物的乐趣。在热闹的集市中,人们的心可以得到慰藉。生活本身值得热爱。 刘应写了故乡和乡土的种种细节,但他的文字有一种奇怪的味道。读完之后,我琢磨了一会儿,大概能明白那是什么味道。那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哀伤。虽然他只是在写记忆,但几乎很少有总结和提炼。一个故事,写着写着,戛然而止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画面。他的抒情,极其克制。 故乡山河的点点滴滴,刘应几乎是巨细靡遗地写下来。他不止一次地写到吃樱桃、种樱桃树,以及围绕着樱桃树所联想起来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他对农村生活的眷恋,根本原因还是怀念着岁月中的人和事。所以整本书的视角,就是当年那个小男孩,正在山间草木间回望。没有人能走出自己的情结,正如没有人能走出自己的回忆。 归根结底,作家记录的并不仅仅是一段记忆,而是人生的纽带。人与人之间,洞察了对方的经历,彼此的心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后记 作家之路 可能,世间很多行业,尤其是写作这行,能让同行由衷佩服对方的方法就是:两个人做同一件事情,一个人做得比另一个人更为出色。比如,一个作家在品读另一个作家的书时,同样的题材,却发现别人比自己写得精彩。 我很想追随如鲁迅、冰心、老舍等前辈,像他们一样勇敢地拿起笔,为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写作;我也想用笔写下关心送给普通的人民大众,写下颂扬送给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们。我想让我的作品紧贴着时代,紧贴着人民。哪儿有阳光,我就提着笔上哪儿去。 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呐喊,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了笔,借此出入形上与形下之间,抒写我对自然和爱的追求,延续那些我对人性未知的兴趣。 我不想像有些人那样,为了出众、出名而描花绣朵。如果只是为了出名,文章不写也罢!创作肯定是要下功夫的,而不是过分拘泥于个别字眼,追求完美的个人艺术。我们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不是的,在我看来,写作需要一份平和、一份淡雅和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尊重。我把身边值得分享的事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并不是欲盖弥彰,一味弘扬正能量,也不是消极避世,煽动人们宣传假、错、虚的消息。因为那儿不仅存在知音,更重要的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人性和光明。 所以,为美好的事情消耗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美妙的消耗,它的光辉来源于自我不断地燃烧和奉献。 有的人,在别的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突然转向文学创作,用写作的方式把故事记录下来:有的人,似乎就是为了文学而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爱好,能成名固然是好事,不能成名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并非学哲学、搞哲学、讲哲学的人,都是哲人,同样,并非写诗的人都是诗人、做学问的都是学人。无论是从事艺术的、搞哲学的、写诗的、做学问的,要想成为相关领域的大家,都得有一个不断怀疑自己和相信自己的过程,对于自己的作品也会有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循环过程。所以,不必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局限于那偏隘的小小世界里。我们会在以后的生活坎坷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这些坎坷,一半是生活挖的坑,一半是自己棱角刺的洞。 与其放大灾难,莫如欣赏孤独。哀叹“大智不群”,何如“大智若愚”。悲愤“大善无帮”,毋宁“上菩若水”。其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人,都不能少了这样的态度。 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们的责任不只在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是要创造光明与美丽,这是创作的无上源泉。倘若人的灵魂只是拘泥于个体的偏隘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但我们的眼光不可能只局限于此,我们要无所畏惧地向前走去。文学不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当它的燃料耗完就消失了,而是一支由一个时代的人暂时拿着的阳光棒,每个时代的人一定要把它燃得光明灿烂,然后再交给下一代的人。 要想写一篇好文章,并非易事。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论证,一来要搜寻各种资料,敢于挑战权威,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来要实事求是,心无杂念。 写文章不能骗自己,更不能骗读者。 写书和出书一定要有用,往小了说是对自己和读者有用,往大了说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一切纯粹为了名利而提笔的作品都不配称作文学。对文学的尊敬,必须做到自己花心思去写原创,写作的态度必须是诚实可靠的,不矫揉不造作,否则这个作品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缺乏实证意识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泡沫,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而且还把自身理解的范围当成是世界的范围。不少以“作家”自居的人,喜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闭门造车,如果少了田野考察、亲身实践的苦行精神,写出来的文章必定难成经典。上帝给了文人一双看待世人世事的眼睛,但是文人大都略显赢弱,多为伤时叹世之态。 有人说,喜欢文字的人都与寂寞有染,走过繁华,驻足人生的某一处驿站,蓦然回首,那每一丝寂寞又何尝不是烟花尽舞、酒绿灯红后的思索?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高水长的人世,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下去。寂寞,不是不好。寂寞的人,常常是因为思想充盈。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回首的时候,才发现,指尖的路标,一个个正在远离。那些走过的、正走的、未来的,就在心中清晰成路:那些得到的、失去的、希冀的,就在微笑中淡然成景。 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是的,正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浅喜深爱,我们才有了许多断肠的思恋和遗憾;正因为历史有太多的浓墨重彩,我们才彻悟了生命的真谛,学会了于一怀静谧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与尊重。 一张纸,一支笔,足够了。当我发现我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够深刻时,我就有非写一点文字不可的念头了。 我开始了文学之旅。孑然一身,不知道能否闯出一点名堂,没人能告诉我,但我已悄然出发。 刘应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刻骨铭心的真情散文集,是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珍品。作者刘应以一个漂泊者和守望者的角度,回眸故里乡愁,描摹山川人物,不仅饱含荡气回肠的真情实感,而且还富有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 曹宗国 当代散文写作手法多样、风格迥异,但不少作品因缺乏精神构建与人文关怀而流于形式。而刘应关于故土的书写,因其情真意切和关照内心,为散文文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向度。因此,当他的文字一落在纸上,便成为指间的岁月和梦中的河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怀瑾 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 王国平 刘应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作家。读他的作品《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时,我因书中深情的文字而动容。 希望热爱文学的朋友们能赞赏刘应对文学的执着,能喜爱这本沾满泥土味儿的散文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家 马及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