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7卷)》是第67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7卷)》共收10篇传记。李四光、刘裕民、李菁玉、肖大鹏、赖昌作、陶峙岳、梁思成、包惠僧、赵寿山、彭加伦。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少年立志报效祖国
1889年10月26日(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十月初三),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祖父是蒙古族人,名库里,娶汉族妇女为妻,生一子,改姓李,取名卓侯,字康爵。库里精通汉文,在村里以教私塾为生,有薄地三亩和五柱三间、土墙覆瓦的住房一栋。这是他家的全部财产。
李卓侯从小随库里念书,曾考中秀才。后来继承父业在乡里也成为一位私塾教师。卓侯的前妻生一子,名伯涵;续娶龚氏生三男二女,三男名仲揆、和叔、季寿,二女名希白、希贤。仲揆后改名四光。
卓侯为人忠厚耿直,夫妻顶着老小三代九口人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苦。因缺乏劳力,三亩地也只有央求别人搭伙耕种;私塾收入很少。一遇荒年,便有断炊之虞。平日还靠龚氏纺线绩麻,赚点零钱,补助家用。仲揆常跟伯涵一起帮助家里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刻苦的生活习惯。他心灵手巧,逢年过节还自制一些玩具,扎风筝、造小船、糊灯笼。他的大妹希白,活到一百多岁,对他二哥童年时的活动,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仲揆三四岁时,常听祖父讲洪秀全的太平军六进六出黄冈城的故事。黄冈,古称黄州。它北倚大别山,雄踞长江北岸,与鄂州隔江相望,是武汉东面长江上的一个重要门户。仲揆5岁就跟着一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启蒙念书。这年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2月中国海军战败,全军覆没,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这在李仲揆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印痕。他又听到父亲说,甲午中国海军战败,是因为中国的船舰不如日本,他还常见到长江上来往的轮船多挂着外国的旗帜,就暗下了一个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船,为中国争口气。
李卓侯受当时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和黄冈的吴贡三、殷子衡等有交往。曾替吴贡三修改过一份反清小册子《孔孟心肝》。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吴、殷被捕,卓侯逃脱,潜藏南京一年多。待风声平息后,才回乡继续任教,直到1923年去世。李四光对自己的父母很孝顺,父母生前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很深。他在后来给妹夫贺有年的信中曾说道:“每忆及先父母在世情况,辄僵坐不欲出一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有所不忍言者矣。”①“不忍言”三字正是他对父母思念感情最深厚的表达。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省武昌开办新学堂的消息,传到了黄冈县。13岁的李仲揆,只在家乡念了几年私塾,却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报效祖国的愿望,要求到省城上新学堂,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为他筹借路费,母亲为他赶做棉袍。就在这年冬天,他挑起了行囊,拜别了双亲,经团风镇坐船到了武昌城。新学堂的报名处,设在水陆街守备衙门内的湖北省学务处,李仲揆初次进大城市的衙门,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将年龄“十四”填进了姓名栏内。他不愿花钱再买一张报名单,只好把“十”字加几笔改成“李”字,成了“李四”,但李四也不像个正经名字呀!正在为难之时,忽然抬头见到中堂上挂着的一块横匾,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了一个“光”字,四面光明嘛!从此李仲揆又名李四光了。后来“李四光”越叫越响,知道李仲揆的人倒不多了。
当时,武昌共设有东、西、南、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堂,经过考试,李四光被录取进了西路高等小学堂,又称第二高等小学堂。这个学堂开设的课程,不仅有修身、读经,还有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绘图、体操等。人校后,李四光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04年7月,李四光被破格提前选派去日本留学。到了东京,他遵照留学生监督的指定,进了弘文学院普通科先学日语。在这里他结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李四光民主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增强。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东京,筹组同盟会。李四光和宋教仁、马君武一起到东京赤坂区会见孙中山、黄兴等人。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由孙中山领导宣誓之后,李四光就成为同盟会创建会员。他当年16岁,是这一批会员中最年轻的一员。孙中山曾赠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寄予厚望。
同年8月20日下午,李四光又参加了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阪本金弥子爵的宅邸召开的成立大会,到会100余人。听了孙中山的演说,通过了同盟会章程,宣布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并定东京为同盟会总部所在地。自此,李四光投身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恢复中华的革命活动;同时,更加积极地刻苦学习。
1907年7月,李四光在弘文学院毕业后,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为了实现自幼立志为祖国造船的心愿,他学习上特别努力。P2-4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