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节选)
一
夏济安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爱上他班里的一个女学生,可是一个人内心狂热痴想,很少化为切实的言行,偶有笨拙的表示,自以为深意存焉,对方却极可能浑然不觉,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结果。《夏济安日记》在台湾是一本很有名的书,重版多次,我手头所据的是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〇年第八版的复印件。一代名家的这一段苦恋心迹,不能不令读者感慨良多。
夏济安那时来往较多的年轻同事有卞之琳、钱学熙等,而卞之琳的恋爱苦恼之深犹甚于他,所以他有时候会把自己跟卞之琳比,以苦比苦,似乎苦还可以忍受,恋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独于己如此,这也勉强算是个安慰。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二日记:钱学熙“批评卞之琳爱情失败后,想随随便便结个婚,认为这是放弃理想,贪求温暖,大大要不得。”夏济安在日记里替卞之琳——其实是为自己——辩解道:“可是像卞之琳这样有天分有教养的人,尚且会放弃理想,足见追求理想之难了。”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一九三三年,卞之琳虚岁二十三,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但是后来,在一九三三年初秋,例外也来了。”——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说得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细节,如《无题三》所写——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在意地记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如一九三三年的初识;如一九三六年十月,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一九三七年,“三月到五月间作《无题》诗五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十八首加上先两年各一首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如一九四三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其时距初识已经十年。年表虽然是张曼仪所编,这些事情却一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
P92-94
小引
A卷 “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孤桑好勇独撑风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猫头鹰、蛇之类
暗途、河流、墓碣
启发悲哀和苦感
《缀网劳蛛》编后记
许地山著《印度文学》
莫须有先生言行录
“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
刘西渭的孤独
钱锺书挖苦胡适
读《林徽因文集》
林徽因一生中的几个情景
深夜赛跑的赤子
“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恒的姿态”——牛汉和《悼念一棵枫树》
旧北平的调子和成长的歌、
读夏济安记、
一只粗糙的手的抚慰——略谈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
B卷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
寻访戴望舒游学法国的事
抗战和他们的诗——戴望舒、艾青、穆旦:三代诗人的例子
鱼化石
山山水水总关情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
穆旦在芝加哥大学——成绩单隐含的信息及其他
穆旦与萧珊
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
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学习时代——从《关于罗丹》看熊秉明
C卷 “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沈从文早年的教书生活
“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沈从文的一篇佚文和他的“骄傲”
野话
沈从文与音乐
沈从文在革命大学
沈从文的一九五一年
“看了会新书,情调和目力可不济事”——沈从文对新兴文学的意见
“但丁在什么桥头曾望见一个白衣女郎走过”——沈从文的济南印象
漫说《从文家书》
远的因缘,近的感念——关于《沈从文别集》
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时的心态
沈从文佚简:谈罗汉图
“我不理解他”
花的收藏
沈从文谈汪曾祺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所见沈从文签名本
D卷 怀念
个人命运和时代悲歌
贾植芳先生的乐观和忧愤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琐记贾植芳先生
早春日记中的人和事
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旧历腊月二十九,在四川内江参加土改的沈从文,夜不成眠,拿了从垃圾堆中翻出的《史记》列传,于老式油灯下反复来看,“不知不觉间,竟仿佛如同回到了二千年前社会气氛中,和作者时代生活情况中,以及用笔感情中”。不禁浮想联翩,做“有情”和“事功”之辩。“对人生‘有情’,就常和在社会中‘事功’相背斥”,“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史记》“年表诸书说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传却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别东西。我们说得粗些,即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积聚的情——这个情即深入的体会,深至的爱,以及透过事功以上的理解与认识”。
沈从文的“有情”论,可以阐发的空间很大,但比起抽象地探讨,具体地面对或许更算得上体贴于心。
眼前的这本小书,题名《有情》,指的是这本小书低回流连于其生命痕迹和精神氛围中的这些人:从陈独秀,胡适,鲁迅,到许地山,废名,林徽因,到巴金,刘西渭,胡风,到林海音,夏济安,张爱玲……
我们常常说起他们,不仅仅是追怀文人旧事,沉迷文采风流,更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面对今天和面对自我的一种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能够化为对我们自己的现代传统的自觉探寻,那么保存在他们身上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记忆,现代中国的心灵信息,就是需要我们一遍一遍去重新激活的丰富资源。
收在这本小书里的篇什,因时因事而写,却非一时一事短暂兴趣的产物,编在一起,或许更容易看出一种长久浸润其间的个人心绪和感情。把这种长久的浸润缩小为具体的人、文、诗、事,我特别想在那一长串的名字中间,突出这几位:B卷里的卞之琳,穆旦,熊秉明,C卷的沈从文,D卷的贾植芳。
二○○五年完成《沈从文精读》后,本来打算接着写沈从文后半生的传记,而且以为很快就能写完,不想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拖再拖,现在反倒不敢计划了。把一些关于沈从文的零星短文集在一起,希望提醒自己,不可不勉力实现此一心愿。
我的导师贾植芳先生去世已过两周年,我至今未写任何追悼文章。当时献给先生的花圈,也只写了一句话:“先生不死!”去年春天梦见先生,拄着拐杖到中文系来,很多人围着他;我给先生泡了一杯茶。把几篇旧文单独编为一卷,表达对先生深远的怀念。从一九八九年师从先生以来,我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慢慢体会,慢慢领悟,跟随一位现代作家、一位历经时代磨难的现代知识分子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多么幸运、以后再也不会有的机缘。由此机缘,我才得以进入现代中国文学的“有情”时空,感知现代中国文学的心灵信息。
二○一○年六月十日复日大学
此书初版于二○一二年,很高兴现在出新版,除C卷中删去一篇文章外,未作其他更动。
二○一六年八月十九日
《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张新颖随笔)》所写囊括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许地山、废名、巴金、夏济安、张爱玲等,作者张新颖善于截取这些20世纪人文大师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勾勒出每个人物的有趣侧面或其重要方面。全书始终贯穿“有情”之旨意,既是书中大师们生命中荡漾的感情,亦是作者写作此书时倾注的真情。作者是沈从文研究专家,在本书中用16篇文字、一整章的体量记录了沈从文生活的各个侧面。
张新颖著的这本《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张新颖随笔)》分ABCD四卷,共收文48篇,包括《林徽因一生中的几个情景》、《穆旦在芝加哥大学——成绩单隐含的信息及其他》、《沈从文在革命大学》、《贾植芳先生的乐观和忧愤》等,低回流连于其生命痕迹和精神氛围中的这些人:从陈独秀、胡适、鲁迅,到许地山、废名、林徽因,到巴金、刘西渭、胡风,到林海音、夏济安、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