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著的《猎人笔记》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猎人笔记》就是屠格涅夫以反农奴制为中心思想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里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提供了自己的新题材,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所以本书一出版,便引起举世瞩目,其影响所至远远超过了文艺界而扩及于整个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它的思想内容立刻激起沙皇政府及统治阶级的惊恐和愤怒。揭示农民的悲惨命运,也是本书的基本主题之一。
书中引人注目的则是作家从前人所没有接触过的角度去展现农民生活的新的方面,那就是去表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屠格涅夫著的《猎人笔记》是一部记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在俄国文学史上首次描写农民的作品,是屠格涅夫首部现实主义力作,并使其身受牢狱及流放之灾。
全书以一个猎人的游猎为线索,通过二十五个故事刻画了地主、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等众多人物形象,揭露了农奴主的残酷与虚伪、农奴生活的悲惨和无奈,对农奴制度进行了无言的讽刺与批判,并对美好生活寄托了渴望与追求。
《猎人笔记》中的风景描写尤为人所称道。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湖光山色,或者标示氛围,或者烘托人物,或者反衬情节,在其笔下都颇具意趣,韵味无穷,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而且,其语言简练优美,生动凝练,富有乐感,对俄国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霍里和卡利内奇
奥廖尔省人跟卡卢加省人有着气质上的明显差异,这也许会让那些从波尔霍夫县前来日兹德拉县的人大为吃惊。奥廖尔省的庄稼人个头不大,略显驼背,郁郁寡欢,老是愁眉不展。他们住的是窄小的白杨木屋,身服劳役,不事经商,饮食粗劣,穿的是树皮鞋;而卡卢加省的交田租的庄稼人可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住的是宽绰的松木房子,个子高高的,神情快活而胆大,脸孔白白净净,做奶油和柏油买卖,逢年过节便穿起长筒靴。奥廖尔省的村庄(我们说的是奥廖尔省的东部)一般都坐落在耕地中间,在那种稀里糊涂变成了污水塘的溪谷边上。除了寥寥几棵随时供人派用场的爆竹柳以及三两棵瘦巴巴的白桦,方圆一俄里内不见树木。房子鳞次栉比,房顶铺的是烂麦秸……卡卢加省的村庄恰好相反,大部分都是林木四绕;房子的间距显得较为宽松,排列得也较为齐整,房顶是用木板盖的,大门锁得严严实实,后院的篱笆也不见东歪西倒,不往外倾斜,不会招那些过往的猪来登门做客……对于猎人来说,卡卢加省也比较称心。过上五年六载,奥廖尔省最后一批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将会荡然无存,沼泽地亦将无处可寻;相反,在卡卢加省,几百俄里内林木连绵不绝,沼泽地也占几十俄里,依然有高雅的松鸡在此栖息,和善的大鹬也常常光临,忙忙碌碌的山鹑猛地腾空而起,令射手和猎犬又惊又喜。
我曾以猎人身份去过日兹德拉县,在那边野外遇到了卡卢加省的一位小地主,并跟他混得挺熟。他姓波卢特金,是个猎迷,而且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说实话,他还是有一些毛病的。比如说吧,凡是省里富裕人家的闺秀,他全求过婚,结果到处遭人拒绝,被逐出门外,因此,他常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向各个朋友和相识苦诉衷肠,可是照旧把自家果园出产的酸桃子和其他不熟的果子当作礼品奉赠给那些被追求的对象的高堂。他对趣闻非常津津乐道,讲来讲去,尽管波卢特金先生认为自己说得多么情趣盎然,可惜从未赢得人家一笑。他叹赏阿基姆·纳希莫夫的文章和小说《平娜》。他说话结巴,将自家的狗美其名曰“天文学家”。他把“可是”念成“可希”,他家里吃的是法式菜肴,据他家的厨子的理解,烹调这类菜肴的奥秘就在于把各种各样食物的原汁原味来个彻里彻外的改造:肉食一经这位巧手料理,其味便变得像鱼,鱼变得像蘑菇,而通心粉则煮出了火药味;可是放进汤里的胡萝卜又全成了菱形或梯形的玩意儿。不过,撇开这些屈指可数的而又无伤大雅的缺点不谈,波卢特金,如同上边所说,算得上是个有头有脸的人。
我跟波卢特金相识的当天,他便邀我前去他家过夜。
“离我家大概有五俄里地,”他说,“步行去很远;我们先去霍里家吧。”(读者谅必会允许我不照他的口吃方式来转述吧。) “霍里是什么人?”
“是我家的佃户……他家离这儿挺近的。”
于是我们便前去霍里家。在林子中间的一块经精心清理和整治过的空地上,耸立着霍里的独家宅院。院里有几间松木建造的房子,用篱笆圈在一起;正房前方有一敞棚,是由几根细柱子支撑起来的。我们步入院内。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年轻小伙,二十来岁,高高的个子,相貌堂堂。
“喂,费佳!霍里在家吗?”波卢特金先生问他。
“不在,他进城去了。”那小伙答道,微笑着,露出一排雪白雪白的牙齿,“吩咐备车吗?”
“对,伙计,备车吧。还要给我们拿些克瓦斯来。”
P1-3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他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杰作,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并撰写了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回忆录、文学书简等,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宝库,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今已成了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其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俄国《现代人》杂志1847年第一期上。后面的绝大部分篇章也都是陆续发表于同一杂志上。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1880年,作者又加进了后来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1872)、《车轱辘响》(1874)、《枯萎了的女人》(1874),共计二十五篇,这便成了作者生前最后的定本。今天我们所据以译出的就是这样的定本。
19世纪30至40年代,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俄国农村中农奴制的存在已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阻碍,因此.农奴制的改革问题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了当时社会最关注的迫切问题。
屠格涅夫出身于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他自幼目睹了地主阶级的凶残专横,早就产生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上大学后,又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定决心要与农奴制度做不懈的斗争。1843年他结识了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别林斯基思想的影响下,他更坚定了与农奴制做斗争的决心。
《猎人笔记》就是他以反农奴制为中心思想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里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提供了自己的新题材,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所以《猎人笔记》一出版,便举世瞩目,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文艺界而扩及整个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它的思想内容立刻激起沙皇政府的惊恐和愤怒。当时沙皇政府中那位颇具政治嗅觉的教育大臣很快便嗅出了书中的反农奴制气息,他向尼古拉一世报告说,此书的大部分篇章都“带有侮辱地主的绝对倾向”,说书中的地主“不是被表现得滑稽可笑,就是常常被弄得极不体面而有损于他们名誉的样子”。随后不久,屠格涅夫便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监管一年。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此书则受到普遍的欢迎。作家有一次在一个小车站遇到两位不相识的青年农民,当他们得知他就是《猎人笔记》的作者时,便脱帽向他致敬。其中一位还以“俄罗斯大众的名义”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进步的文艺界人士更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别林斯基,当此书的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发表时,便立即给了作者以极大的鼓励。别林斯基写信对屠格涅夫说:“你大概还不清楚自己的作品具有何等的价值,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形式,你走上了出色的道路,你的前程远大。”著名作家赫尔岑也称赞此书是一部“反农奴制的控诉书”。
这部作品反农奴制的思想倾向明显表现在对作为农奴制社会基础的地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上,表现在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上,表现在对农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热情赞美上。
在揭露和批判地主阶级方面,俄国“自然派”文学奠基者、杰出作家果戈理已率先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死魂灵》中成功地刻画了从玛尼洛夫到普柳什金等一系列的典型的地主形象。屠格涅夫继承并发展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猎人笔记》中以不同于前者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系列新旧地主的画像。
……
二、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例如在开篇中便以两个聪明可爱的农民霍里和卡利内奇同那个平庸可笑的地主波卢特金前后做了强烈对比,一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两个农民之间也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在地主与地主之间也做了对比(如《两地主》中两个地主的不同表现)。在同一人物身上也进行了表里的对比,如佩诺奇金温文尔雅的风度与他冷酷残暴的内心的对比,等等。
三、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等等。有时干脆把这类比喻直接变成人物的绰号,例如,把那个懦弱渺小的老奴仆库兹马称为“小树枝”(即苏乔克),把那个沉默、孤独而又坚强的护林人福马称为“孤狼”,把那个性好动而不安分的卡西扬称之为“跳蚤”,等等。这些手法使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约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作品中的语言总是显得那么简洁、明快、清新、优美,读起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列宁就非常欣赏这位作家的语言,列宁在提到几位俄罗斯语言大师的名字时,首先便提到了他。
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把“准确而有力地再现真实”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托尔斯泰也称赞屠格涅夫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读了《猎人笔记》,你就能体会到:全书的内容都是俄罗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地道的俄罗斯的东西,每一篇都散发着俄罗斯泥土的芳香。
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把生活提高到理想”才是艺术家的崇高使命。然而所谓提高不是人为随便拔高,不是把现实生活加以任意的美化,而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事物方面去提炼自己的素材。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更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我想,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
张耳
屠格涅夫对我们文学的影响是最好的、最富有成果的。他生活、寻找,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说出他所找到的东西。他不把自己的天才……用来掩盖自己的灵魂,像其他人一向所做的那样,而是用它来暴露自己的灵魂。他无所畏惧。
——列夫·托尔斯泰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用的是人性的观点、人道的立场,至今还有高度的可读性,我很喜欢《猎人笔记》,以后还想再看一遍。
——木心
屠格涅夫的作品富有魅力,悲悯众生,充满人性光辉,绝不会让人感到无聊厌倦。
——毛姆
并不是他(屠格涅夫)的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同样好。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但没有一篇不是饶有趣味、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的。直到目前为止,《霍里和卡利内奇》仍是所有猎人故事中最优秀的一篇,其次是《总管》,再次是《独院地主奥夫夏尼科夫》和《办事处》。
——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