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关萧红的一百个细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句芒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句芒著的《有关萧红的一百个细节》不同于传统传记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方式,或是叙述一个生平小片段,或是解析一部文学作品,来勾勒出她的命运节点和文学世界。严密考证、分辨真伪、详述因果,从种种最关键的细节入手,直抵人物内心的隐秘幽深之处,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萧红。通过一个又一个浮出历史水面的细节,可以看出,萧红的一生并不是悲剧,她只是在当时那个女性无法独立自主的时代,用尽一生去追求自由、爱与文学,最终献上了自己高贵而美丽的灵魂。

内容推荐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认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短十年的文学生涯,创作出《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不朽名作,她的成就和价值至今仍被低估。

萧红是最早的“文艺女青年”,为追求自由和爱情从地主家庭出走,一生颠沛流离,年仅三十岁就在乱世硝烟中红颜早逝,留下身后无数恩怨情仇的谜团。

由句芒著的《有关萧红的一百个细节》采用全新的传记写法,或是叙述她生平的一个小片段,或是解析她的一部文学作品,从而勾勒出萧红的命运节点和文学世界。

一百个细节,读懂萧红的一生。

目录

引言

1.生日成谜

2.身世猜想

3.“祖父非常地爱我”

4.“世间死了祖父”

5.“和父亲打斗着生活”

6.“母亲并不十分爱我”

7.“祖母用针刺了我”

8.“还有一个小弟弟”

9.家族和家族以外的人

10.童年的后花园

11.作家和故乡

12.亦幻亦真的“呼兰河城”

13.少女往事

14.“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

15.师生情

16.“娜拉”的路

17.一场离婚官司

18.再见北平

19.梦醒了

20.“女浪人”

21.青春,味如青杏

22.爱人萧军

23.“说不出的风月”

24.“杯水主义”

25.“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26。“一切事情惟有蛮横”

27.弃儿

28.“开始过日子”

29.饿

30.有病呻吟

31.女子装饰的心理

32.“几个欢乐的日子”

33.创作元年

34.作为起点的半部《跋涉》

35.原名、笔名、诨名

36.非走不可

37.告别商市街

38.可爱的青岛可爱的海

39.鲁迅回信了

40.见到鲁迅

41.第一次参加鲁迅的宴会

42.住在上海

43.老作家请客

44.文坛登龙

45.好事多磨

46.生逢其时的《生死场》

47.做客大陆新村

48.许广平的心结

49.旅居东京

50.《商市街》:一次回眸

51‘东北作家群

52.端木蕻良

53.“混搭”的《桥》

54.萧红与“鲁迅帮”

55.“她可少不了我的帮助”

56.家暴之谜

57.“我的心就象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

58.《牛车上》,寂寞的结晶

59.兵临城下

60.鹿地夫妇

61.武昌小金龙巷

62.“三个人老在一起”

63.鸽子姑娘

64.半日的羁囚

65.“恨不相逢未嫁时”

66.萧红与《七月》

67.“北方是悲哀的”

68.“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69.不够知己

70.“也许到延安去”

71.“飞吧,萧红”

72.“她比我还要憎恶他”

73.“也许操主动权的是萧红”

74.“三郎一一我们永远分开罢”

75.友情封锁

76.“在武汉和萧红正式结婚”

77.端木的第一宗“罪”

78.理想中的文艺咖啡馆

79.“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

80.二人世界

81.创作,是萧红的“宗教”

82.萧军结婚了

83.蛰居重庆

84.端木的第二宗“罪”

85.代笔疑云

86.“谜一样的香港飞行”

87.“如今我却只感到寂寞”

88.《旷野的呼喊》:抗战的声音

89.东拼西凑的《萧红散文》

90.《回忆鲁迅先生》,最生动的晚年鲁迅画像

91.胡风的构陷

92.《马伯乐》:“他妈的中国人”

93.“她站不起来了”

94.端木的第三宗“罪”

95.“我所需要的就是友情的慷慨”

96.致命的一刀

97.“身先死,不甘,不甘”

98.“岂应无隙住萧红”

99.《呼兰河传》:重构童年,重构故乡

100.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2。身世猜想

1978年,萧军在为萧红写给他的书信做注释时,爆出了一个关于萧红身世的惊人秘密,引发了学界关于萧红身世问题的长期争论和考证。

据萧军回忆,四十年代未他在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的楼上,与萧红胞弟、当时因病在家休养并准备退伍的人民解放军军人张秀珂有过一次谈话。张秀珂告诉萧军,自己心中一直有个猜想一一张廷举(字选三)并非他和萧红的亲生父亲,他们真正的父亲可能是贫雇农成分,他们的母亲因为与张廷举有了奸情而将他谋害,然后带着年幼的他们嫁进了张家。”萧军听后想了又想,认为这是“可能的”,并且声称自己“有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为根据”。萧军所说的根据,指的是1933年他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上连载的中篇小说《涓涓》,内容全部来自萧红的亲口讲述,而其中一部分正是“(萧红的)父亲张选三对于她曾经表现出过企图乱伦的丑恶行径”,萧红告诉他,就是希望他给予揭露和打击。因此,萧军断定“张秀珂疑心张选三不是他们的生父一一也可能就是谋害他们亲父的仇人!一一是有根据的”。这番言论一经发表,就如一枚巨石投向了湖面,围绕着它,有关萧红身世的说法如涟漪扩散,持不同观点的人分化成了“养女说”和“亲女说”两派。

由于萧军的信息来源是张秀珂,加上他与萧红的关系又非同一般,他的观点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如1979年,萧红生前的友人蒋锡金发表《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一文,就这样介绍萧红:

“虽然大家都知道她原名‘张乃莹’,这只是她随她母亲到了老张家之后随了张家的姓和取了的名字。她原有自己的父亲,他姓什么,也许姓张,也许不姓张,我不知道;萧红本人生前大约也不知道,能够知道的人很少,能知道而现在还在世者恐怕也不多了……”

蒋锡金,以及持“养女说”观点的人,没能得到更多更切实关于萧红生父的资料,支撑他们的观点的,一是萧军,二是这样的两个疑点:首先,呼兰距离哈尔滨不过二十余公里,萧红被困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走投无路时,张廷举不可能对她的境况毫不知情,而他竟然见死不救,任由萧红自生自灭;其次,萧红在香港去世,张廷举得知消息毫无反应”。可想而知,仅凭这两个疑点,远不能得出萧红非张廷举亲生的结论。

持“亲女说”的一派,则找到了相对有力的物证和人证。早在1979年,萧红同父异母的弟弟张秀琢就批驳过“养女说”荒谬可笑‘,张秀珂的儿子、萧红的侄子张抗也写过《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引用张家宗谱中有关萧红生母姜玉兰的记载,证明她是张廷举明媒正娶的原配妻子。其实,用常理来推论,张家在呼兰算殷实之家,张廷举是地主家的独子,又上过学堂,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他也不可能娶一个谋杀过丈夫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

如果说族谱有为张廷举和姜玉兰粉饰遮掩的嫌疑,那么,姜玉兰的妹妹姜玉凤对当年张廷举与姜玉兰相亲、结婚过程的回忆,则因为细节的丰富而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据姜玉凤说,姜玉兰是张廷举的母亲范氏到亲戚家喝喜酒时相中的,之后姜玉兰的父亲和叔父也到卜奎“去相看过在那里念书的张廷举,只是没见着人,就看了照片,两家把婚事订下来了,第二年八月姜玉兰嫁到张家那天,姜玉凤还记得“下大雨,送亲去了二十多人,我也去了,坐了满满两大车,车上用席子搭的篷””。而张家族人也记得张廷举结婚时排场很大,张家在院子里搭了席棚,还打发了人赶车去哈尔滨买了结婚礼品,呼兰北烧锅(酒厂)那天淌的二锅头酒也都让张家拉过来了,阿城张家也有几个兄弟赶来贺喜,看热闹的小孩都有糖块吃。但是,老人的回忆仍没能平息“亲女”还是“养女”的争议。

l984年成立的“呼兰河萧红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开始对萧红的身世进行调查考证,工作人员走访了在世的相关知情人,得到了更多解开这个谜题的线索:萧红家的老邻居梁洪玉和阿忠恩记得1908年萧红的祖父为儿子结婚,从4月开始盖房,先盖了五间正房,媳妇娶进门后,这五间新房的东间外屋就是洞房。三年后萧红出生在东间外屋的南炕上;姜玉兰的堂妹姜玉昆对“抢妻”之说非常愤慨,她说如果张廷举真的杀过长工抢过人家妻儿,土改时就不会被轻易放过了;而同乡李德祥则证实屯子里确实发生过一起害夫夺妻案,受害人李德珍是他的哥哥,但与李德珍的妻子郭氏勾搭成奸并谋害人命的人叫冯振国,事发后,郭氏嫁到了江北一个崔姓人家,这是举村皆知的事,与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毫无关系。

那么,张秀珂为什么要怀疑张廷举不是他和萧红的亲生父亲呢?据张抗说,他母亲也就是张秀珂的妻子曾听丈夫提及此事,他自幼得不到父母关爱,母亲过世继母进门后,还被打发到下屋去和老厨子一起睡,盖的是冰凉滑腻黑得发亮的被子,老厨子对他感叹说你命苦啊,没有亲妈,爹也不是亲爹。这话的原意可能是说张廷举待儿子不像亲生子,落到张秀珂的耳朵里却是怀疑的开始。后来萧红离家出走,张廷举严禁家人与她往来,还警告张秀珂说如果发现他私自同她联系,也将要逐他出家门。父亲对姐弟俩如此绝情,张秀珂的怀疑又加深了一层。到了四十年代,已是解放军一员的张秀珂回呼兰家中养病,偶见到父亲与继母窃窃私语,看到他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笑脸,张秀珂心里疑窦再生。后来土改,张秀珂决定返回部队,整理行装时发现父亲和继母私藏财产,就把他们塞在马褡子里的金银绸缎都上交给了土改工作队,父亲和继母极为不满,又说了一些很不中听的话,张秀珂听了更加坚定自己的猜想,在和萧军会面时就说了出来。他后来才知道,张廷举与梁氏背着他窃窃私语,一是得知要土改,商量着多藏一些浮财,二是想设法把他留在家中,保住这个地主家庭。他们没想到张秀珂会产生那样的误会,当然更想不到会引发多年后学术界关于萧红身世的长久争论和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张秀珂怀疑张廷举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进而将可能是从流言蜚语中得知的害夫夺妻案移植到自己父母身上,固然是各种误会所致,特殊时代背景下阶级血统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因素,地主家庭的出身在当时就如古代被实施黥刑的犯人脸上留下的刺青,象征着有罪和耻辱,难以洗脱,何况张廷举还曾出任过伪满协和会会长,这更是“罪加一等”,张秀珂厌恶这样的出身,产生“真正的父亲可能是个贫雇农的成分”的幻觉,就不足为奇了。

P5-7

后记

这本书写了三年半,动笔时我还在奔三,写这篇“后记”的我已经活得比萧红长了。当然会焦虑,想想萧红写《生死场》时多大,写《回忆鲁迅先生》时多大,我就比她更希望有人在我写不动时拿鞭子抽我了。但总的来说这三年半是充(苦)实(闷)的,收集整理资料时的昏天暗地,写稿时的绞尽脑汁都不必说,就是漫长的删改过程也是辛酸而隆重的,因为每一稿,都是人生观、文学观震荡的结果。三年半里,我震了不下十次。所以,如果书中有任何错误、不当之处,不是因为仓促、匆忙,完全是因为作者学识和才力的限制。

感谢萧红。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凝视一个人,看着她命运的肌理、文字的脉络以及两者的交错牵连逐渐清晰,我对她的感情,也经历了从敬慕到同情到讶异到理解(或者说竭力去理解)的变化,时至今日我仍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她,或读懂了她的每一行文字,我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文学和人性的理解变得宽阔了一点,也具体了一点。如果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相似的感受,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感谢编辑方聂为书稿出版付出的努力和耐心。

谢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我的邱彦林先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