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刚发表过《辩证理性批判》的萨特,与一群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者相聚于罗马葛兰西学院。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互动,记录了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转变。与此同时,尽管萨特阐明了自己研究主体性的方式,强调了其思想的非主观主义特征,却还是暴露了与黑格尔思想的亲缘关系……
在政治和哲学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的五十年后,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切入这一文本?
让-保罗·萨特著的《什么是主体性》是一本关于萨特思想及存在主义的入门书,再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交锋的现场,为什么“主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必不可少?
《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61年应葛兰西研究所赴罗马讲学的记录稿整理而成。该手稿为当年的课堂笔记,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同时收入听众与萨特现场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意识与主体性”,书后是詹明信的文章“萨特的现状”。正如本书“序言”所言:该书的出版,使人们得以一瞥萨特著作的整体性,并可为他最艰涩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提供最为理想的入门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