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精)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荷)伊恩·布鲁玛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伊恩·布鲁玛著的《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精)》聚焦于日本的流行文化,揭示隐藏其后的日本传统文化、民族性、社会氛围,以及自我认同,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流行文化或励志向上,或怪诞荒唐,或血腥低俗,卻都能在商业及文化传播上异军突起,取得成功。

本书由内田康专文导读,以“亚文化”为关键词,梳理日本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精辟地点出日本文化静谧、沉稳,同时庸俗、下流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伊恩·布鲁玛著的《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精)》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为何注重礼节、秩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谷崎润一郎、《忠臣藏》,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民族性格,令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面前毫无作用,而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不断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所呈现的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为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

目录

导读 日本:有容乃大的“亚”文化与社会

新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一章 神之镜

第二章 永恒的母亲

第三章 神圣的婚姻

第四章 恶女

第五章 活的艺术品

第六章 卖身的艺术

第七章 第三种性别

第八章 硬派

第九章 忠心的家臣

第十章 黑帮和虚无主义者

第十一章 取笑父亲

第十二章 漂泊的灵魂

第十三章 结语: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

注释

索引

试读章节

天照大神对其狂躁胞弟的恶行起初还比较迁就,她就像是因为溺爱儿子对其错误熟视无睹的母亲一样,纵容他的胡作非为:毕竟,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待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时,是她遁入了洞穴,而不是他。我们也许会像许多对日本有着浮光掠影见解的人一样,就此得出结论说男人如受宠的暴君一样统治着女人。然而这种看法很肤浅,因为女性在十分基本的层面上(神道教就很基本),有着凌驾于男性头上的强大力量。

在神话中,女性阴道有比男性阴茎更大的魔力。有个叫猿田昆古的阳具神长着个又红又长的鼻子。这根会走路的阳具象征生命力,威力无穷,以至于恶鬼见了他便四散而逃。可是,据说当天钿女命褪下裙子时,就连他也法力尽失,活像枯萎的花朵。

天钿女命展示私处让诸神乐开了花,此举恐怕具有神秘的意义。人们发掘出的早期雕像就有表现女神露阴的。这番形象后来被嫁接到观音身上,即佛教中的慈悲女神。人们依然流行用“去看观音”这句俚语,暗指去逛脱衣舞厅。而且,也只有在日本,才会出现某位蜚声国际的影星在其母葬礼上坚持要亲吻其阴部的事情。新闻界对此有过广泛报道,流露出的只有敬意,而不是什么震惊或错愕之情。

关于女性性器官的魔力有不少传说,这里仅举一例:两位女子在水上遭到一群魔鬼的追赶。她们拼命摇桨逃命,但魔鬼还是追上了载着她俩的小船。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女神从天而降,叫她们敞露私处,说完自己先这么做了。刚开始两女子有些忸怩,不过还是学她的样子照做了。见状,魔鬼在狂笑声中放弃了追赶。

这种神、魔鬼、人之间的笑声不仅代表好笑的事,也可指恐惧感的解除。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世界各地,开怀大笑常常是缓解紧张气氛的一种办法,这和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暴力镜头时发笑是一个道理。女性性行为笼罩着一层难以捉摸的神秘性,既令人害怕,亦让人崇拜。或者,更确切地说,之所以受崇拜,正是因为男人害怕。和许多文化一样,日本文化中也有关于女性力量可怖一面的传说:比如形似蛤蜊的阴道像钢夹一样将男性阳具生生钳断。

佛教又对加深恐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佛教的涅槃世界里容不下女人,她们得先重生为男人才行。一段著名的佛经这样说道:“女人是来自地狱的使者,她将摧毁佛陀的胚芽。她看似圣洁,实则有一副魔鬼心肠。”

女性的身体被认为是污秽的来源。《源氏物语》肯定算不上是一部过分拘谨的作品,在作者紫式部的笔下,赤身裸体“可怕到让人难忘”。然而,裸体在日本却是一种奇怪而矛盾的现象,因为人们会去公共澡堂洗浴,而在某些乡村地区,甚至还存在男女混浴的现象。可日本海关却又雇用大批学童和老妇担任临时工,令他们用墨水涂黑或用刀片刮花进口印刷品中的阴毛图案。即便如此,最粗俗的那类脱衣舞厅却仍在日本照常营业。道德标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宗教仪式、神话和流行艺术作品对性器官的浓厚兴趣(比如浮世绘春宫画中对男女生殖器的粗俗刻画)既是对生命和生殖力的讴歌,也是某种避邪手段。似乎通过开怀大笑和风格上的效仿因袭,通过把原生态的自然变成人造的象征物,就可以避开神秘自然界中固有的危险。日本的许多地区甚至还有“笑祭”,人们在当地神社里纵声大笑,以此取悦神明。这些神社里常能见到男女性器官的画像。

尽管绝对的恶在日本人的思想中似乎无迹可寻,但任何一种污秽,包括伤口、创痛、血水和死亡,乃至仅仅是不洁净,都让人避而远之。反抗自然界污秽力量的传统办法是净化,伊邪那岐从冥界回来后沐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显然,每个地方的宗教仪式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净化过程,却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像日本这样如此重视净化,并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P20-21

序言

一位年迈的婶婶曾在一个周日下午问我在读什么书,我答说是部日本小说。她说:“这可真了不起,可那个民族的感情一定与我们的大不相同,你又能看出什么所以然来呢?”许多人和我婶婶一样,依然难以相信日本人不仅仅是具有异国情调、生产半导体的民族,而且在很多事上和我们感同身受。他们以为,既然日本人的书是由后朝前翻的,他们的感情也势必和我们的恰恰相反。

或许因为事情在表面上显得如此截然不同,如此自相矛盾,日本突然激发了不少外国人的写作欲,以求阐述他们所经历的这种文化冲突;或者是向国内将信将疑的同胞解释他们隔着放大镜所观察到的景象。这么做的产物往往是一些蓝眼睛外国人对日本形象一知半解的评论,不过似乎还挺对日本人胃口的。他们欣喜于外国人投来的目光,而后者的评论也证实了那种令人惬意的狭隘看法,即外国人不可能彻底了解他们。

要避开有关日本的陈腔滥调并非易事,因为日本人和外国人似乎都对此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本书尝试呈现一幅日本人自我想象的,并且他们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的画像。这自然包括了许多经年累月所形成的文化俗套,但总的来讲这还是一本关于想象力的书。有时想象力属于那些永远不会惺惺作态、一心只求自我表达的艺术家。尽管如此,我还是将他们列入书中,因为他们所象征的事物更加深厚,它解释了滋养这些人的那种文化。

不过,我将更多地尝试展现那些更为大众化、更满足集体想象力的产物:那些迎合绝大多数人趣味、因而往往也是最低级趣味的电影、漫画、戏剧和书籍。这些作品虽不总是最上乘的艺术,但也不至于为人唾弃。它们倒是常常能反映其受众的面貌。正因如此,我将花费较大的篇幅介绍日本文化中污秽、暴戾且常常是病态的一面,而对于那些西方人较为熟悉的更加雅致和精细的艺术形式,则相对着墨较少。

要区分幻想和现实并不总是易如反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所期盼之事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就算是最俗不可耐的大众文化必定也与现实世界存在某种关联。它就算不是现实世界的某种镜像,起码也是它的一种反映。真的像约翰·韦恩(John Wayne)那样的美国人寥寥无几,但是许多人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这点本身就够有说服力的了。英雄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大部分脱胎于本土文化。

选择列入本书的英雄、恶人和普通人都代表了我心目中日本文化的典型方面。他们在新老神话和传说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共同托起了民族身份认同。然而,理应牢记的是,所谓典型的并不一定是日本独有的。各民族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对幻想的表达,而非幻想本身。

多数男女英雄,甚至是那些仅仅代表他们自身年龄(此处也可作“时代”解)的人物,都有着同他们类似的显赫前辈。另外,许多英雄人物身上存在普遍性——有些则是几乎所有文化里都有——但也有些在某种文化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以一种新面目示人。

因此,我将从最初的本原写起,探讨日本最早的神灵。其实,天皇和大诸侯一度被认为是这些神祗的直属后裔。而且,令人讶异的是,从传说记载的描述来看,日本的神居然那般通人性。事实上,之所以说通人性,是因为日本民族的诸多特质,不管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具有的,都可以追溯到这些神的身上。

本书前半部分关于女性,后半部分则涉及男性。女人大致分担她们在许多社会里所担当的两种传统角色:母亲和妓女。二者在日本都极为重要。虽然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区分在日本社会比在世界其他地方都要严格,但其仍有相似之处。塑造它们的无疑是男性的幻想。

夹在本书男性篇和女性篇之间的一个章节探讨了第三性,即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种异装癖依旧在日本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个黯淡的世界里,文化上的性角色得到了最清晰的定义。

在男性篇里,我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日本黑帮的传统世界。这是因为这个幻想世界构成了日本社会一个近乎完美的缩影。

如果研究其他文化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本国文化的话,这么做便毫无意义。据说日本是观察全世界的理想场所。个中理由很清楚,因为当我们立足于这个偏远的亚洲一隅时,往往会有一种作为旁观者俯瞰世界的感觉。

尽管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旅游热潮等因素理论上把世界缩小为一个地球村,日本从许多方面来看依然是现代世界里最离群索居、最与世隔绝的一员。倘若我们西方人出于幸运的无知,常常觉得日本人稀奇古怪的话,大多数亚洲人也有同感。

这里固然有地理的原因。但是,正如北海对英国的影响,大海对日本和亚洲大陆的分隔既是地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是亚洲的一分子,同时也不觉得自己隶属于任何一方。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这种情绪无疑在闭关锁国将近三个世纪的江户时代得到了强化。

日本有时的确像是爱丽丝之镜另一侧的世界。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幻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国人和日本人自己对此普遍深信不疑。因此,作为旅居日本的“外人”,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被当成异类加以检视,结果是我们不得不检视起自己来。这很容易导致一种广泛的谬见,即但凡是日本人身上说得通的事,换成外国人就说不通,反之亦然。在许多日本人和外国人的意识中,他们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法相融,以至于有科学家认为自己能证实这点。其中,最古怪——但绝非仅此一人——的典型当属广受赞誉的角田忠信博士,他声称日本人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独一无二的大脑。

我不赞同日本人独一无二的神话。相反,由于其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日本保留了大量在我们自身历史进程中已然丧失,或潜入隐秘甚或变得面目全非的东西。尽管今天的日本在表面上似乎比日渐没落的英国更加发达和现代化,但在表象之下,这个国度在许多方面更接近于基督教尚未彻底扫除异教残余势力的中世纪欧洲。

日本的神祗似乎比基督教的圣三一’更通人性,因为他们不仅具有我们人类的弱点,而且还能包容弱点。这份包容是日本社会显著且最可爱的一面。同时,我也认为这是西方人应学习的最重要一课。这既同神秘主义和高超智慧无关,也不单单是佛家消极的听天由命——这种听天由命好坏参半。问题当然不在于日本的神更好还是更坏,而在于对人性实事求是的接受,并不受那些在西方常常限制人类生活的道德偏见所拖累。

因此,如果我们坦诚地观察书中的男女英雄,他们会使我们在了解孕育他们的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在调研本书的过程中,许多人对我鼎力相助,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津田道雄和谷寿美,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根本不可能着手从事日本研究。天井栈敷剧团的九條映子和其兄田中秀明为我引荐他人,对我鼓励有加,并且抽大量时间协助我,我欠两位一份情。

亨利·H.史密斯(Henry H.Smith)、汉卡·莱平克(Hanca Leppink)、大卫·范`海雷夫(David van het Reve)、菲利普·彭斯(Philippe Pons)和安·布鲁玛(Ann Buruma)都在编辑书稿的各个阶段勘正了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

我还想感谢清水明、东京电影图书馆的馆员以及法兰西电影社的柴田和子,他们大力相助,向我提供了许多电影胶片和剧照。此外,束宝、日活和束京电影社的不少负责宣传的员工也给予我帮助,对此我感念不忘。另外,宝冢歌劇团、松竹电影公司和歌舞伎座也都很慷慨地赠予剧照,供我使用。

最后,我要特别鸣谢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和卡雷尔·范·沃尔夫伦(Karel van Wolferen)。他们一如既往的鼓励、建议和创意不仅弥足珍贵,对本书完稿也至关重要。

全书中出现的日本人名均参照日本的习惯,即姓氏在前。倘若有译名尚未见诸其他文献,则为我拙译而成。

伊恩·布鲁玛

1983年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列举了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从拥有庞大发行量和充斥荒诞暴力元素的色情漫画,到多愁善感的黑帮片和流浪者电影,无所不包。笔触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纽约时报》

文笔大胆,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日本之镜》融会了大量涉及两性的奇闻轶事,让人在读得津津有味之余,不免泛起阵阵不适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从日本的神话展开论述,清楚何时应拉开幕布。

——《新政治家》

大开眼界……本书是对(日本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两大问题的一项探索,既怪诞诡奇,又充满智慧……实在是妙笔生花。

——《每日电讯报》

《日本之镜》呈现了一名游客最想看见的真实日本,他应该把这本书放进行李袋中。

——《泰唔士报文学增刊》

这本精彩绝伦的文化研究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样,用电影探索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但布鲁玛更进一步利用电视剧、漫画和黑白情色片强化他的分析……迷人的民族掠影。

——《卫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8: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