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典入门/佛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李英武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十二部经从文体分类的有三种,即契经、应颂和孤起颂,也就是散文和韵体。其余的九种是从内容来进行分类的。

所谓九部、十二部的分类应是佛经发达起来之后的事情,在佛经口头传承时代未必如此复杂。一般认为到公元前4—3世纪分裂为部派以前,当时的佛教学者按佛经篇幅长短及其内容编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合称为《四部阿含经》。

(三)《阿含经》在我国的翻译

最早在我国翻译的《阿含经》只是其单品小经,东汉时最早传译的《四十二章经》就是辑录《阿含经》要点的经抄。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三国东吴支谦皆译有大量四部《阿含经》中的单品。西晋时竺法护所译的《离睡经》1卷,《受岁经》1卷,《乐想经》1卷,《尊上经》1卷,《意经》1卷,《应法经》1卷,皆出自《中阿含经》;《圣法印经》1卷,出自《杂阿含经》;《四未曾有法经》,出自《增一阿含经》。西晋的法立在洛阳也译有不少《阿含经》的单品经,所译的有:《恒水经》1卷,《顶生王故事经》1卷,《求欲经》1卷,《苦阴因事经》1卷,《瞻婆比丘经》1卷,《伏淫经》1卷,《数经》1卷,皆出自《中阿含经》;而《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坌经》1卷,《频毗婆罗王诣佛供养经》1卷,《鸯崛髻经》1卷出自《增一阿含经》;《难提释经》1卷,《相应相可经》1卷,出自《杂阿含经》;《楼炭经》8卷则出自《长阿含经》。到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至太元二十年(38l年一395年),西域僧竺昙无兰(法正)在建康谢镇西寺(即庄严寺)译经61部63卷,其中也有一部分是《阿含经》的单品经,如《寂志果经》1卷出自《长阿含经》;《铁城泥梨经》1卷,《阿耨风经》1卷,《梵志额罗延问种尊经》1卷,《泥梨经》1卷出自《中阿含经》;《戒德香经》1卷,《四泥梨经》1卷,《国王不梨先尼十梦经》1卷,出自《增一阿含经》;《水沫所漂经》1卷出自《杂阿含经》。这些所传译的《阿含经》单品经到底属于哪一个部派的传承,现在已难确定。东晋十六国时期及南北朝初期,印度和我国西北一带的佛教僧侣到我国内地译经传教的很多,他们把四部《阿含经》传了进来,在汉族学僧的主持或协助下,译成完整的《四阿含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1.《长阿含经》22卷30经,后秦弘始十四年至十五年(412—413年)厨宾沙门佛陀耶舍诵出,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道含笔受,译于长安。

2.《中阿含经》60卷222经,东晋隆安元年至二年(397—398年)由厨宾沙门僧伽罗叉诵出,僧伽提婆译为汉文,豫州沙门道慈笔受,译于建康。

3.《增一阿含经》51卷472经,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厨宾沙门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译于建康。(此依据《开元释录》卷3,但《出三藏记》及《高僧传·僧伽提婆传》皆未言他译有《增一阿含经》)。

4.《杂阿含经》50卷1362经(《杂阿含经》也称《相应阿含经》),南朝宋初由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公元435年译于建康。

此外,尚有异译《别译杂阿含经》16卷364,经,《杂阿含经》1卷27经等,北传的四部《阿含经》皆已全部译出。在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都有自己的四部《阿含经》。汉译的四部《阿含经》据现在学术界一般的说法为:《长阿含经》为法藏部的传承,因为佛陀耶舍是法藏部的僧人。法藏部是佛灭300年间(公元前1世纪)从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的支派化地部中分裂出来的。《中阿含经》内所收编的几部经和一些说法,与说一切有部的论书《大毗婆沙论》《俱舍论》中所引用的经和提法有不少相同之处,而与南传《中部》不同,因而被认为是说一切有部的传承。《增一阿含经》的译本是大众部的传承。据查,说一切有部主要论书都说当时见到的《增一阿含经》“今唯有一法增乃至十法在,余悉之失”,而这个译本包括一法至十一法,可见不是说一切有部的传承。而在这部经中,有不少大乘的用语和说法,如“菩萨”、“菩萨发意趣大乘”、“六度”、“方等大乘义”、“菩萨心”、“无上正真之道”、“肉身虽灭度,法身存在”以及“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意为“阿罗汉无退义”)等等,这与带有浓厚的大乘色彩的大众部十分相像,因此被认为是晚期大众部的传承。《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传承,因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杂阿含经》是按照佛教基本教义来分类编纂佛经的,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杂阿含经》的编排层次是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述的内容是相应的。另根据《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也引用《杂阿含经》,据查与汉译本中相应的佛经内容也很一致。因此,求那跋陀罗所译《杂阿含经》被认为是说一切有部的传承。

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与南传的五部相比较,北传没有《小部》。上座部的《小部》在其他部派虽然没有,但却另有自己的《杂藏》,据说法显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就得到过《杂藏》的梵本。但北传的《杂藏》古来没有完整的译本,无法探知其具体的内容,只有相当于它部分内容的《六度集经》《生经》《法句经》《义足经》等等。

(四)《阿含经》的内容

佛陀在《阿含经》中对弟子作了如何的教示呢?《阿含经》以简朴形象的文字讲解了释迦牟尼的宗教态度,带领其弟子传教的情况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四念处、四正断等等。这里扼要介绍几点。P5-7

目录

总序

前言

阿含经

一、原始佛教圣典

 (一)《阿含经》的成立

 (二)《阿含经》的文学形式

 (三)《阿含经》在我国的翻译

 (四)《阿含经》的内容

 (五)我国历史上对《阿含经》的科判

二、长阿含经

 (一)游行经(初)

 (二)弊宿经

 (三)善生经

三、中阿含经

 (一)七法品·水喻经

 (二)业相应品·尼乾经

 (三)晡利多品·罗摩经

 (四)例品·箭喻经

 (五)王相应品·说本经

四、杂阿含经

 (一)(276经)难陀为比丘尼说六六法无常

 (二)(405经)竞射门孔喻

 (三)(784经)八邪道与八正道

 (四)(785经)八圣道

 (五)(786经)心向邪而违法

 (六)(1172经)一箧四蛇喻

 (七)(1196经)为梵天说法破邪见

 (八)(1197经)佛陀双树林下般涅槃

五、增一阿含经

 (一)等见品(第2经)流璃王灭释种本末因缘

 (二)十不善品(第3经)弥勒出世

 (三)大爱道般涅槃品(第9经)波斯匿王夜梦十事

本缘部佛经

一、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与因缘譬喻故事

 (一)佛本行故事

 (二)佛本生故事

 (三)佛陀“十宿缘”说

 (四)因缘譬喻故事

二、六度集经

 (一)鹿王本生

 (二)理家本生(鳖鱼、蛇与狐狸)

 (三)兄(猕猴)本生

 (四)童子本生(四姓害子)

 (五)国王本生(猴王的故事)

 (六)槃达龙王本生

 (七)猕猴王本生

 (八)那赖梵志本生

 (九)镜面王经(镜面王本生)

三、生经

 (一)佛说是我所经

 (二)佛说野鸡经

 (三)佛说坠珠著海中经

 (四)佛说舅甥经

 (五)佛说鳖喻经

四、太子须大拏经

太子须大拏经

五、佛说大意经

佛说大意经

六、佛说九色鹿经

佛说九色鹿经

七、佛本行集经

 (一)游戏观嘱品

 (二)昔与魔竞品(花鬘师与乌龟)

 (三)五百比丘因缘品

 (四)尸弃佛本生地品(鹿夫妇)

 (五)婆提唎迦等因缘品(二头鸟)

八、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转FA轮品(第十五)

九、佛说兴起行经

 (一)佛说孙陀利宿缘经

 (二)佛说背痛宿缘经

 (三)佛说地婆达兜掷石缘经

 (四)佛说食马麦宿缘经

十、大庄严论经

 (一)难陀国王的故事

 (二)三归依记趣

 (三)作吉相的故事

 (四)以酥换水的故事

 (五)池中影的故事

 (六)猫儿食

 (七)战马推磨的故事

 (八)称伽拔吒的故事

十一、贤愚经

 (一)梵天请法六事品(尸毗王救鸽)

 (二)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节SHOU*选)

 (三)锯陀身施品

 (四)长者无耳目舌品

 (五)梨耆弥七子品(巧媳妇)

 (六)善事太子入海品

 (七)善求恶求缘品

 (八)须达起精舍品

 (九)檀腻品

 (十)檀弥离品

 (十一)象护品

十二、杂宝藏经

 (一)弃老国缘

 (二)慈童女缘

 (三)莲花夫人缘

 (四)六牙白象缘

 (五)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六)共命鸟缘

 (七)山鸡王缘

 (八)吉利鸟缘

 (九)长者请舍利弗摩诃罗缘

 (十)月氏国王与三智臣作善亲友缘

 (十一)大力士化旷野群贼缘

 (十二)祀树神缘

 (十三)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十四)老婆罗门问谄伪缘

 (十五)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十六)乌枭报怨缘

 (十七)婢共羊斗缘

十三、杂譬喻经

 (一)瓮中影

 (二)孔雀王

 (三)壶中人

 (四)鹦鹉救火

 (五)比丘被摈喻

十四、百喻经

 (一)愚人食盐喻

 (二)愚人集牛乳喻

 (三)山羌偷官库喻

 (四)三重楼喻

 (五)说人喜嗔喻

 (六)杀商主祀天喻

 (七)人说王纵暴喻

 (八)为妇贸鼻喻

 (九)送美水喻

 (十)小儿争分别毛喻

 (十一)医治脊偻喻

 (十二)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十三)愿为王剃须喻

 (十四)五百欢喜丸喻

 (十五)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十六)猕猴把豆喻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一)譬喻品(火宅三车)

 (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八十华严·入法界品

 (一)参船师婆施罗

 (二)参婆须蜜多女

二、四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一)方便品

 (二)不思议品

 (三)观众生品

序言

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祖籍四川。我是上世纪90年代通过书缘与他认识的。当时图书市场有一套佛教的书,内容涉及较广,谈佛理很多,给我的印象很深。书上的作者署名“弘学”,这个名字没有听说过,看上去像是居士的法名,适逢玄奘研究中心开展活动,有人推荐了李英武参加,经过接触我才知道原来李英武曾经皈依过著名的高僧正果法师,取名弘学,这成为以法名撰写是书的缘由。之后,在一些佛教的学术活动中,我与李英武的接触日渐增多,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从古代到现代,四川在中国政治及文化领域都出现过不少杰出人才,四川的政治家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文人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师,就是佛教的出家人,也是创宗立派的祖师,《明州阿育王山志》卷八下危素《有元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住持兼住天童景德禅寺佛日圆明普济禅师光公塔铭》载,仅“宋自南迁都虎林,大刹相望,其说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图……”。佛教人川历史悠久,影响甚广,千余年来不仅形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而且还孕育了像马祖道一、圆悟克勤、破山海明等一代大家,对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形成了以四川为中心,弘传于西南及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川派佛教。特别是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当时四川的重庆成为中国佛教中心,太虚大师以汉藏教理院为基地,致力于培养佛教僧才,宣传抗战思想,广行慈善事业,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弘扬研究佛学一直是四川佛教的传统特色,马祖道一提出“即心即佛”的思想,推动了禅宗南宗的思想发展;圆悟克勤致力于禅门思想的整理,其所著的《碧岩录》被认为是宗门第一书;当代王恩洋居士专研唯识,是当代中国唯识四大家之一。总之,佛学作为四川佛教的核心成分,曾经为中国佛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国佛学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弘学居士是当代佛教著名高僧正果法师的弟子,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在校期间学习藏语,接触佛教,并在业师吴泽霖教授指导下继续研习,学问日精,为后来的治学打下了深厚基础,如此才能够取得今日之成绩。他善于思考,写作勤奋,通达佛理,精研宗派,广纳各家,深入浅出,几十年来撰写与编著了数十种佛学著作,在学术界和佛教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佛学研究是中国佛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佛教对中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历史上僧俗两界人士都在致力于佛学研究,撰写了大量著述;现今也是一样,我国佛教界内外一直不断地有人在发扬这个传统。弘学居士研究佛学的特点:一是学问广博。佛教有汉、藏、巴利三大语系,弘学通达汉藏双语,故对汉藏两支佛学皆有涉及,显密皆通。二是基础知识扎实。他的佛学著作表述清楚,鞭辟人里,有证有修。三是理论功底深厚,大小乘兼达,八宗并弘,贯通佛史。四是注意资料的整理,搜集编纂了很多佛教资料,特别是措意于近现代唯识与中观的研究,选编了厚重的资料集。五是有深入的显密修持经验,功底深厚,并有实证。

现在,弘学居士将所有的佛学著作整理出版,集腋成裘,惠及士林,泽及众生,是一件大功德,庚续了四川佛学的传统,功莫大焉!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李英武著的《佛典入门》所收佛教典籍涵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著名经论,是一部纵贯佛经形成与发展历史的佛典选本。内容广泛,故事性强,富含哲理,启人心智;导读和注释均重视行文的通俗化、大众化,深入浅出,颇适合有修学基础者的品味,即便一般读者阅读也会趋入胜趣。

编辑推荐

弘学居士研究佛学的特点:一是学问广博。佛教有汉、藏、巴利三大语系,弘学通达汉藏双语,故对汉藏两支佛学皆有涉及,显密皆通。二是基础知识扎实。他的佛学著作表述清楚,鞭辟人里,有证有修。三是理论功底深厚,大小乘兼达,八宗并弘,贯通佛史。四是注意资料的整理,搜集编纂了很多佛教资料,特别是措意于近现代唯识与中观的研究,选编了厚重的资料集。五是有深入的显密修持经验,功底深厚,并有实证。李英武著的《佛典入门》适合有修学基础者的品味,即便一般读者阅读也会趋入胜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