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封禅,神秘骑者跟踪而来
(一)
周简王十二年(前573年)五月,一乘马车出了鲁国都城曲阜,便沿着一条驿道向前驰去。车轴不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车后扬起纷纷黄尘。
马车刚刚驶过,紧接着,一位身着褐色短衣的骑者,肩上斜背着一张长弓,骑着一匹黑马自远处飞奔而来,停在路边的一座凉亭旁边。他滚鞍下马,问一位在亭子旁卖杏的老人:“借问老人家,可曾见过一乘马车从这里走过?”
老人以手向南指了指,说道:“见过,见过,拉车的四匹马都是一色的枣红马!”
骑者又问:“马车过去多久了?”
老人说:“约莫有一个时辰了。”
骑者听了,道谢之后,默默地站在那里,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用苇笠扇着风。老人忽然发现,骑者的腰问露着剑柄,剑柄上绘着一朵深红的火焰!他的脸上虽然显得有些劳累,但目光里依然透出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冷峻。他从哪里来?为何要打听路过的马车?老人正心里想着时,骑者已翻身上马,沿着驿道绝尘而去。
前边的马车在疾驰着。
驾车人是位二十岁左右的后生,叫劳其。他一边看着前面崎岖不平的驿道,一边摇着手中的鞭子。鞭梢在半空中一甩,便飞出一声清脆的鞭响,四匹马一激灵,马蹄也随之轻快了许多。他手中的鞭子不同于驱牛赶马的鞭子,他的鞭子是用细牛筋编成的,长约六尺,鞭梢上有一段又细又柔的牛皮,鞭杆是用三根青竹烘烤后扭在一起的,软而不折,被他的手掌磨得又亮又滑。路边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议论那根奇特的大鞭子。
行人大多是去拜祭泰山的,也有拜山之后从山上下来的。由于路程遥远,一个个风尘仆仆。他们看着飞驰的马车,引颈远送。因为这高贵的马车非同一般,坐在马车车厢里的人,不是贵族就是高官,绝不是一般的有钱人!此刻要到哪里去?
他们猜对了,坐在车厢里的,是齐国大夫晏弱和他14岁的儿子晏婴。晏弱奉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命出使鲁国之后,打算在回国途中,顺路去拜祭泰山。此刻,晏婴坐在车厢的苇席上,晏弱正在向他授课。他今天讲的,是周文王的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当年为什么要讨伐商纣王?又是怎样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的?晏婴听得非常认真——
商王朝的第三十位皇帝纣王,长得一表人才,人也很聪明,但他不以社稷为重,置臣民安危于不顾,整日里沉浸在美酒、女色之中。他能连饮数日而不停杯,其酒量无人能及!在都城朝歌的后宫中,他的嫔妃多得数不过来!在这些美女中,有一个叫妲己的妃子,不但美貌出众,舞姿优雅,而且十分乖巧,最得他的宠爱。妲己虽然美若天仙,但心眼太多,且心肠十分歹毒。纣王虽是个暴君,但在她手里,却成了一个任她摆布的浑球儿和应声虫!
有一天,他退朝后来到妲己宫中,见她躺在床上,阴着脸,好像受了什么委屈,便连忙赔着笑脸问道:“我的心肝宝贝,快告诉我是谁惹你生气了?我这就去砍了他的头,剁了他的手!”
妲己懒洋洋地说,这后宫墙高院深,住在里边冷寂孤单,她想建一座天下无双的御苑,以供她和纣王游乐。
纣王听了,立即下令在河丘(今河北巨鹿)建造一座皇家御苑!一年之后,御苑建成了。在这座规模浩大的御苑中,楼台亭阁成片,名树奇草成林,珍禽异兽游栖其中。纣王还在御苑中修造了一座高过千尺的鹿台,常常携妲己在上面寻欢作乐。他又命人在苑中开凿了一个大池子,池底铺满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将美酒倒进池中,离御苑数里就能闻到酒香味!称为酒池。有了美酒,还需佳肴,他命宫人在酒池岸边插上树枝,树枝上缠着锦帛,在上面挂上一串串的烤肉,称作肉林。纣王陪着妲己,泛舟酒池之上,想喝酒,就以瓢盛酒,想吃肉,就从树枝摘下肉串!为了玩得尽兴,纣王又命陪同游玩的青年男女,一律赤身裸体跳进酒池,互相追逐嬉闹,丑态百出。狂欢通宵之后,纣王次日不再上朝。天天宴饮,夜夜歌舞。
为了满足妲己的欢心,纣王还命宫廷乐师将他们的放荡之声谱成曲子,把他们的疯狂动作编成舞蹈,又从民间征集了千名美女,在宫中日夜排练、演出……由于朝政荒废,一些大臣纷纷上书,表述自己的忧虑,想唤醒醉生梦死中的纣王,这引起了妲己的怨恨。她想给大臣们一个警告。她让纣王按照她的意图,设计出了一种天下独一无二的刑法——炮烙,即用铜铸成空心柱,铜柱上涂上膏油,悬空架起,下面燃烧炭火,将铜柱烧得通红,逼受刑者裸体爬上铜柱!受刑者立刻就被烫得焦皮烂肉,然后从铜柱上摔下,在炭火里被活活烧死!坐在鹿台上的妲己和纣王一边欢酒,一边欣赏受刑人痛苦挣扎的惨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P1-2)
序
第一章 帝王封禅,神秘骑者跟踪而来
第二章 泰山观日出 齐国大使在晋国被囚
第三章 使节·阶下囚·刺客
第四章 以史为鉴,君王可悲
第五章 守墓人走进了齐国殿堂
第六章 废立太子,引发了一场国际战争
第七章 拆墙筑城,熔尊为戟
第八章 国君出逃,谁敢拼死挡住马头
第九章 后宫溅血逆子夺位
第十章 新君即位,终于屠杀了那条阉狗
第十一章 出使晋国,载回了四车无价之宝
第十二章 君王失道,色狼入室
第十三章 出尔反尔,挑起事端
第十四章 敢与君王争是非,毅然辞官去了东海
第十五章 当年大夫,乐于种地捕鱼
第十六章 恶有恶报,狩猎者成了别人的猎物
第十七章 宁死不改一字,三位太史血染竹简
第十八章 歃血盟誓,从祭台到地狱只有一步之遥
第十九章 庄公下葬,骑者救了一位待死行人
第二十章 仗义救卫 娃娃国君第一次走出国门
第二十一章 右相操刀 左相灭门
第二十二章 东阿大夫初到东阿
第二十三章 熬粥济民 惩恶除霸
第二十四章 邪恶弹劾正气 做媒救出人质
第二十五章 拒收豪宅 偷换新娘
第二十六章 豪门大动干戈,谁是赢家
第二十七章 无须立马横刀,一个人征服了一个国家
第二十八章 国君拜相
第二十九章 撤销了天下独有的《伤槐令》
第三十章 娇娃被拒门外,庄贾先输了一局
第三十一章 谁能直谏君主不仁,又敢裁后宫、罢歌舞、逐倭臣
第三十二章 国君为女儿做媒,才知道世上真有不爱美色的男子
第三十三章 古冶子潜入黄河,斩下了巨鼋之头
第三十四章 两个金桃,是杀死三位勇士的元凶
第三十五章 点将台下斩监军,壮了军威
第三十六章 论剑姑苏城,又逐走楚国女巫
第三十七章 两颗义士的头颅,终于换回了东归的贤相
尾声
周朝初建时,周天子分封诸侯,姜尚受封于齐,立齐国,定都于营丘,即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春秋时期,齐公子小白立为齐国国君,号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500年,晏婴辅佐了齐国三位国君,齐国再次中兴。又过了279年,齐国为秦国所灭。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姜太公、齐桓公、齐盛公、齐宣公等国君,管仲、鲍叔、晏婴等名相;田单、田荣等名将,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等军事家,孤逐女、无盐女等杰出女性,以及稷下学宫和百家争鸣的开创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者生于齐鲁大地,又长期在古齐都一带生活,少时便阅读过《晏子春秋》,稍长又读过《论语》《春秋左传》《史记》等古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齐文化的熏陶,曾考察过齐国故城遗址和齐景公的殉马坑,寻访过孝公墓、庄公墓、管仲墓、晏婴墓、三土冢、四王冢以及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和景点,被厚重而又丰富多彩的齐文化震撼!司马迁修《史记》,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纪传体,这既是辉煌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罔罗天下,放矢旧闻”,“述历皇帝以来到太初而讫”,对我国自上古至汉初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依据丰富而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一次前无古人的整理。编选之后,完成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等著作,凡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物,基本上收罗殆尽。不过,在那些他为之作传的明君圣主、先烈前贤之中,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姜尚、管仲、荆轲、屈原、贾谊,等等,最令他敬佩的人物就是晏婴。他写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也就是说,他甘愿做晏子的车夫!可见晏婴的人格魅力了。
这就是我们想写晏婴的初衷。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体验春秋晚期齐国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我们阅读了《晏子春秋》《博山区志》《临淄区志》《晏婴年谱》《晏婴传》《齐文化大观》《齐国轶事》等书籍和资料,加之有长期在齐鲁一带生活的经历,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对所占有的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再以文学手法和文学语言,对人物、环境、场景、气氛、细节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努力让读者走近2500年前的这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晏婴。
刘敬堂
2017年5月3日
春秋末期的齐国,在经历了齐桓公和管仲开创的霸业之后,已渐衰弱。百余年后,一位传奇人物的出现,让齐国又渐渐崛起了。
晏婴自走进齐国朝堂的那一天起,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国君。他忠国爱民、虚怀若谷、有胆有识、善于辞令。对内,他敢犯颜直谏,匡正君过,尚俭清廉,怜农爱民;对外,他机智地周旋于各诸侯国之间,推行弭兵息战的睦邻主张,捍卫国格和国威……
刘敬堂、房贤义著的《名相晏婴》依据史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晏婴清廉贤明的一生。
刘敬堂、房贤义著的《名相晏婴》通过晏子使楚,晏子使吴、两挑杀三士、两治东阿、冒死祭庄公、一心侍三君、二义士自刎谏君,以及晏子拒宝车、拒豪宅、拒锦裘、拒美色等故事。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体验春秋晚期齐国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作者们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和资料,加之有长期在齐鲁一带生活的经历,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对所占有的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再以文学手法和文学语言,对人物、环境、场景、气氛、细节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努力让读者走近2500年前的这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晏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