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和谷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高原行旅

旅途生活,在我的印记中是寂寞的。可这回行脚于陕北高原,使我感到特别有意思。时而盘旋于馒头似的山岭,时而跌落于深幽的沟堑,时而长驱于狭窄的川道,其变幻无穷,景致异迥,令人目眩。

在陕北高原上,除了偶尔从头顶掠过的客机,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恐怕就数汽车了。三边的盐,延长的石油,瓦窑堡的炭,还有塞上的毛皮,已从一部分脚夫赶的毛驴、骡子、骆驼的背上,转移到了各类牌号的汽车上。而打远赶集、串亲、逛县城的庄稼人和远途的旅人,就指望往返还算频繁的公共汽车了。

远路来的旅人,随便问起要去的路,就会有人热心地详细指点。偏僻山沟里的人,头一回搭上车,不免感到新奇,眼里闪着惊喜的光。有时显得冒失,甚至不知道怎样打开车门,同车人的取笑也总是善意的。一位披老羊皮袄的老人,买票的动作很缓慢,一双青筋暴鼓的茧手,从内衣里掏出布包包,仔细地打开,笨拙地数着钱,颤巍巍地递过去,然后坐在行李上默默地抽旱烟袋。

陕北高原有些地方人口较稀少,长途汽车站与站之间的距离较长,为了便民,操着陕北口音的司机,喜欢常停下车来“捎脚”。有的是相识的,有的则是陌生人。只要车子没有超载,凡人扬手招呼,司机都乐意停车。似乎,沿途处处是站,处处有相识的亲人。

这天,我坐的汽车沿途停了三次。

山岭上,一个拦车的老人挡住了车,向背洼洼里直吆喝,—个年轻婆姨许是老人的儿媳,抱着娃娃跑来上了车。老人的老伴儿也跟着跑过来,手里扬着红头布。车开动了,不料老人的老伴儿又从小路上跑来,手里扬着一个小包裹,于是车又停下。等老大娘把包裹递给车上的儿媳。当拦车老人同老伴儿招着手,为走娘家的儿媳送别时,感激司机的神情在脸上闪着。

车子刚趟过一道滚水桥,抱着两条洇润的辙印又停下了。司机下了车,帮一个提着手扶拖拉机轮胎的后生上了车。是拉化肥的手扶拖拉机半路抛锚了,这后生是急着去镇上修理的。

后来,又有一个衣着整洁的年轻女人挡车。上车后,兼管售票的司机问她去哪儿,看去挺文雅大方的她,却“呀呀”地说不清话。噢,是个哑巴。她把手伸到靠门口的后生面前,在掌心比画了两个字,原来是去佳县的。司机笑着,一手操着方向盘,一手接过转递来的车票钱,答应到站给她补票。哑女似乎听懂了,嬉笑着,揩着鬓角的细汗,掏出苹果让车上的人们尝鲜。

沿途车子停得多了,有的旅客会发出埋怨的叹息,可司机总解释着,尽可能给大多数乘客以方便,准时到达各站。大多数旅客不仅能体谅这种情况,而且对司机同志从内心深深地赞许着。谁能没有过候车的急切感受呢?

车子又飞上高高山岭,贴着山脊在疾驰。脚下,是质朴、敦厚的黄土,是贫瘠而宝贵的土地。远处,黛色的、褐色的、晶白的公路时隐时现,细练般萦绕在波谷浪山之间。汽车变得小了,轻舟似的浮荡着,浮荡着。

钻工们的家

旅行于陕北高原的吴旗一带,走不到三里五里地,总可以看见一座与当地住舍的情调迥异的院落。它是油田钻井队的列车式帐篷,钻工们的家,或泊在沟壑深处,或栖于山峁之巅,总围拢成一个船的模样,紧紧贴住有着雄沉气度的高原大地。

顺着发白的小路朝山峁走去,路的尽头便是个悠然的庭院。狗儿汪汪地咬了,钻工们的小儿女们用惊喜又陌生的眼睛迎迓远方来的客人。

庭院静悄悄的,有晾晒的工作衫和花衬衣在风里抖动。最惹眼的,算是满院鲜丽的花草了。来自远方的客人,认不出它,只是赞叹不已。钻工的小儿女们凑了上来,告诉客人这些他们最熟悉的花草的名字——“蒿草梅”。

静谧的芬芳中,有一种隐隐的雷声传来。抬眼望去,蓝天白云依旧疏朗朗的。那是高高的钻塔,在另一座山峁上轰响着。这里的主人,正在那儿的钻台上汗涔涔地劳作,探寻大地的血脉。只要开了钻,井打不到油层上,是昼夜不歇气的。往往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的。到了紧火处,还得连轴儿转,几天几夜睡不了觉。雪天雨天,热天冷天,钻声始终是那样高亢深沉的一支歌。

三班倒的钻工们,呼吸着蒿草梅的馨香,浸入这帐篷里的梦乡。不用相约,几乎在同一分钟,几扇帐篷的门开了,戴着铝盔的钻工们走出来,乘卡车到钻塔去上班。一阵工夫,卡车声又愈来愈近,下班的钻工们归来了。

庭院里,一时有拍打泥尘的响声、洗刷声,小伙子们敲碗筷的响声,以及叫唤孩儿吃饭的喊声。当客人在茶饭间打问这里的伙食,钻工们会告诉说:“平时挺好,遇上夏雨冬雪,车子上不来,就没准儿!得下山去背粮食,用碗盆接雨水,或者化雪吃。要么就断顿儿。”

饭后黄昏,是一天中顶热闹的时分。在紧张而强度很大的劳动之后,帐篷与庭院,是体力与精神得以调节和缓冲的处所。有石油姑娘的歌,有小伙子的琴声,或是围着下棋的喧吵和快乐的酒令。有放鸽子的,看闪亮的翅膀溶融入远天。有浇花的,是用旧铝盔栽种的蒿子梅,置于帐篷内,同庭院里的一样呈现其红的、黄的、白的色彩。

这儿的双职工不多。有的女人是来探亲或干服务队的家属,各自的老家也天南海北。住处紧了,一张帆布隔为两个甜蜜的家。帐篷里偶尔传出婴儿的啼哭,是诞生在这里的新的生命,是石油工人的未来。  这开满蒿草梅的庭院,是临时的,打成一口井就搬一回家,这庭院又是永久的,总是列车式帐篷围拢而成,可以泊在高原的任何一块土地上。也总是帐篷扎在哪儿,嵩草梅花儿便开在哪儿。它们像石油工人一样,到处可以开花,到处给生活增添美意。(P1-6)

后记

从事文学写作四十余载,从1982年始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作品计四十三篇,收束为一集,算作冬藏。也就是说,从三十岁起,文字见诸《人民日报》,眼下已是花甲之人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西安去了海南岛近十年,也在写客岛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名曰《远行人独语》,但与《人民日报》少了音信。新世纪伊始又接旧缘,陆续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三十多篇作品,基本可以窥测到作者的人生与写作轨迹。

曾经支持我写稿的老编辑们,有的已是鲐背之年的老寿星了,虽音信稀少,却也没齿不忘。

袁鹰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辈作家,他的名篇《井冈翠竹》选入课本,给予我辈思想艺术最初的滋养。他做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我与他有过几次面晤,印象很深。他是江苏淮安人,1924年出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进入上海《世界晨报》,后做《联合晚报》副刊编辑、《新民报》特约记者,1949年初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后调《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出版专著多种,散文、儿童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

石英先生,1921年出生,四川人,1937年在延安学习,后赴东北等地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有传记文学《吉鸿昌》等。

袁茂余先生曾到过西安,与我和贾平凹、商子雍在南院门照相馆留过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他的《孟达山之恋》。

郑荣来先生,广东大埔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日报》编辑、文艺部评论组组长,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常务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结集出版有《无序脚印》等。

王必胜先生,湖北荆门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算是同庚。历任《人民日报》编辑、文艺部副主任。曾在中国作协代表大会期间谋过面,交谈甚欢。他是我撰写的《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之一)的文学审稿专家,认为此作“论述清晰,语言简明,在对传主书法艺术的阐述和描绘中,作者下了功力,是一部有特色的传记作品。”我感谢他的鼓励。

常莉女士,曾到过西安,在渭河边的一次笔会上匆匆会面。之后约请我北上黄河大拐弯处,赶写了《库布其,绿色琴弦》,即整版刊发于《人民日报》。

与虞金星先生仅通过邮箱联系,他很热情客气。他编辑的《心香一瓣》一书为副刊精粹,巴金、冰心、老舍、沈从文、萧乾等百余篇名家悼亡怀人之作,观时代流变,感人间真情。

散文集出过多部,唯独这一部集中收入了多年在《人民日报》刊登的作品,不失为它的特质所在。这个点子,是陕西师大出版社资深编辑张建明先生出的,他曾策划编辑出版过我写的传记《音乐家赵季平》、散文集《丝绸之路档案:西出长安望葱岭》、长篇小说《谷雨》,交往甚笃,特表谢意。

和谷 

2017年10月30日西安三爻

目录

高原行旅

钻工们的家

延河的声音

流云

音石

美人蕉

阳台

温泉

皂角树

煤黑子舞步

流凌

秦二世之墓

去延安

清水关

哈密——丝路笔记

花土沟

今日南泥湾

赵望云三徒弟

淳化风

我写“铁市长”

寻谒柳青墓

过日喀则

西藏散记

秦岭论语

锄头与鼠标

归园札记

“磨刀石”精神

故土人脉

西安道北

白喜事

铜官窑题诗

仕与文学

卧龙与青龙:吴道子与李商隐

最后的驴

库布其,绿色琴弦

傍晚村景

关山行

故园石羊

乡野秋声

耕读传家

渭河流淌

田间话絮

将军山遐想

后记

内容推荐

和谷著的《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收录了著名作家和谷先生1982年至2017年间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四十余篇优秀散文。文字优美,才思隽永,用白描的手法,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令人振奋的发展历程。不仅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难得的文学经典,也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呈送上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礼物!

编辑推荐

和谷著的《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带你感受散文里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本书收录了《钻工们的家》《煤黑子舞步》《去延安》《今日南泥湾》等文章,这些作品紧扣着时代的脉搏。其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多写西安的城市生活,写打工者,也写华清池等历史古迹,题材广泛;而2000年后的作品,多写乡土,写农村,也写乡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