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有德便是才,此话还说得过去。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话就说得不对了。说此话是因为不懂得才与德、邪与正的真正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应以德来达到才,以才来成就德。所以,有德的女子不一定非要有才。但有才的女子必定要有德才好。因为女子以有无德性为重,至于才能,不是必须计较的。德为本,才为末,是理所当然。如果有才无德的人做坏事,并非是才的罪过,而是他自己缺少德性。
因此,只要是有治国安民的才能,即使是妇人,也应该重用。如果是那种歪门邪道之才,即使是男子,也是不合时宜的。《礼》说:“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眼睛不看淫乱的东西。不能让淫邪的音乐和不正的歪礼,役使人们的心灵和志向。”以上这些君子用来教育男子遵守礼义的话,为什么不可以用来教育女子呢?
古代后妃夫人以及一般人家的妻妾,知书达理,难道这能说是“女子有才便无德”吗?当今一些妒忌的妇人、淫乱的女子,以及那些泼妇悍妇,她们目不识丁,却欺凌丈夫,虐待公婆,背离义理,难道这能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吗?《诗经·齐风·鸡呜》写道:“齐国的贵妃对齐君说,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官员已经到了,赶快起来上朝吧。”《诗经·郑风·女日鸡鸣》说的是,郑国的一个女子在鸡叫时叫醒丈夫起床用箭去射野鸭和大雁,否则,天一亮野鸭和大雁都要起飞了。缇萦是汉代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上奏甘替父受刑罚,汉文帝赞许她的孝心,不仅免除了她父亲的罪名,而且把肉刑的律法也废除了。唐太宗末年,想再去征伐高句丽。他的淑妃徐惠上了一篇奏疏,劝谏国君不要穷兵黩武去讨伐路途遥远的国度,从而耗费国力民力。唐太宗接受了她的劝谏,于是便停止了对高句丽的征伐。晋朝前秦苻坚时,因为《周礼》一书残缺不全,所以没有人能够通晓。因太常寺韦逞母亲的宋氏家族世代习学《周礼》,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她受业,使周官学得以彰明流传,并封她为“宣文君”。后汉时班固的妹妹班昭,当时号称“曹大家”,接替兄长完成了《汉书》这部鸿篇巨制。
唐朝陈邈的妻子郑氏,作《女孝经》,女尚宫宋氏作《女论语》。曹昭(班昭)作《女诫》,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作《内训》。敬姜富贵而不忘本,以纺绩教育儿子不求安逸,励精图治。其言辞记载在左丘明的《国语》之中。东晋时秦国的窦滔,镇守襄阳,有外室后很久没有回家。妻子苏蕙织了锦字回文诗寄给他。窦滔看了妻子写的诗后,当即辞官回家。周朝鲁国的柳下惠去世了,其妻认为没有人比她更了解丈夫的德行。于是做祭文一篇,结果门人无法改动一字,遂谥号为“惠”。汉文帝时,《尚书》残缺,儒生伏氏通晓《尚书》,但年过九十,手不能写字,其十三岁的孙女懂得祖父的语言且又能书写。汉文帝就叫伏生言说,孙女记录,书写完成后交付给文帝,《尚书》才得以传世。
以上所说的这些才女,确实拥有女德的典范、女学的标准。由此可见,这些女子识字通经、知书达理。其美名誉满当世,其才华传扬于后世。确实如此!
做父亲和兄长的要懂得如何教养女儿和妹妹,不能把那些淫乱的书籍拿进闺门给女子看,不能让她们听见那些邪恶的声音。如果事先做到了这些,女子就能够修身正心并培育其才能,效法古人的贤淑而成就其德性。这样一来,自然就才德双全,尽善尽美了。
P126-129
《<女四书>读本》的写作,参考了清初学者王相笺注的《女四书·女孝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沈朱坤译注的《女四书白话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对这两位先生在中国传统女德的研究、介绍和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该书的写作还参考了学界和民间的一些学者和践行者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的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该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的指点和支持,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
该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翟江虹、刘静老师为此付出了宝贵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和本人才疏学浅,再加上通俗著作的写作尚属首次,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错谬浅陋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郭淑新
丙申年春于芜湖文津花园寓所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娥(song),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说的是自古以来,秉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并非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品德美好,大多是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娥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己。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大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在古人看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身,乃贤良之才诞生之所。因此,女子之德,是家道成败、风俗善恶、国家兴衰的大本大根。对此,近代佛门高僧印光法师主张:“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清末民初的女德教育家王凤仪先生也认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国民,必须施行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初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而家庭教育又以母亲教育尤为关键。然而良母来自于贤媳,贤媳来自于受过女德教育的女子。在家能当好姑娘,出嫁才能当好媳妇,从而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和睦妯娌,阖家和乐。真可谓: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本正源清,水流自然清澈。
我国女德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的班昭著《女诫》,唐代的宋氏姐妹著《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著《内训》,清初儒者王相之母刘氏著《女范捷录》。王相将这四本书合起来进行集注,名日《闺阁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意在告知女子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女四书》作为涵养女德之教材,也流传到国外。明永乐六年(1408),中国政府曾以《内训》等书赠给日本使者。在这以后,日本于明历二年(1656)传有一种《女四书》版本,其中无《女范捷录》而有《女孝经》(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撰)。其后又流传一种有《女范捷录》而以《女孝经》代《内训》的版本。
《女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伦理至上,规范明确;重视女德,注重家教;女子自撰,言传身教;贴近实际,亲近生活。《女四书》为后世女德教育的渐趋完备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教育最具代表性的范本,《女四书》充分体现了古代女子教育的历史价值。其广泛传播,曾经对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家事范围内,女子温顺宽容、仁慈迁善、勤劳节俭、谨言慎行、相夫教子、坚忍忠贞等品德和行为,是“齐家”的关键所在,而在儒家看来,只有“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性德育教材,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既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存在着时代局限。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宣扬封建迷信、礼教至上、男尊女卑、守节愚忠等观念;夹杂着束缚女性身心、压制女性自由,甚至摧残女性生命等内涵。对此,作者将在对各篇章的“解读”中予以辨析。
在21世纪的今天,出版《<女四书>读本》,重新对《女四书》进行解读,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深化对传统女德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和价值。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才华的宽阔舞台,女性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中将会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而《女四书》中的精华,将对重新塑造东方女性之美、构建以和睦家庭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题解”:对《女四书》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思想观念、传播历史等进行简介;“原文”:分章节著录原文;“注释”:对文中典故、词语等进行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用平实流畅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对原文进行逐句译解;“解读”:对各章节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除了有对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之外,还加之以各种典籍、传说中与之相关的观点、故事等,以拓宽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加深对女德经典文本的理解。
我国女德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女四书》意在告知女子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为后世女德教育的渐趋完备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教育*具代表性的范本,《女四书》充分体现了古代女子教育的历史价值,其广泛传播,曾经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郭淑新编著的这本《女四书读本》取精华、去糟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女四书》做了注解和全新解读。
东汉的班昭著《女诫》,唐代的宋氏姐妹著《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著《内训》,清初儒者王相之母刘氏著《女范捷录》。王相将这四本书合起来进行集注,名曰《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性德育教材,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既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存在着时代局限。
郭淑新编著的这本《女四书读本》重新对《女四书》进行解读,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深化对传统女德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题解”:对《女四书》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思想观念、传播历史等进行简介;“原文”:分章节著录原文;“注释”:对文中典故、词语等进行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用平实流畅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对原文进行逐句译解;“解读”:对各章节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除了有对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之外,还加之以各种典籍、传说中与之相关的观点、故事等,以拓宽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加深对女德经典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