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面展示了西周开国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全貌,对于后人考察周代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极多,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孔丘编著的《诗经诠解》重新编译了整本《诗经》。
孔丘编著的《诗经诠解》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11首,其中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为笙诗,因此实存305篇,后人为叙述之便,又称之为《诗三百》。先秦时期,《诗经》称为《诗》,西汉时,《诗》被儒家辟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诗的分类自古即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是指位于“风”“大雅”“小雅”“颂”篇首的四首诗,这四首诗可以看作《诗经》的灵魂:“六义”则指与《诗经》息息相关的六个关键词:“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体裁,“赋”“比”“兴”是《诗经》中最重要的三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