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所谓“杂”者,即驳杂不纯、众多之意;所谓伤寒杂病,即除了伤寒外,还夹杂众多的内科、外科、妇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是最早的一部研究诸科疾病的专书。理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剂有很高的疗效,所以对后世临床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金匮》是祖国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一,是治疗“杂病”的典范。
刘希茹、李照国编译的《金匮要略(共2册汉英对照)(精)》对《金匮要略》参照中医英译国际发展的特点和风格,比较完整系统地将其译为英文,供国内外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传播和翻译的学者参考。
刘希茹、李照国编译的《金匮要略(共2册汉英对照)(精)》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从而构建了中国的临床医学。东汉末年战乱,《伤寒杂病论》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及宋代王洙和林亿的整理,将《伤寒杂病论》编辑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书。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和释义,结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参照中医英译国际发展的特点和风格,比较完整系统地将其译为英文,尤其注重其基本概念、术语和方药的准确解读和释义,努力探索中医典籍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渠道,供国内外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传播和翻译的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