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金伯莉·G.诺布尔研究发现:
出身贫穷的儿童在学校里的很多测验中,表现都比同龄人差,此后他们在学业和社会上的总体成就也不及同龄人。
贫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和工作上处于不利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人不能穷,一穷傻三年。
贫穷有很大的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大脑发育。
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这里说的贫穷,未必一定是真的物质不足,而是一种社会比较,一种匮乏之心。匮乏之心会摧毁人心中的尊严意识,让人陷入巨大的惊恐与不安之中。
比如在美国,有位不幸的少年叫埃利奥诺,就是这种匮乏之心所导致的惊恐意识的牺牲品。
(03)
埃利奥诺,出生于美国最惨的贫民区。
他的父亲是位有伟大志向的男子,矢志要挑战命运,给全家温暖与幸福的生活。
如何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要不,弄点钱去赌场试试手气?
想到就做,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埃利奥诺的父亲,偷了公款,兴冲冲去了赌场——很快就输得光光,结果工作丢掉,还差点坐牢。
埃利奥诺的母亲同样有伟大志向。她的志向就是天天躺沙发上,一动不动听广播剧,听到动情处,往往泪流满面。
热爱赌博的父亲和只想听广播的母亲,每天疯狂地争吵,撕打成一团。埃利奥诺最深的记忆,是有天夜里,他在熟睡中被惊醒。因为拖欠房租,全家人被房东赶出了门,父亲母亲拖儿带女,在大街上相互指责,破口大骂。
这种环境,让小埃利奥诺胆子都吓破了。
导致他上小学时,犹如一只小老鼠,每天都惊恐不安,提心吊胆。
(04)
小学时的埃利奥诺,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
他最害怕提问。每当老师提问时,他就拼命地缩呀缩,恨不能钻入地缝。一旦被叫到,站起来的埃利奥诺就红着脸,拼命地低着头。同学们的目光,让他犹如裸立于狼群中,浑身上下不自在。
埃利奥诺就读的是一所渣校。
学生都是和他差不多的渣孩,无心学习,经常性地突破老师的忍耐极限。
有一天,老师忍无可忍,勒令全班同学,每人必须要写50遍:我再也不在课堂上胡闹了。
写完50遍,才允许回家。
于是大家立即伏头书案,唰唰唰奋笔疾书:我再也不在课堂上胡闹了……不在课堂上胡闹了……闹了。
埃利奥诺也在书写,可是刚刚写到30遍,笔尖突然折断了。
埃利奥诺吓得魂飞魄散,他不敢告诉老师,怕挨骂,又没办法写下去,只能蜷缩在座位上。
很快,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业走了。就只剩下埃利奥诺,惊恐不安地与老师四目相对。
老师满脸怒气地看着他,他满脸惊恐地看着老师。
仿佛空气在燃烧。
好久好久,埃利奥诺听到自己用哭泣的声音说:老师,我的笔尖断了!
老师扑过来,夺过他的笔仔细看,顿时就炸了:果然不出所料,你竟然故意折断笔尖来气我,上帝做证,我饶不了你!
(05)
几十年后,20世纪前10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名单出炉。
就在那天夜里,位列名单之上,与提出人类需求五层的马斯洛不相上下的哈佛学者埃利奥诺,突然于噩梦中惊醒。当时他光着脚板,浑身是汗,瑟瑟地颤抖着站在自己的豪华大宅中,害怕得几乎昏死过去。
大学者埃利奥诺说:小时候的事情,仍经常浮现,仍让我害怕得心里发抖。
贫穷在当时毁了我。
也毁掉了更多的人。
(06)
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说:钱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是不同的孩子,在人生成长中不同的人文环境。
有冲突型的家庭,也有合作型的家庭。
冲突型的家庭,每日里争吵殴斗,毫无原因地对孩子呵斥打骂,这就让孩子陷入极度的恐惧。纵然孩子会抗争,也难逃家庭内部的恶性博弈。总之就是一家人窝里斗,如同疯人院。这样的家庭理所当然会陷入贫困——但贫困只是他们斗争式生活方式的结果,并非是争斗的原因。
合作型家庭,也非一帆风顺,但双方能够克制指责与暴脾气,对孩子采取开明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未必有多少钱,但也没有过于强烈的匮乏意识——财富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果,而非原因。
(07)
经济资本,只是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结果,而非原因。
合作式家庭,对孩子有明确的教育意识。
冲突型的家庭,也不是没有,但冲突者自己是扭曲的,所以很难找到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他们大多只是出于本能,把孩子扭曲成与自己二二样的类型——比如哈佛学者埃利奥诺,他那赌徒父亲,临死前良心发现,失声痛哭,说:埃利奥诺,你笨到像头猪,蠢劲大过驴。没有天资,没有特长,你这辈子千万别有什么念想,找个站流水线的工作,饿不死就算你赢了。
不光是埃利奥诺的父亲这样说,亲友与邻居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只有埃利奥诺,他感觉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纵然是匮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吃点合作型家庭的配方,会不会见效呢?
……
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