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了解精气神,我的健康我做主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养好精气神,首先就得从了解精气神入手,为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带你认识藏起来的精气神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保持恬淡宁静的心态,使真气顺应规律的变化,精气和神气不要外泄,就什么病都不会生了。在中国的传统养生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往往把它们比喻为人体“三宝”。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我们的身体若想永享“太平盛世”,那么就要护理好身体之中的精气神。
什么是精
精,中医指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
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袁老的过程。
精藏于肾中。《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所处也。”肾五脏之中属阴,为阴中之阴,在一年里属冬。肾是封藏之本,是需要养藏的。那么藏什么,藏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肾中精血最宝贵,来年春时待此发。”肾是人的根,如草木之春生夏长,都靠精血。忙碍奔走一年,人的精血耗散得厉害,冬天正好补养生息。《黄帝内经》中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在冬天不闭藏的结果,就是先耗伤宝贵的肾精,出现精神萎靡,易疲倦,腰酸腿软,尿频,性功能下降等,接着外来寒邪入侵到体内,有人会反复地感冒发烧,有人会出现经常性的肌肉骨骼疼痛,有人面部和皮肤会出现黑斑、黑点。寒气人血人脏以后,不仅会导致瘀血梗塞,还会导致负面的精神情绪。
中医又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是说冬天本来应该藏精,即保存精神和体力,可是不少现代人生活不规律,天天都在耗散自己的“精”,给自己的机体造成了损伤,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差了,于是到了春天就容易得病。所以“冬伤于寒”实际上是肾精不足的一个外因,按中医经典的说法,“冬不藏精”则是肾精不足的内因。《黄帝内经》认为,性生活过于频繁(特别是酒后行房),思虑过度、用心过盛、睡眠缺乏等,都是伤精的原因,因而会导致上述一系列肾精不足的症状。总之,冬天的时候我们将肾中的精藏好了,下一年才会少生病,身体才会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如果肾中的精没有藏好,外泄太多的话,人就会身体虚弱,精力不足,容易牛病。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也。”
中医认为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脑髓的充盈和发育。因为脑为髓海,肾主精生髓,若肾精亏损,髓海空虚,脑失其养,则判断、识别、运算等功能衰退,久则发生痴呆。这说明精气的盛衰与痴呆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注意养精蓄锐,才能保持精气充沛,不为病邪侵扰。对于肾精亏虚的老年人,可适当选用补肾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以使。肾精充足,精足则脑健,从而积极地预防痴呆症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补肾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较好的补肾药物必须选择那些药性平和的,最好是食疗。因此应多吃补肾生精的食物,枸杞、栗子、黑芝麻、黑百等食物都有补肾功效。
王怀隐与枸杞
王怀隐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专为皇家看病。他受唐代刘禹锡枸杞诗的影响,开始研究枸杞的延龄作用。他在《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使者去西河办事,路遇一“青年”妇女正责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时采服之,可与天地同寿。”王怀隐曾经亲自种枸杞树,用枸杞为百姓治病。枸杞性平味甘,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实为健身良药,滋补佳品。P2-4
鼓足“精气神”,激发健康正能量
健康对我们如此重要。如果人们平日多掌握一些对抗疾病的方法。也就尽可能能少地被疾病所侵袭,从而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世上真有这样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都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在后面的篇章中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但在掌握这些方法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我们生病的原因。
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归结起来无非就是“精、气、神”。翻阅《黄帝内经》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从头到尾讲的也就是精、气、神。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身的三宝,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为神。
精,就像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和水分一样,植物若想成长就要时时刻刻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元素,否则的话,植物就会枯黄,最终死亡。我们人类也一样,成长、生存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一部分是生来就有的,是我们的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赠予我们的,那就是和我们繁衍后代息息相关的生殖之精。其余的营养物质则是来源于我们的饮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的根本原因。平时大家都说吃五谷杂粮,为什么要吃五谷杂粮呢,原因也就在于此。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活一口气”这些都是民间的俗语,民间流传下来很多东西都很经典,这些关于气的总结也是如此。可以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气的真谛。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黄帝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可见,“神安”,我们才会健康,才会充满活力。
因此,中国人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我们防病养生,防的就是精气神受损,自然养的也就是精气神。精气神一旦出问题了,运行在经络中的气血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横冲直撞,气血流通出现障碍,身体五脏六腑中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不能安享太平了。《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健康长寿。
总之,若想健康长寿,活到天年就要积精气神。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身体的全部交给医生。每个生命都蕴含着自愈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我们生活的方式,源于我们的家庭,也源于我们的朋友。
说了这么多,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奥秘,不要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里,要学会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种,并且投入到其中经营自己的健康。经营健康就像经营生意一样,耍有耐心,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精气神十足的人。
编者
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构成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认为,养生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遵循正确的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将其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宋爱莉主编的《名老中医教您调好精气神》是一本传统养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健康书。
宋爱莉主编的《名老中医教您调好精气神》立足于百姓生活,以实务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中医养生的殿堂。结合当今国人的生活特点,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为切入点,传授如何从吃、穿、住、行等各方面改善体质,调养我们的精气神,同时介绍了大量生活中易学易用、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医养生实用方法,帮助读者古法今用,祛病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