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冼夫人(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崔伟栋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崔伟栋著的《冼夫人(上)》是一部讲述冼夫人的长篇传记插图小说,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领袖,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

冼夫人,生于梁,死于隋,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内容推荐

崔伟栋著的《冼夫人(上)》以小说形式弘扬冼夫人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小说以章回形式结构布局,文词典雅,情节曲折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本小说风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冼夫人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长关暮色将军影 古岭残阳药圣魂

第二章 隔岸生风催战火 濒危惜玉露痴情

第三章 虎帐谈兵惊绝代 龙潭脱险跃神驹

第四章 如敌如朋施妙语 似真似幻布奇兵

第五章 惨雾愁云笼大堡 腥风血雨起交州

第六章 渡水穿山飞将出 惊天动地睡花苏

第七章 搜神公子遭厄难 赴会女儿得奇珍

第八章 丽日高翔比翼鸟 恶风险折连理枝

第九章 满腔赤诚兴教学 一夜白发谱华章

第十章 好大喜功亡国柄 同床异梦纵凶顽

第十一章 拔刺凤鸣高凉郡 腾骧龙举大庾山

第十二章 观草园勋臣骂座 落金岛海盗兴兵

《冼夫人》上册后记

试读章节

长关营色将军影 古岭残阳药圣魂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恭帝元熙二年)至589年隋统一(隋文帝开皇九年),计一百七十年,在我国历史上呈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的宋代起至589年陈亡,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则自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始,至534年分为东魏、西魏。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而北周又灭北齐。至581年,北周又为隋所代。及至隋灭陈,灭后梁,才最终结束了南北对峙之局面。

梁开国皇帝,即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萧衍是汉相国萧何的后人,史称他生来便很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且右手掌纹形同一个“武”字。至成年时,已是遐迩闻名的博学多通、有筹略、有文武才干的俊彦之士。当时,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等名士文杰交游,时人号为八友。王融学识渊博,尤善相术,他十分敬重萧衍,多次对亲朋戚友道:“将来能宰制天下者,必是萧衍。”齐建武四年,萧衍官至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是年七月,明帝崩驾,东昏即位。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尚书右仆射江柘、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等六人摄政专权,更直内省,分日帖敕,弄得朝野上下,不知所从。萧衍对从舅张弘策道:“政出多门,必定出乱子。《诗》云:‘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何况今日有六个之多,不大乱才怪呢。”于是萧衍暗地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待机而动。未几果然天下大乱,诸侯纷纷拥兵自立,攻战割据。永元三年二月,萧衍在襄阳起兵,发檄全国,竟陵内史曹景宗、襄阳太守王茂、南中郎谘议参军萧伟、南中郎谘议参军萧儋、益州刺史刘季连、梁州刺史柳惔、司州刺史王僧景、魏兴太守裴师仁、上庸太守韦叡、新城太守崔僧季等举兵响应。萧衍等拥立南康王为帝,与废帝东昏交兵。萧衍战功显赫,势力敌国,先后官至中书监、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建安郡公、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考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萧衍位极人臣,暗有受禅之志。沈约、范云力主萧衍篡位,萧衍终于在天监元年行受禅之礼,废齐和帝,建立梁朝。

萧衍自命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应天顺人的贤明皇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自登基后,意欲一统天下,频频向北朝用兵。北魏以南梁新朝甫立,根基未稳,也累累调兵南犯,故南北边境战火不断,狼烟常起。老百姓不能休养生息,朝廷还加重各种赋税徭役,致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这期间,各州郡反映民间不堪重负,抵制苛捐杂税的奏折多到可以堆成一座小山。尤其是来自广州、交州的报告更是惊人,广、交两州百姓不满新朝官员盘剥豪夺,起先是抗租抗税,后来发展到聚众围攻官衙府办,甚至好些郡州的俚人、僚人造反起来,赶官杀吏,势态严峻,几乎失控。当时,梁武帝正准备讨魏,哪有闲暇顾及这些“疥癣小患”,漫不经心地说道:“岭南乃不毛之地,蛮夷不服教化,自古有之。俚僚逆反作乱,非止一端,惟加以镇压殄灭,以儆效尤。”

天监五年,梁武帝大举起兵北伐,大将军韦叡率军破北魏军,取合肥。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本是齐上庸太守,随萧衍起兵,梁朝初,任豫州刺史。韦叡精通兵法,巧于应变,又善抚士卒,因而所部兵旅军法严整,所向无敌。他体弱不能骑马,常乘木舆督战,魏人闻风丧胆,称其为“韦虎”。

次年,韦叡与曹景宗率兵救钟离,又大败魏军。当时,魏中山王拓跋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率兵十万攻钟离。钟离城北面临着淮水,魏兵即在邵阳洲修桥而渡。拓跋英在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寨,以通粮道。钟离城中只有三千军马,梁将昌义之苦苦支撑,和将士们顽强抵抗。韦叡与曹景宗率部屯兵邵阳洲。当晚,韦叡令军士乘夜挖掘壕沟,立栏栅,树鹿角,截洲为城,一夜之间,营城已建立起来,相距魏营仅有百余步远近。(P3-4)

序言

新年伊始,接到当年粤桂边纵战友、原电白县县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蔡智文同志电话,说电白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新人崔伟栋,用三年时间,夙兴夜寐,写出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的第一部。我听了这个消息,甚为高兴。及至看了小说打印稿及作者绘制的插图,果然很有特色。

冼夫人,是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女中豪杰。电白是她的出生地和归葬地,我曾经在电白战斗过、工作过,对这块土地特别有感情。我知道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冼府、冼墓、冼庙“三冼”并存的历史遗址,有当年抗击孙卢联军围剿俚人的古战场,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冼夫人当年平叛锄奸、爱国爱民的故事传说。在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和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哺育下,电白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是全国“五好县”和“百强县”。

几年前,电白出版了一部为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的《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我曾为该书写了序。如今电白崔伟栋又写了一部很有深度的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这是冼夫人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化,也是同类题材小说的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

冼夫人,生于梁,死于隋,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精神”的精髓是“爱国爱民”,我们要永远学习、弘扬这种精神。在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葸义和现实意义。

小说,是一种形象化的精神产品。通过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典型人物,塑造冼夫人的英雄形象,弘扬“冼夫人文化”,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冼夫人》作者崔伟栋,是电白一位基层干部,年当不惑,从小耳濡目染故里乡亲对冼夫人的崇敬。几年前,他以冼夫人精神为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了一部颇有分量的图文并茂的十六万字文学评论集《水浒人物札记》。这是崔伟栋文学作品的处女作。接着,他又克服了许多困难,撰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听说,为了写好这部三卷本长篇,他搜读了一百多部南北朝时期及前前后后的各种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跑遍了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许多地方,遍访当年冼夫人征战沙场的故地,体验融合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塑造了小说中的冼夫人形象和数百个小说人物,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原型和虚构、古代和现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作了可贵的、有益的、很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崔伟栋同志这种执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写作作风,非常可贵。希望崔伟栋同志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早日写好长篇小说《冼夫人》第二部、第三部,为弘扬冼夫人文化,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7年4月9日于广州

(本文作者系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

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后记

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是一边写一边连载的,所以写得很辛苦,肯定也很粗糙。《冼夫人》在《电白新闻》及网上发表后,反响较为热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些读者还向我提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让我回答。当时我只能这样解释:“能有那么多读者看我的作品,我很高兴!不管对我的作品赞赏或者批评,甚至是指责,我都高兴。因为读者已经读了我的作品,付出了劳动,就这一点来说,就足令我感动了。但是,目前一些读者向我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暂时未能一一作答,就请大家谅解吧。到什么时候,时间允许了,我一定逐一向热心的读者答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冼夫人》上册已经脱稿付印,趁这机会,我就向敬爱的读者谈谈我写作《冼夫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权当作我的写作汇报吧。

二〇〇五年三月,我已写出三章《冼夫人》文稿。当时,《茂名晚报》因《水浒人物札记》一书采访我时,记者发现了我写的部分《冼夫人》书稿。说老实话,我自己当时对能否写好《冼夫人》心里都没底,只想偷偷写完了再作打算,竟是“暗箱操作”呐。我便郑重其事地请记者千万别将这事捅出去。后来到底让县有关领导知道了我写《冼夫人》一事,市文联张慧谋同志还让我把《冼夫人》第一章文稿送去阅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崔伟栋印象》一文。县领导与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阅了部分《冼夫人》文稿,决定在《电白新闻》连载。我当时真的是诚惶诚恐,五味俱全,自知不是金庸之才,边写边连载,实实要了我的命,如今上了马背,不跑也得跑了。

我写《冼夫人》的消息公开后,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政协的肯定和支持。领导们在各个场合多次表示关切我写作的情况,还有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均给予支持,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我县“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蔡智文同志赠送我大量有关冼夫人研究的资料,我捧着这沉甸甸的宝贵资料,自是激动不已,心里想,写不写《冼夫人》,能否写好《冼夫人》,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事了。

到今日止已三年时间过去,我只写出上册十二章二十八万字,即是完成整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电白新闻》报也差不多要载完,能否成功塑造出冼夫人的光辉形象来,现在书未写完,还不敢说,就算写完了,也不敢说,要说也得由读者说去。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关于《冼夫人》上册创作中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

一 应如何写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

一些同志看了《隋书·列女·谯国夫人》里面写到高凉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便以为当时南越俚僚人平时是住山洞的。这其实是误会了。这个“跨据山洞”是指冼氏据险称雄罢了,并不是住在山洞的意思。同是《谯国夫人》传里另一句“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这个“洞”也不是山洞的意思,这个“洞”是指部落村庄,如同我国各地对村庄的称谓各有不同,有的称村,有的称庄,有的称屯,有的称寨,有的称洞。岭南一带不同于我国大西北,大西北天气干燥,住在山洞可以。南方不同,溽暑多雨,在山洞里作暂时性的躲风避雨还可以,长期居住则不行。所谓“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左传·昭公三年》)。还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当时俚人不会耕种,每到谷熟时节,即群出劫掠作物果实。所有这些说法,实是牵强附会。当时俚僚人的生活水平、生产技术诸方面或者较汉人落后,但他们也不至于落后到类如原始社会时期的“茹毛饮血”。《汉书·高帝纪》十一年诏文:“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早在秦时,岭南已是汉俚杂居,,且汉族之文化已开始影响当地俚僚人了。

二 我如何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来创作《冼夫人》

(一)首先我重点依据“正史”《隋书·谯国夫人》以及《资治通鉴》关于中心人物冼夫人事迹的记载。我不能忘记我是在写历史小说,所以凡是“正史”记有的我都尽量采用。其他主要人物的事迹描写,我也尽可能依据“正史”。有些人物因没有出现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但在另一些人物的独立传记中又可以查找到他们与冼夫人的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也得重笔描写。如蔡路养、刘蔼,这两人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并没有出现,可在陈霸先的传记却有记载。于是,我在叙述“白口之战”时,重笔描写冼夫人直接或间接协助陈霸先全歼李迁仕、蔡路养、刘蔼联军。再如李贲这个人物,在史料记载中与冼夫人没有干系,但与陈霸先却甚有干系,陈霸先就是因为镇压李贲有功,从而奠定他在岭南的地位。我描写李贲,至少解决一个难题。在《隋书·谯国夫人》传里,陈霸先、李迁仕这两个人物于冼夫人来说起着重大的影响。冼夫人是如何看出陈霸先的“忠”与李迁仕的“奸”呢?依据是什么呢?通过李贲“叛乱”的整个过程,读者便能找到答案。这个难题一解决,从而也为日后冼夫人与陈霸先结成深厚战斗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野史、稗史与方志关于冼夫人的记载大都以正史为基础。但也记有正史所无的“史料”。如《广东通志》载:“谨案粤中见闻,别有冼氏身长七尺;乳长二尺余,秦末五岭扰乱,冼集兵保境,蛮不敢侵。及赵佗称王,冼赍军资物用人见佗,与论时事及兵法,智辩纵横,莫能折。乃委以治高凉。”这个记述与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大同小异。这个“冼氏”,两本书都说是秦末汉初时人,显然不是冼夫人了。但宋《太平寰宇记》又载有“冼氏墓,高凉人,乳长七尺”。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冼氏”就是谯国夫人,但似乎较为接近冼夫人。在《冼夫人》创作中,这些材料我是不能直接用在冼夫人身上的,如果按这样描写起来,冼夫人岂不是怪人一个?与我塑造的美女冼夫人是不能相称的。于是我在小说中将这野史记述改造成冯宝与冼夫人的闺中戏语。再如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的所谓《冼夫人庙祭奠歌》,又称“神咒”。这首“祭奠歌”基本上是介绍冼夫人的生平,如“高凉郡主冼太娘,丁村出世雷洞乡。父亲之名冼辉耀,母亲之名唐月华。父母所生三兄妹,冼太聪敏四海扬。

……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谯国夫人是咱们高州姓冼人家的女儿。这句话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揭示现在儋耳县中和镇一带的部分居民是从现在的高州迁移过来的;二是揭示了冼夫人就是现在的高州人,与‘咱们’的祖先是同乡。”

陈雄同志显然不知冼夫人时代的“高州”不同于现在的“高州”,不知此碑文作者林召棠是何许人。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知道冼夫人时期的“高州”却原来在现在的阳江市。在《清史稿》、《高州府志》等资料中,我们知道林召棠原来是吴川人。清代时吴川与电白同属高州所辖,故电白山兜丁村出生的冼夫人,理所当然被林召棠称为乡里了,就有“吾高州冼氏女也”的说法。

六 冼夫人兄长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问题

《隋书》、《北史》都有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记录。南梁州在哪里呢?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查看梁版图,分别发现有“北梁州”、“东梁州”、“南梁州”。在梁以前是没有北、东、南梁州之分的,只称梁州,属古九州之一。三国时梁州治所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时移治南郑(今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壁山、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和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东晋十六国时属成蜀境,一直到南北朝宋魏时地名辖境基本都不变,梁州则在宋领地内。至齐魏时,原宋梁州境沦为齐魏边界线,齐将梁州移至秦州以南设置,而北魏也在秦州西北面的武都设梁州。至梁魏时,南北两朝边境治郡经常易主,至此才有北梁州、东梁州、南梁州之设置。北梁州约在今眉县一带,东梁州约在今石泉、汉阴境内,南梁州还在汉中境内。

南北朝时,战争不断,双方君主出于政治的需要,都以十统天下为己任,一方面通过战争领占土地,一方面将敌占区的行政辖地名称尽量设在己方的领土上。如广州本是南朝的治郡,北朝也设广州,治地在襄城。北朝有定州,辖地在卢奴(今之河北定县),南朝也设定州,辖地在今之广西桂平。梁武帝萧衍好大喜功,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采纳散骑常侍朱异的提议,将州郡分为五品等级,其牧守职位高低,参僚属吏多少,都以等级来区别,上品州郡二十个,次品州郡十个,三品州郡八个,四品州郡二十三个,五品州郡二十一个。五品以外,还有二十余个州郡根本不知处所。共计一百零七州郡。五品以下州郡多在边境镇戍之地。朝廷在荒僻村落设置州及郡县,刺史守令都用地方豪右担任,有时一人领两三个州郡太守,徒有州名而无实土,却起到倚重将帅之才,尊重地方习俗的效用,所谓“羁縻政策”。这些地方,山高水远,朝廷与州郡很难上传下达,贡税几乎都免了,实为自治。南北朝治郡本就复杂,这样一来,似乎更乱了。致令史家摇头感叹:“南北朝建置郡县最为难考。”

冼挺被朝廷除授南梁州刺史之职,很有可能便属五品以外的州郡之列,徒有州名而无实土,同属虚有其名而无实职的官长。说到底属“定编”以外设置的官员,即所谓“员外”之类。所以我们要在古高凉境内寻找当年冼挺的“南梁州”恐怕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了。

我在《冼夫人》小说里就按这观点去处理冼挺任南梁州刺史的问题。冼挺就在高凉境内办公,或在“大堡”(冼府),或在“冼家岭”军事驻地(西巩),绝不可能跑到汉中的南梁州去。如果冼挺在汉中的南梁州上班,“恃其富强,侵掠旁郡”的话,那么受害的当是益州、巴州、并州、潼州一带,怎么会在大老远的“岭表苦之”?

上面所谈的是创作《冼夫人》中的一些心得,错误肯定难免。我诚恳地请同志们继续关注我的写作,不忘多提点意见,指出我的错误,使我能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尽量将《冼夫人》写得好些。

感谢欧初同志、蔡运桂同志为拙作写序。感谢书法家陈光宗先生为拙作题写书名。还有一如既往支持我创作《冼夫人》的老师和萧钦华等同志,我这里一并感谢!

崔伟栋

2017年6月1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