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杀向德国的血路(许特根森林和突出部战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F.梅勒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44年12月16日,上午8:00

我一把抓住剩下的两名迫击炮队员,转身向前走去。“我想看看在雾里是否能够有所发现,跟我来。”我们在雾中慢慢地走着,异常小心。约翰的迫击炮正在热火朝天地开炮,炮壳纷纷落在我们前方右侧。我感觉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不是向我们打来的迫击炮声,我以前从未进行过防守。黎明的到来使天色略亮,但在浓雾中的可视距离只有十英尺左右。我伸出手,可以触摸到浓雾,这种状况极度危险。我们经过比尔躺着的那个散兵坑,他们两人都看到了战友的尸体,但什么话都没有说。没必要说什么,尸体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有些惊讶于自己的镇定,这种感觉不错。我似乎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迫击炮声已经停止,四周死一般地寂静,仿佛墓地。这如同对弈,彼此都在等待对手暴露自己。四周没有一丝动静。在这浓雾之中,远处究竟有什么呢?那些狗娘养的可能就在我们前方。我低头看着脚下的碎石路,雪已经开始融化。我们有可能正在走入德军机关枪的射程之内,以前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的来复枪挎在身体的一侧,里面装满了子弹,枪机已经打开。我们时刻准备摧毁雾中走出的一切。我走在前面,其余两人一左一右紧跟在后面。我们离开那个倒霉的散兵坑,小心翼翼地走在碎石路上,没有弄出一丝声响。

我不想走得太远,我的机枪手不知道我们在这条路上。我们的迫击炮再次开火,炮弹落在我们前方右侧。德军的枪声间歇地响起,好像正在向我们前方右侧移动。我想,那或许是一支巡逻队,正要离开。我不想在这里走得太远,免得被自己人击中。我们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死一般的寂静简直要将人逼疯。情况还允许我走多远呢?我不想在浓雾中迷路。我口干舌燥,神经紧张,期待有事情发生。

突然,我大惊失色,心脏剧烈跳动起来,因为我差点撞上两名德军。他们身着灰色制服,一个是上尉,一个是军医。他们就在我前面。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遇上两名全副武装的活生生的德军士兵。他们刚刚从雾中现身,正迎面向我走来。我抬高双手摇了摇,他们看见了,明白自己就站在我的枪口下。

军医举起了双手。上尉的右臂受了伤,他紧紧盯着我的眼睛,慢慢抬起左臂。我也盯着他。他想说:不要杀我。但他依旧沉默地注视着我。军医腰问别着一把卢格(Luger)手枪。我用举着枪的手指了指它,军医将枪交给了我。我取下上尉身上的瓦尔特(walther)手枪,然后将两支枪全都别进腰间。这名上尉年纪尚轻,轮廓分明;军医年纪较大,面貌邋遢,头上戴着钢盔,臂上佩戴着红十字袖章。在这整个过程中,我的两名同伴始终举着来复枪指着两名德军,随时准备射击。

“打死他们。”一位士兵说。  我抬起手说:“我们不是杀人犯,不会打死他们。”

“这个军医携带武器,违反了《日内瓦公约》,我们可以打死他们。”

我转身面对他说:“你对《日内瓦公约》了解些什么?你要是打死他们,我就一枪打爆你的狗头。”我想起来了。他是从联邦监狱征召入伍的,是我排里最新补充的人员之一。被征召入伍那天,他们三人还是同住一室的狱友。我对他们都感到头疼。

“你们两个带走军医。”

“怎么处置他?”

“带到谷仓里去,睁大眼睛,也许还有敌军。”

在我低头将来复枪指向路面时,德军上尉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他走在两名步兵身后,我走在他身后。他和我的体格相近,五英尺十英寸高,体重175磅,年龄也与我相仿,二十岁左右。我迫不及待想与他交谈,他一定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这些德军为什么在这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电话和无线电通讯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始终将来复枪抵在上尉的背上,边走边左右观察,谨防德国人随时出现。浓雾中有可能隐藏着一帮人,可以在几秒钟内就开枪将我们打死,我有些不安,这一切发生得太快,而且太容易。如果他们像我们一样把枪握在手中,也许我们就是举手投降的人。但是他们的枪没有握在手中,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刻,我们处在炮位的半圆之内,已在自己的火线内。我惊讶自己为何如此镇定。德军肯定就在我们四周,但我们仅仅发现了两名。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新的伤亡人员。我不能再有任何伤亡。

我同两名曾是囚犯的士兵沿着碎石路一起慢慢走向农舍。经过散兵坑时,我指了指比尔的尸体。两名德军都明白发生了什么。

“告诉约翰在农舍里等我,你到迫击炮那边去。”我对大嘴巴士兵说。

“是。”他咕哝了一声。

我对另一个说:“你把军医带进谷仓,守着他。他如果想逃,就打死他;他如果逃脱了,我就打死你。我带这个上尉到农舍里去。”

我接着对他说:“我不想让军医和上尉待在一起。”

我们进入农舍后,我对无线电操作员斯利姆说:“你先把那东西放一会儿,看看能不能给这个德国人处理一下伤口。”

“我知道怎么做。”

我将军医的卢格枪交给约翰。“给你作个纪念吧,是你们的迫击炮弹片让这个上尉受了轻伤。”

“我们发射了二十枚炮弹,只剩下几枚了。雾这么浓,也看不到结果。我们最好留住手头的,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好,无线电呼叫没有接通;我们好像孤立无援。我要出去看看那道山脊那边是什么。守着这个上尉,等我回来。外面怎么这样安静?”

我去了农舍左侧靠北的散兵坑:“我是梅勒。”

“我听到你来了。从今天早上起,我还没有看到一样东西,我的来复枪还没有开过火。发生什么事了?”

我告诉他刚刚发生的事情,然后要他到谷仓吃点煎饼,喝点咖啡。这些吃的是昨晚带进来充当早餐的。连里临近傍晚的时候用吉普车送来了这些食物。他们将热喷喷的食物装在巨型保温罐中送来,作为我们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我们的早饭可以吃到包括熏肉、煎饼、草莓酱和咖啡。

“我在这儿等你。”我说,“你吃完后,让迈克(Mike)和乔(Joe)过来。”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因为没有同伴可以交谈。所有人就这样逐个被替换下来,飞快地填饱肚子。他吃完之后,返回了散兵坑。今早,我不需要召集他们开会。

我穿过谷仓时,负责看守德国军医的那个士兵守在他旁边。“我可就指望你在这儿守着他了。”我说。他点头表示同意。我离开谷仓,穿过碎石路,朝右侧对着东南方向的散兵坑走去。在此刻的雾中,我的视线好了一点,因为黑暗的夜色已经退去。我到达了散兵坑。

“迫击炮落满了这片区域。可是雾太大,看不清楚它们有没有造成损伤。”雷德报告说。

“都是我们的迫击炮,这点还不错。”

我告诉他我们俘获两名德军的最新消息。“太好了,也许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德国佬交换一张离开这儿的门票。”可是,这些话是否能够真的实现,我们毫无把握。

P12-15

书评(媒体评论)

“一名步兵在二战中的经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然而,它的经验教训却具有普遍意义,会增进我们对战争以及军人的整体了解。”

——纳撒尼尔·菲克,《纽约时报》畅销书《一颗子弹的距离》(One Bulllet Away)的作者

“威廉·梅勒在残酷的战争中从毫无经验的新兵成长为一名军官。这一历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他本人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从许特根战役到突出部战役,再到被囚禁的那些日子,梅勒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小班长在这些常人罕有的经历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创伤。这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战争类自传小说之一,在此向大家强烈推荐。”

——约翰·麦克马努斯(John C.McManus),《夺命兄弟会》(The Deadly Brotherhood)和《步兵》(Grunts)的作者

“威廉·梅勒在1944年参加了许特根森林战役。他将这次残酷的战争经历写成一部真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真实可信、引人入胜,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克里斯汀·弗雷(Christian Frey),德国历史频道电视导演

后记

2004年5月21日,我出现在《历史频道》时长一小时的节目《阿纳姆桥》(The Briage at Arnhem)中。克里斯汀·弗雷是德国历史频道的制片人,为德国人民制作了一部长达六个小时的纪录片《世纪之战》。政府希望德国人民从曾经交战的德美两国士兵口中了解这场战争。这部纪录片完成之后,立刻被送到美国历史频道。我口述的部分包括两次战役:许特根森林战役和突出部战役。 读完这部分的德语脚本之后,克里斯汀在2003年夏天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同意七月份在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我的家里接受电视采访。

此后不久,我与他见面,面对摄像机讲述了两个半小时。我们喝了一点德国啤酒,一段温馨的友谊也就此开始。迈克尔·多森撰写了此书的引言部分。他的军事知识丰富渊博,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完成这本书。对于他和克里斯汀,我永远心存感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战役

第二章 姓名,军衔与序列号

第三章 棚车

第四章 第九战俘营B区,巴德奥布

第五章 第九战俘营,齐根海恩

尾声

后记

序言

以下记叙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一个遥远地方的一次步兵战役。这样的叙述纯属个人行为。虽说久远,但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因为人类的价值观与情感能够穿越时空。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也就是作者本人,但如今已青春不再。在年轻人参战期间的有些时刻里,死亡与永恒似乎近在咫尺,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会在那些时刻里变老。战争场景会始终停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一如1944年时那样令人恐怖。当然,这些记忆中的场景,也能为我们所有的人提供经验教训。

一天,我身着绿色陆军上士制服,前去参加扶轮社的午饭聚餐,遇见了比尔·米勒(Bill Miller)。找到地方坐下之后,他看着自己的战斗步兵徽章说:“我获得了一枚。”我一边登记他的年龄,一边问:“欧洲战役,还是太平洋战役?”他答道:“欧洲战役。”由于我冷战期间曾在德国服役将近八年,所以我问他在欧洲什么地方。他回答:“噢,在一个你肯定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一个名叫施密特(Schmidt)的城镇。”

比尔和我都在战争中担任过步兵排长。我参加的战争发生在越南,而且我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回国以后,我们之中许多仍在服役的人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以便参加下一次战争。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过去的例子。由于欧洲似乎是最大的冲突点,于是我们瞄准了二战。有关二战的零零碎碎的复印资料被塞进背包行囊中。我们在指挥参谋学院(The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研究的两个战役资料,包括施密特战役和突出部战役。施密特战役详细地展示了对抗训练有素的死敌时,不应该采取的行动:突出部战役展示了如何从突袭中恢复,进而击溃敌人的攻势。

后来在欧洲,我手握二战地图,偕同下属的步兵营军官沿着比尔走过的路线,重新走了一次。我们从他们用过的散兵坑中向外看去,试图学习他们的牺牲精神与做法。这些匆匆受训尚未做好准备的年轻人,曾经在德国边境神圣不可侵犯的漆黑森林中,机智勇敢地对抗敌军。我们虽然是步兵学校的专业人士,但真正服役的时间非常短,因此站在雨雾中,我们对他们的英勇行为充满了敬畏。引用1944年一位步兵的话:“我们只盼着被杀、受伤或者被俘。”

我给比尔的回答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我去过施密特,我想听听你的故事。”我相信,你也想听。

迈克尔·多森

美国陆军步兵团退休上校

内容推荐

1944年11月,威廉·F.梅勒军士刚满二十岁。参加许特根森林战役后不久,他就被晋升为班长,因为步兵连的军官都已被杀害或者受伤,梅勒和他的士兵生活在冰冷的散兵坑里,仅凭步枪、几挺机关枪和手榴弹,以及日益减少的弹药抗击身经百战的德军士兵和他们的重型卡车装甲坦克。

凭着坚定的勇气和决心,梅勒和第28步兵师的士兵们打完了美军有史以来最长的单线作战。然而,他们稍事喘息之后便立即被派去攻打阿登省凄冷的密林深处的德国人。梅勒和他的士兵们再次处于敌众我寡、装备落后的状态,但他们再次以顽强的精神加入到对希特勒的最后一战之中——即不久之后成为知名战役的突出部战役。素来喜欢自夸的德国国防军不得不倾尽全力对抗美国小兵。

《杀向德国的血路:许特根森林和突出部战役》是一名士兵经历的真实故事。他凭借自己的风度和勇气不断适应环境,从一名普通的年轻步兵成长为军官。他以身作则,让他的士兵们懂得了如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

编辑推荐

艾森豪威尔的欧洲决策,1944年的欧洲战场,亲历者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二战期间一位美国士兵在许特根森林战役与突出部战役中的英勇故事。

《杀向德国的血路:许特根森林和突出部战役》是一部1944年反攻欧洲为背景的军事小说。作者威廉·F.梅勒是许特根森林和突出部战役的幸存者,讲述了他们在许特根森林和突出部的战役经过,并讲述了他们被俘后的战俘营生活。

本书语言通俗幽默,故事情节真实感人,是一部较为成熟的军事纪实小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