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上下)》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学中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对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来说,背夫弃子是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情,然而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她织成的“网”能捕获她所追求的爱情吗?让列夫·托尔斯泰来告诉你答案吧。
| 书名 |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亲近文学大师阅读世界经典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学中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对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来说,背夫弃子是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情,然而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她织成的“网”能捕获她所追求的爱情吗?让列夫·托尔斯泰来告诉你答案吧。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安娜·卡列尼娜(上下)》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目录 上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下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试读章节 助祭从绒布袖口里伸出一只手,悄悄地接过一张三卢布钞票,说他要把列文的名字记下来,接着就精神抖擞地用他的新靴子咯咯地踩响空旷的教堂的石板,走上祭坛。过了一会儿,他从那里往外张望,招招手叫列文过去。到这时为止一直被压抑着的思想又在列文头脑里活动起来,他连忙把它驱散。“总会了结的。”他想着,向读经台走去。他走上台阶,向右转弯,看见了司祭。司祭是个小老头儿,留着稀疏的灰白大胡子,生有一双疲劳的和善眼睛,站在读经台旁,翻着圣礼书。他向列文微微点点头,立刻用惯常的腔调念起祈祷文来。他念完祈祷文,一躬到地,脸转向列文。 “基督降临,不显形迹,正在听取您的忏悔。”司祭指着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说。“您相信圣徒教会的全部教义吗?”他继续说,眼睛不看列文的脸,双手在圣带下面合拢来。 “我怀疑过一切,现在还是怀疑一切。”列文用他自己听来都觉得讨厌的声音说,说完就住口了。 司祭等了几秒钟,看他还有没有什么说的,接着闭上眼睛,用弗拉基米尔口音急急地说:“怀疑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但我们应该祈求仁慈的上帝增强我们的信心。您有什么特别的罪孽?”他一停不停地说,仿佛不肯浪费一点儿时间。 “我的主要罪孽是怀疑。我怀疑一切,大部分时间都在怀疑中。” “怀疑是人类天生的弱点,”司祭重复说,“那么您主要怀疑什么昵?” “我怀疑一切。我有时甚至怀疑上帝的存在。”列文情不自禁地说,接着又为这样的亵渎而感到惶恐。但列文的话对司祭似乎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怎么可能怀疑上帝的存在呢?”他露出一丝笑意,说。 列文不作声。 “您明明看见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万物,怎么还能怀疑造物主的存在呢?”司祭用习惯成自然的腔调又急急地说。“是谁用星星来装饰天空的?是谁把大地打扮得这样美丽的?没有造物主怎么行呢?”他用询问的目光对列文瞧了一眼,说。 列文觉得同司祭争论哲学问题是不得体的,因此只就他的问话做了回答。 “我不知道。”他说。 “您不知道吗?那您怎么能怀疑上帝创造万物呢?”司祭带着快乐的困惑神情说。 “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列文涨红了脸说,觉得他的话很愚蠢,在这种场合说这样的话实在愚蠢。 “祷告上帝,恳求上帝吧!就是神父也会有怀疑,也要恳求上帝加强他们的信心呢。魔鬼的力量大得很,我们一定要抵抗他。祷告上帝,恳求上帝吧!祷告上帝吧!”他匆匆地一再说。 司祭稍微停了一下,仿佛在沉思。 “我听说您准备同我教区里的教民和忏悔者谢尔巴茨基公爵的女儿结婚,是吗?”他微笑着加上说,“一位出色的姑娘!” “是的。”列文回答,为司祭脸红。“在忏悔的时候他问这个干什么?”他想。 司祭仿佛知道他的心事,回答说:“您准备结婚,上帝将赐给您子孙后代,是不是啊?啊,魔鬼诱使您不信神,要是您不能战胜这种诱惑,您能给您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他用婉转的责难口气说。“要是您爱您的孩子,那您作为一个慈父,就不仅希望您的孩子荣华富贵,还希望他们得救,希望真理的光芒能照耀到他们的心灵。是不是啊?要是天真无知的孩子问您:‘爸爸!土地、江河、太阳、花草,世界上这一切使我喜爱的东西是谁创造的?’那您怎么回答他呢?难道就对他说‘我不知道’吗?既然上帝出于大恩大德向您展示了这一切,您又怎么能不知道呢?也许您的孩子会问您:‘在阴问有什么在等着我呀?’如果您什么也不知道,您怎么对他说呢?您让他去受尘世和魔鬼的诱惑吗?这可不好哇!”他说着停住了,侧着头,用那双和善的眼睛望着列文。 列文什么也没回答,倒不是因为他不愿同司祭争论,而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人问过他这样的问题。到将来孩子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还有充分时间可以考虑该怎样回答昵。 “您踏进人生这一阶段,”司祭继续说,“您要选择道路,坚定地走下去。祷告上帝,凭主的仁慈帮助您,怜悯您,”他结束道,“愿我主上帝,耶稣基督,以其爱人的恩典饶恕这个儿子……”司祭念完赦罪文,给他祝福了一番,就放他走了。 那天列文回到家里,感到很高兴,因为结束了那种尴尬的局面,而且不用撒一句谎。他还模模糊糊地记得,这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头说的话,并不像他起初所想象的那样愚蠢,不过他的话里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弄个明白。 “当然不是现在,”列文想,“等将来有机会再说。”列文空前深切地感到,他的灵魂里有些不明白、不干净的地方,他对待宗教的态度也像别人一样,可是以前他就因此反对人家,还责备过他的朋友史维亚日斯基。 那天晚上,列文同未婚妻一起在陶丽家里度过,感到特别高兴。他把他的兴奋心情告诉了奥勃朗斯基。他说他快活得像一头受过训练的狗,终于能领会人家要它做的事,尖声叫着,摇着尾巴,心花怒放地跳上桌子和窗台。 P470-472 序言 “你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1878年有人问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回答说: “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昵,还是在与瞌睡做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裳。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 当然,《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动机不会这样简单,安娜这个光艳照人的形象也并非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幻觉。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书中说道,“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开始建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动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无一不遭到冲击。国家处于转折关头,每个俄国人徘徊于十字路口,怎样对待这场空前的大变动,就成为每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托尔斯泰面对着这样一个新旧势力搏斗的社会,他那颗热爱生活而又仁慈善良的心不能不颤抖,不能不感到惶惑不安。他多方观察,苦苦思索,希图弄清这场变动的实质,消除人民的苦难,但他无能为力。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刨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这部小说既不同于写在这以前的《战争与和平》,也不同于写在这以后的《复活》。在《战争与和平》里,作者主要描写19世纪初战争年代与和平生活中的俄国贵族和人民,当时他对贵族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在《复活》中,作者主要反映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人民的苦难和挣扎,那时他对俄国社会已经绝望,他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他这个忏悔贵族的立场已经完全转到广大农民一边。而《安娜·卡列尼娜》则创作于这两者之间,它着重描写的是这个大变动中的俄国社会,同时反映出作者矛盾重重、惶惑不安的心态。 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按照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官运亨通,很早就做上大官。他虚伪冷酷、醉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安娜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同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安娜很自然就堕人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给安娜安排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有人责怪他对女主人公处理得太残酷。对这个问题作者解答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普希金遇到过的一件事。他对一位朋友说:‘你想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开了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这样做。’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说同样的话。总的说来,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我本意的事来:他们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们做的事。”托尔斯泰说这话首先是表明他的创作信条:严格遵守现实主义方法,忠实表现生活的逻辑;同时也说明他对安娜的态度。 托尔斯泰对安娜究竟抱什么态度?是同情还是谴责?为什么他要选用《圣经》中“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作为卷首题词?根据《圣经》原意,就是:人间的罪孽只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是无权评论的。关于这个题词,托尔斯泰曾回答魏烈萨耶夫说:“我选用这个题词,正如我曾解释过的,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人们所做的坏事有其痛苦的后果,这不来自于人,而来自于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 其实,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谴责,又有同情。但这种矛盾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最复杂的伟人,而所谓复杂就是充满矛盾。他在哲学思想、宗教观点、伦理道德、家庭生活各方面无不充满矛盾,而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尤其突出。托尔斯泰热爱生活,把爱情看作人间最美丽的花朵。他在作品里以不同的方式歌颂爱情,而对安娜这样的女性更是无限热爱。你看,他描写安娜,一反平时朴实无华的语言,竭力使用最绚丽的辞藻。他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吉娣的眼睛、陶丽的眼睛、列文的眼睛,精心塑造了安娜,使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我们读完小说,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令人心醉的安娜.卡列尼娜。难怪伏伦斯基在车站上初次邂逅安娜,就发现她的脸上有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吉娣一见安娜,就为她倾倒,觉得她不像是有个八岁儿子的母亲;安娜的眼睛里有一种既严肃又时而显得忧郁的神情,她十分淳朴自然,毫不做作,但在她的内心里却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在陶丽眼里,安娜热恋伏伦斯基时的神态又是另一番景象: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甜美和圆润,就连她回答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就连乡下地主列文看到安娜的画像也大为着迷,觉得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披着一头乌黑的鬈发,光着肩膀和胳膊,嘴唇上挂着若有所思的微微笑意,并且用那双使人销魂的眼睛扬扬得意而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而等他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时,更情不自禁地赞叹她达到了美的顶峰,另有一种令人心醉的风韵。 …… 列文和安娜从表面上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婚姻遭遇各异,个性、脾气、教养、爱好也各有不同,但他们还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两人都是上流社会里少见的优秀分子;他们心地善良,诚恳真挚,同情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关心别人的幸福;他们富有正义感,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列文在婚前经历过放荡的生活,同吉娣这样一个纯洁的姑娘结婚,他自惭形秽,感到内疚,甚至把记录婚前生活的日记全部交给未婚妻阅读,请她重新考虑是不是愿意与他结合,这是多么光明磊落的人品!而这又正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安娜对抗社会的结局是悲惨的,列文探索新生活的道路,结果也失败了。因此两人的生活经历都很不幸,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痛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这样他们也就有了共同的爱憎。 列文的故事在小说中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列文的形象本身也具有感人的魅力,但应该说,列文在书里还起着衬托安娜、解释安娜的作用。在小说里,凡是好人几乎都同情安娜,喜欢安娜,但真正欣赏安娜精神世界的,不是别人而是列文。列文发现安娜身上“具有诚实的美德”,脸上有一种“洋溢着幸福的光辉并且把幸福散发给别人的神态”。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一一这是安娜心灵的要求,也是列文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这种崇高的追求中两颗纯洁的心产生了共鸣,尽管在生活上他们所走的路并不相同。 列文对安娜的态度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列文说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这也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评语,有助于我们对安娜的理解。 作为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结构比较特别,它由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和列文、吉娣两条线组成。有人对此提出意见,认为不合乎“建筑学”原则,托尔斯泰却反驳说:“相反,我正是以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砌合得使人察觉不出拱顶在什么地方。”他又说:“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托尔斯泰确实是一位文学方面的建筑大师,他所建造的艺术大厦是那么宏伟壮丽,它的结构是那么新颖别致,拱顶又砌合得那么天衣无缝,不能不使人叹服于他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草婴 书评(媒体评论)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代表了托尔斯泰艺术才华的一个顶峰,也止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向艺术的告别和精神上的流浪。 ——法国文学评论家蓬塞纳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界俄国最伟大的作品。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