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光宗因为身体不好,又受皇后李氏的挑拨,心生疑忌,长期不去向太上皇问安。哪怕在群臣苦谏下,一时心中动摇,最后也会在皇后的阻止下,拒绝去看望孝宗,从而引发历时数年的过宫风波。孝宗病重直到病逝,光宗都没去看他,这在宋代已是大不孝,现在太上皇去世,光宗托病,居然连葬礼都不出来主持。
为了稳定局势,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让皇子嘉王赵扩做监国,代替生病的光宗主持大局。谁知留正多次请求光宗批准这个建议,光宗都没有答应,反而推托说自己累了,早已不想当皇帝。于是,皇室宗亲赵汝愚建议留正直接向高宗的皇后,即现在的太皇太后吴氏请旨,让光宗禅位给嘉王,由他登基后主持祭礼。
禅位并非没有先例,譬如光宗的父亲孝宗就是接受高宗禅位而登基为帝的,而光宗则是接受了父亲孝宗的禅位登上皇位的。现在,光宗生病了,无法主持朝政和祭礼,那么,为了稳定时局,请光宗禅位给太子是唯一的办法。
然而光宗并没有策立太子,也不是主动要求禅位,因此,赵汝愚等人的建议实为逼宫。留正不想承担这种责任,便假装跌倒,声称自己生病了,连宰相也不当就溜了。
禅位之事唯有请太皇太后吴氏出面方能名正言顺,可是宰相溜了,需要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前去说服太皇太后,请她颁下懿旨。这个合适的人选便是韩侂胄,他是太皇太后的外甥,常在内廷行走,深受太皇太后的信任。可是又由谁去请韩侂胄说服太皇太后呢?
叶适、徐谊和赵汝愚都想到了蔡必胜。蔡必胜性格正直,有担当,是光宗皇帝的侍卫近臣。他与韩侂胄不仅是邻居同事,更是至交好友。于是,叶适对蔡必胜说,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作为皇帝身边的人,怎么可以不管呢!希望蔡必胜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说服韩侂胄。接着,徐谊和赵汝愚也前来找蔡必胜想办法。
蔡必胜犹豫了,如果插手这件事,逼光宗禅位,他个人的结局会如何?史书将会如何评价他?如果不插手,光宗已经不能正常主政,直接威胁到国家稳定,人心安定。是保全个人,还是坚持大义?经过反复考虑,蔡必胜最终选择了大义,按徐谊等人的要求,说动了韩侂胄,促使太皇太后颁下了懿旨,同意由嘉王登基为帝,尊光宗为太上皇。
嘉王赵扩也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犹豫再三,在徐谊与赵汝愚的百般劝说下才勉强同意登基,所有禅位登基的事务均由赵汝愚和叶适负责,所有表章、奏稿及诏书,也都由他们裁定。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嘉王继位。不料,嘉王临阵退缩,连声拒绝说:“不行,不行,这么做会背上不孝骂名的!”无论大臣怎么劝说,他都不肯继位。赵汝愚劝他说:“做皇帝的,要以安定国家为大孝。现在国内不太平,外族又虎视眈眈,如果有什么骚乱,将来皇帝该怎么被历史评论,你这样做又怎么算孝?”
嘉王还是不肯,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无可奈何之下,蔡必胜只好不顾个人安危,与韩侂胄两人挺身而出,强行替嘉王穿上龙袍,连扶带抱坐上龙椅,接受百官跪拜,登基为帝,此即宋宁宗。一场政治危机总算解除。
宁宗登基之后,韩侂胄成了既得利益者。正如蔡必胜所预料到的,不久,韩侂胄恃功自傲,专权跋扈,疏远排挤了蔡必胜,把他外放到池州做太守。
蔡必胜感叹道:“我深受太上皇光宗皇帝的知遇之恩,不幸的是,他身患重病,活不久了,我之所以不顾个人安危,是为了报答太上皇的大恩。禅位的事,关系到国家安定,为什么要搞党派分彼此呢?”他意识到如果不离开权力中央,将会大难临头,于是立即动身赴任。完全不提前事。
不久,蔡必胜又调到庐州。当时庐州是宋金对峙的前线,蔡必胜上任后积极备战,招募新兵,编练水军,修复城池和粮仓,囤积粮食。为了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主持修缮了马亮和包拯的坟墓,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功臣建造庙宇,让人们四时祭祀。他在庐州任上,厉行节约,节省下来的费用,远超历任积累下来的总数。他先后在池州、楚州、吉州等地为官,每到一地,兴利除弊,善政多多,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蔡必胜对朋友非常真诚,宾客到家,不论关系如何,都待为上宾。他在池州任上的时候,徐谊也被排挤出朝,外放南安,生活非常困窘,就连家中的老母亲都无法照顾,蔡必胜就用自己的俸禄奉养徐谊的母亲。
蔡必胜对家乡也很关心,从平阳昆阳到瑞安飞云,沿塘河的道路共有35里,皆为土塘路,年久失修。他建议用石头改造土塘路,并在鸣山保安院设修塘司,开支账目明明白白。这条修成的路一直保留到现在。
P109-110
《千村故事·清廉大义卷》经我手“千锤百炼”就要问世了。说实话,尽管个人颇为费时费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但还是忐忑不安,没有丝毫轻松感。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在故事的取舍中有没有遗漏重要的历史人物?我选择的故事所承载的历史与回忆有代表性吗?这些故事能继续流传下去吗?它们能让那些古村落活起来吗?问题多多,好在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肯定,这才使我鼓起勇气提交出版社,付梓印行。
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王长金院长的推荐和帮助是分不开的。2015年开学之初,王院长找到我,问我可否愿意参加《千村故事》丛书的撰写。他觉得我的历史专业背景会在这个工作中很有用处。我在他的嘱咐和期待中加入了这项工作,承担了《清廉大义卷》的编撰。后来王院长多次与我、高君老师、洪千里老师、荆晶老师坦率地交换意见,让我能愉快地进行工作。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
如果没有《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工作室的大力支援,承担了开展组织联络、督促各地报送基础素材、分类筛选资料等一系列烦琐工作,也许本书难以问世。如果没有《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总负责人金佩华校长的鼓励和王景新老师的督促,我是不能如此有效地完成写作的。还有丛书的其他负责人,他们通读了我的原稿,提出了各种意见。在此我要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温州市农办林志保主任及钱仓村主任周仁多,他们不仅和其他县市农办和村委一样为我提供了基本素材,还为我在温州地区的调研提供了诸多便利,使我的调查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正是由于他们的鼓励和照顾,才使我集中力量致力于这项工作。如果本书能起到一点点作用的话,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颜晓红
2016年11月15日
“千村故事”书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新篇章
一缘起
寻乡愁,
祖宗兴村族规修。
劝农劝学基业定,
礼仪道德孝中求。
生态人居子孙旺,
民风民俗村史留。
寻乡愁,
千村故事话风流。
清廉大义万古传,
名人名流胜封侯。
手技手艺代际承,
特产特品我村优。
寻乡愁,
美丽乡村历史悠。
民族振兴中国梦,
村域发展是重头。
自在安然农民心,
共同富裕写春秋。
一首婉转悠扬的“千村故事”之“一碟影像”主题歌,唱出了浙江人民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寻访传统故事、定格乡土印象、回味乡愁记忆的诗意情怀,抒发了浙江人民践行自由平等、建设美丽乡村、奔向共同富裕的壮志豪情。
“《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千村故事”)缘起于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需要。”(李强,2012)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浙江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跃升到新阶段。这一阶段,是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势”的重要阶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阶段,也是浙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融合阶段。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03年。是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启动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揭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篇章。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融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至2007年,浙江省完成了10303个建制村的初步整治,其中1181个建制村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2009年9月,一批国内古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聚集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发表了《新叶共识》,希望政府“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全社会关注抢救正在日渐消失的中国乡土建筑”。2010年,浙江省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同时,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浙江省农办”)、财政厅、住建厅、文化厅、林业厅、省文物局六部门联合开展历史文化村落普查。2012年4月,浙江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历史命脉”的讲话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把修复、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
“千村故事”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跃升阶段应运而生。2014年5月20日,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副秘书长张才方等一行到浙江农林大学调研,在听取了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中国名村变迁与农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汇报后,表示要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向省委办公厅呈送了书面报告,王辉忠副书记做了批示。2014年11月,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和2015年1月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先后做出了“挖掘和传承好古村落古民居背后的故事”的部署。2015年3月2日,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根据上述两次会议部署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委派相关负责人到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商讨、制定了“千村故事”行动计划,并于3月24日呈送浙江省委、省政府。夏宝龙书记、李强省长、王辉忠副书记、黄旭明副省长分别对此做了重要指示: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全力创作“精品”。
浙江省委、省政府四位领导批示后,省农办相关负责人多次到浙江农林大学指导、对接和协调,讨论“千村故事”实施方案。部署和推进这项工作。浙江农林大学主要领导要求举全校之力抓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金佩华和王景新作为总负责和总主编。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按照上述要求,联络“中国名村变迁与农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及省内外专家,成立了“千村故事”专家委员会,组建了“千村故事”研究团队和工作室,启动了“五个一”行动计划。
……
《手技手艺卷》展示浙江历史文化村落里百姓与“这方水土”相互厮守的故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手技手艺体现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潢,竹编或草编则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品牌;剪纸、陶艺依然维系着一方水土的温馨记忆。浙江省的手技手艺是“一方水土”的百姓与这片山、这片水相互厮守的故事。从远古走来的浙江人民世世代代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并由此衍生了具有浓厚区域色彩的手技、手艺,这些手技、手艺曾经是普通百姓的重要经济手段,尤其是在农耕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交通闭塞,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而言,一门手艺的掌握将给他们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由此贴补家用,贴补再生产,当然也贴补愿望。由于区域的相通性,即使有多达上千的历史文化村落,手技、手艺在许多村落间都是共通的,同时也展现出地域乡土性。传统技艺存在于生活之中,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手工艺就会得到传承。比如,木作、雕琢、烧造、冶炼、纺织、印染、编织、彩扎、装潢、造纸、制笔、烹饪、酿造、印刷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费孝通先生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传下来就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需要,它们也就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还是活着。这也等于说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在它还发生‘功能’,能满足当前的人们的需要”。
《特产特品卷》印制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亮丽的名片。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特产特品文化深厚,各地的每一种特产,都不是简单的自然馈赠品,而是各地居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独特的种养、加工技巧和工艺流程,许多产品还有一套与其生产过程相配套的地方习俗和文化故事。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农特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比如,浙北杭嘉湖平原地区是种、养、加特产集中区,农特产品主要以种植产品、淡水养殖品及加工制品为主,传统种植产品以蚕桑种植最具特色。现代种植产品则主要以瓜果蔬菜为特色,如榜李、湖菱、大头菜、莼菜、雪藕等特色果蔬在区域内均有一定的分布;浙中金衢盆地地区是瓜果、药材、粮油肉加工产品集中区,如兰溪杨梅和枇杷、常山胡柚,磐安元胡、玄参和白芍等,金华火腿、金华两头乌猪、龙游乌猪、衢江三元猪,金华酥饼、龙游发糕、江山铜锣糕、常山山茶油等;浙西丘陵山地地区则是茶叶、竹木产品集中区:浙南山地地区是林木、山石产品集中区:浙东丘陵地区是特产多样性地区;浙东沿海平原地区则是蔬果、海产集中区:东南滨海岛屿地区则是海洋捕捞产品集中区,陆地特产相对较为贫乏。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特产特品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其中许多农特产品从一个村落发源,经过历代村民精心呵护与反复打磨,已经走出村落、走向世界,成为历史文化村落的名片。
颜晓红主编的这本《千村故事(清廉大义卷)》从上千座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中寻访、搜集世代流传的清廉大义故事,按故事人物操守及事迹进行编辑整理,以保存往昔、留住历史记忆,传颂浙江历史上“忠义廉正,光昭史策”的如林贤哲,弘扬浙江的廉义文化。
颜晓红主编的这本《千村故事(清廉大义卷)》收集和编撰历史文化村落血缘家族督导其入仕子孙为官清正廉洁、热爱国家、坚守民族大义的典故,以及忧天下、担道义的动人故事。弘扬“尽忠报国”、“修身齐家济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