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中找回自己。
《爱到极致是放手》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解读亲密关系的必读经典,带你找到与所有爱的人——爱人、父母、孩子、朋友相处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本书原名《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 书名 | 爱到极致是放手(原书名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张德芬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关系中找回自己。 《爱到极致是放手》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解读亲密关系的必读经典,带你找到与所有爱的人——爱人、父母、孩子、朋友相处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本书原名《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内容推荐 成长真的就是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这个自我认识不是单行道,而是多面的、360度的认识自己。因此,张德芬著的这本《爱到极致是放手》,就可以让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爱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自行对号入座,看到自己多个角度的不同层面,对其他人的感受能够有个不同维度的体察和认识。 目录 ◎序言 01 我们所不能抗拒的自己 你的亲密关系走得下去吗 不为自己负责的极致 活出孩子的天真 自爱与自私 在梦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潜能 你拥有的,他未必就拥有 唤醒你的女性能量 生命是一场臣服的游戏 面对自己的情绪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戴着镣铐也要勇敢向前 02 你永远不是为了你认定的理由而生气 父母讲的不一定错,但未必是我们需要的 只有自己先成长了,父母才会成长 从父母那里收回你生命的自主权 你在做父母的拯救者吗 试着和父母“离婚” 你是否背负了父母的痛苦 你永远不是为了你认定的理由而生气 没什么力量可以让对方做出改变 自私的爱 要改变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虎妈狼爸在向孩子要什么 错位的母爱 教孩子学会说“不” 孩子不是我们的装饰品 透过被遗弃,你能看到什么 03 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 亲密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 每个亲密关系都是量身定做的 要忍心让你爱的人受苦 为你爱的人留一个空间 以最大的善意回应别人的求爱 期望其实是一种负面的能量 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 非暴力沟通:所有关系都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亲密关系中的功利性 只要不遗失自己,我们就能拥有一切 如何不被外遇 让爱重新在关系里温柔流动 亲密关系中的恐惧 04 谁是你心灵上的邻居 批评是灵修的最佳肥料 如何拥有自得其乐的能量 自利和利他 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 为自己留白,为他人留福 什么是真正的行善 05 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你是否是生命的最佳导演 如何获得内心强大的力量 如何培养“空”的能力 想幸福,要能断、舍、离 欣赏生活中的美 怎样演好人生这场戏 如果只有十年可活 06 修行并非为了不再受苦 修行是一场骗局吗 修行并非为了不再受苦 灵修就是要为自己负起全责 与灵联结的连续呼吸法 无计可施了?祈祷吧 ◎为什么我会孤单痛苦 试读章节 你的亲密关系走得下去吗? 你要不要择一人终老 单身后,我研究过很多人的关系模式,想理解一段关系如何能长长久久地永续经营。我发现了以前我看不到的视角:原来每一段关系都是需要忍让、妥协,甚至牺牲,才能够长远发展下去的。 环顾四周,几乎没有一对长期伴侣是没有经过非常低谷的低潮,或是几乎走不下去的情境的。吵吵闹闹、外遇的外遇、抑郁的抑郁……经过各种厮杀磨合,z终有一天两个人找到了磨合点的平衡,不吵了。这种情形尤其发生在有孩子的夫妻身上z多。 根据我的观察,爱侣走进长远稳定的关系之后,双方就开始权力斗争了。因为当关系稳固了,双方都会拿出z恶劣的习性、嘴脸,坦然地对付彼此。我就看过在外面脾气非常好,人品极优,个性也很好的人,对自己老婆说的话是你无法想象的恶劣,再加上那种不耐烦的嘴脸和口吻,我怀疑他们之间是否还有爱存在。可是后来我了解,爱,还是在的。随着时间的流转,随着双方拉开距离之后的成长,爱,一直都在。 所以我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必须要容忍暂时的不和谐,这个“暂时”也许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代价不可谓不高,但是z终你得到一个白头偕老的结发夫妻与你终老——就看你要不要。 走下去,就会有路 有个朋友有才有貌,可是老公对她不好。后来有一个潇洒浪漫的男人爱上她,两个人坠入情网。但是因为孩子小,她不忍心离婚,而且事业上和老公有诸多牵扯,一时也不好分。老公知道她有人后,开始悔悟,对她好起来。z终,她还是选择了家庭,留在婚姻中,发展自己的事业,并且照顾孩子。 还有一对郎才女貌的朋友,刚刚交往的时候也是水火不容,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居然因为两个人决定分房睡而天下太平。他们吵得z严重的时候,我都觉得前途堪虑,但是他们走过来了,现在两个人相敬如宾,感情还是很好。 另外一对夫妻,男的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那种人,女的比较理性,可是她无法容忍婚前柔情蜜意的老公,婚后就变成了一个坏脾气、需索无度的孩子。我亲眼看过他们吵架,真的像两个孩子,在我面前各自宣告对方的不是,对我来说,真是无解的烫手山芋,以我的个性,就会一走了之。但是,他们熬过去了。女的后来得了癌症,男的潜心研究自然医学,悉心照顾自己的妻子直到她康复。现在两个人携手继续开创事业,游山玩水,令人好生羡慕。 所以,每次看到人家长长久久的夫妻或伴侣关系时,我不再自怜自哀了。每次在亲密关系中,在斗争z激烈的时候,我就断定我们个性不合,不适宜继续下去,所以到现在还是单身。可能是以前年轻,真的不懂得珍惜缘分。 让成长引领你找到答案 当然,也有人说,对方有时真的是太过分了,或是两个人其实真的不适合。记得林心如写过一篇文章,说到她的母亲,只因为父亲每次掐烟头的时候都往她z爱的盆栽里面戳,就离婚了。后来,她母亲真的找了一个懂她、爱她、疼惜她的男人,两个人幸福地过了后半辈子。那么,如何判定我们是该留下,还是另起炉灶呢? 我觉得z好的答案就是时间的考验。 当你发现两个人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冲突不断的时候,双方一定要拉开距离,给对方时间和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来考验彼此的情感。爱情真的不是一个要求完美的地方,婚姻更不是。 在自己的时空里,你需要成长,扩大视野,多看些书,和有智慧的朋友聊天,然后再回头看看那一段亲密关系和那个人,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虽然他有那么多的缺点,虽然两个人相处有很多冲突,可不可能你们其中一个人成长了,带领另外一个人走出感情的泥沼,为双方的未来开创一个双赢的光明的格局呢? 这是我现在会做的。 P3-6 序言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要改版全新上市了。出版商决定改用台湾地区使用的书名《爱到ji致是放手》,也好。毕竟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个观念,对大部分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新奇的。其实,这个观念后面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舍得让自己受苦。对于所爱之人的不舍,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舍。自己内在那一块柔软的伤处,总是会被我们爱的人牵扯到。 如果舍不得让自己受苦,z明显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心智永远无法成熟长大,永远努力在消弭外境所带来的痛苦烦恼,为的就是不想承受任何痛苦。这样一来,我们生命中的麻烦反而是层出不穷,也因此,我们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和喜悦的人生。对于痛苦的承受能力太差,是会造成日后无穷的麻烦和痛苦的。 这次换书名,其实也符合我人生的遭遇:我真的是爱到ji致放手了——和相恋六年多的灵魂伴侣分开,对我来说真是一大考验,胜过以往任何的人生功课。现在回头去看,我和他的关系走到了一个死胡同,在恶性循环里面越陷越深,无法抽离。我z擅长的就是一走了之、彻底切断,但是我感觉自己就像活生生地被剥了一层皮似的,好长好长时间都无法振作。 在最痛苦的时候,有朋友介绍我看看自己的这本书(哈哈!),多多少少有点安慰作用,不过,也显示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常常会面临“知道却无法做到”的窘境。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我来说,亲密关系一向是我刷存在感的地方,也是z大功课之所在。每个人其实都带着一定的伤口和黑洞来到这个世界,而我们也都会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填补它们。当我的这个大黑洞因为爱人的离开而裸露出来的时候,我才惊觉,多年来我一直用亲密关系来逃避面对它。即使知道了很多道理,我也一直把自己的这个伤口隐藏得非常深、非常好,不去碰它。但现在,在这个年纪,面临空巢期(两个孩子都去美国读书了),老天强迫我一个人去看自己这个与生俱来的大黑洞,真是有点残忍的考验。 我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走出来了,至少我学会了和这个痛在一起,不再逃避(虽然我承认有时还是想逃)。而在遇到我的上师萨古鲁之后,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明确的知晓和理解。萨古鲁的理论当然是和其他大师一样深邃而具有累世的智慧,但是他z棒的就是他有实际的方法,用瑜伽、呼吸、静坐等实操的技法,让我们在身体、头脑、能量上都能够获得转化,并且和它们拉开距离,不再误认为我的身体和头脑就是我们自己。这是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重要的步骤和关键,所以我现在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勤练他的功法,感觉身心更有力量了。 想要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必须承认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改进,并且带着强烈的愿心去改变。我看过太多的修行人(当然包括我自己),修行成就和人格、行为是两回事。当我们不觉得自己的人格或是行为有什么不对的时候,我们可能在灵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获得了很高的启示,但是行为、言语可能还是不自觉地显露出傲慢、自私、匮乏、恐惧、嫉妒等负面特质。直到你自己去看见、体会,知道这种状态不是该有的,是需要我们去修、去对治的,否则我们也许可以打坐几个小时不动,或是体悟到了万物合一的境界,同时可以舌灿莲花地说些大道理,但是在别人眼中,可能还是小我很大,对金钱恐惧,喜欢控制,夸张浮躁,吝于付出,自私自利,甚至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所以,想要拥有一个美好的地球体验,我们需要成长,而不是一再向外抓取。但是,成长不只是灵性的—个轨道,成长包括对自身各个层面的认识、承认、接纳、修正、融合,尤其是和其他人交往、相处时,我们“给出去”的究竟是什么,对方收到的又是什么,你有觉察和知晓吗? 举例来说,我最近和两个灵修圈的女性朋友分别见面吃饭。两顿饭中,我开口的机会不到10%,这10%还是我努力去挣来的(趁她们喘气或是好不容易出现个逗号时)。她们两个人都是坐下来就说个不停,兀自描述自己最近的经历、琐事等,完全不在意和我有没有关,或是我有没有兴趣听。也完全没有要我参与谈话的意思,她们自己一个人说得爽就好。像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自省、自觉的能力,你修行再好,你自夸你现在觉知有多强,都只能让我哈哈一笑。 修行、成长真的就是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这个自我认识不是单行道,而是多面地、360度地认识自己。因此,这本《爱到极致是放手》,就可以让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爱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自行对号入座,看到自己多个角度的不同层面,对其他人的感受能够有个不同维度的体察和认识。除此之外,如果你这几个层面(和各个重要关系户)的关系出了问题,那么我很确信,你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映照反思自己行为或思考模式的地方。 三年多了,很多朋友写信给我说,他们非常喜欢这本书,帮助他们很多。如果《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启蒙书的话,这本《爱到极致是放手》就是深化、务实、入世的实操手册。最近一个在台湾灵修圈挺有名的大姐拉着我的手说,她经历情伤,这本书是陪伴她走过来的床头伴侣。而很多成年的孩子们,还是纠葛在与父母的恩恩怨怨以及控制之中,我也建议他们看这本书。至于一直不肯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的父母,我也建议他们看这本书,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问题都放在孩子、父母和爱人的身上。 我承担我生命中所有问题的责任。 我改变了,这些外境就会随之改变。 这是我走过的路,我邀请你一起同行。 带着爱! 后记 为什么我会孤单痛苦 单身一年多来,我不断在重复小时候经历过的痛苦情绪,而且是我最害怕的一种感受——孤单、没人理会。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德芬,你怎么可能孤单、没人理会?爱你的人那么多,你的读者都恨不得见你一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我都说过啊(我的微信公众号里小时空修心课介绍的那本书《情绪自控力》),我们小时候经历的熟悉情绪,在成年后还是会不断地拜访我们,这是因为大脑不自觉地想要去抓取、重复那些它所熟悉的情绪。 我从小就有这样的感受,我非常不喜欢它。所以成年以后,我对付它的方法就是用亲密关系去遮盖、减轻、否认、逃避。从18岁第一次谈恋爱以后,我几乎没有“男人空窗期”,就是不让自己感受到孤单、没有依靠。心里面有一个可依靠的对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任外面有粉丝千万、儿女成群、父母安在,我心里需要踏实地有个男人,我才觉得在这个地球上有安身立命之处。 这种感受从何而来的呢?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年轻,整天在外面忙碌,妈妈在家里事情多,也不理会我。哥哥更是天天出去玩得不见踪影,因为他是男的,妈妈从来不限制他的行动。但是,因为我是个漂亮的小女孩,妈妈从来不让我随便出门。出门一定要报告:跟谁?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家?怎么去?反正就是那五个w(What?Why?When?Where?Which?)和一个H(How)的问题,都要妥善报告处理,我才能出门。 所以,大多数时候,尤其是逢年过节,没有正式的理由出门(同学朋友都跟家人相聚),我们家里没有家人相处的气氛,只有一个愁眉苦脸、整天忙碌的母亲,和一个内心敏感丰富,却因此而寂寞孤独的小女孩。那时候没有电脑、互联网,只有不见得都好看的电视节目(而且不是全天都有)和我们家买不起的书。记得我常常靠在我家旧公寓三楼的窗户旁边,看着窗外,一个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那个看似热闹繁华的世界却与我无缘。所以,从小我最痛恨过节,每到节日我就很难过。当然,有了家庭和小孩之后,每个节日我们都在一起过,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孩子都去美国了,我现在又孑然一身,那种悲苦、孤单、无依的感受又全部回笼。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认为是因为没有男人陪伴的缘故。但是后来我清楚地知道、看见,这是我小时候情绪模式的延续,也是我头脑诡计创造出来的幻象。我现在的孤苦完全没有道理——我父母都安在,儿女亲密贴心,我自己随时可以出门、找朋友,买张机票就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可是当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还是感受着从小就有的那种苍凉和孤寂,挥之不去。 我很清楚,老天是要我体会别人的痛苦。因为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成年人有那么多的恐惧、匮乏、不安全感,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就从来不会这样——因为这些都不是我的童年情绪模式——所以我会误认为自己非常有勇气。现在想起来,那只不过是因为它不是我的命门而已,没什么值得夸口的。因此,每当那种孤苦无依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会试着去看穿它的虚幻性,也告诉自己,不要被它骗了。但是,那股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常常还是把我打成抑郁的状态。 这时,我会告诉自己:“德芬,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要超越这个虚幻的情绪模式,因为,有那么多人,他们也有他们的各种情绪模式,当你走出来了,后面的人会更容易走出来,这样你可以帮助到多少人,解除多少他人的痛苦你知道吗?” 是的。我们都是一体的。记得那个一百只荒岛猴子的故事吗?日本的一座荒岛上有一只猴子,有一天,它拿起沾满泥沙的土豆时,突然有了个灵感,它把土豆放在海水里面洗了一下,泥沙洗尽,土豆居然格外好吃。于是,它周围的猴子都开始仿效它,洗一洗土豆再吃。当岛上一百只猴子都这么做了以后,整座岛的猴子都学会了,更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学家观察到,其他岛屿上的猴子居然也自行学会了这个办法。一时间,猴子这个种族都学会了:土豆要洗洗再吃。到了后代,可能猴子们都不会知道为什么沾满泥沙的土豆要放到水里去过一下再吃,但是它们就是会这么做,因此族群的行为基因已经改变。 哈哈哈,你们会不会觉得我在自我安慰呢?我自己当然不这么认为。我真的相信,当我能够彻底走出、放下自己童年这个情绪模式的时候,我会更有力量和能力,带领更多的人走出自己的迷惘,突破自己的情绪模式,更加贴近真实的自己,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我坚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