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著的《故事的终结》是唯一的长篇代表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 书名 | 故事的终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莉迪亚·戴维斯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著的《故事的终结》是唯一的长篇代表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内容推荐 直到那一刻之前,他只属于我感到疲惫不堪、不能像在白天那样好好思考的时间,那时所有的光亮都被黑暗包围着,他来了,穿过的黑暗和阴影远多于光明。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岁。 莉迪亚·戴维斯著的《故事的终结》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 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 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会是最后一次,我正和一位朋友坐在阳台上,他流着汗走进院门,脸和胸脯泛着粉红,头发湿漉漉的,礼貌地停下来与我们交谈。他蹲在漆成红色的水泥地上,或是坐在木条长凳的边上。 那是六月里炎热的一天。他一直在把我车库里属于他的东西往一辆皮卡车的后厢里搬。我觉得他会把这些东西运到另一问车库里。我还记得当时他的皮肤涨得有多红,但是对于他的靴子、他蹲着或坐着时粗壮白皙的大腿,还有他脸上因为要与两位对他一无所求的女士交谈而一定会做出的诚恳友好的表情,我却只能借助想象了。我知道当时自己很想知道他对我和我朋友的看法,我俩跷着脚坐在帆布躺椅上,由于我朋友在场,他可能会觉得我甚至比我的实际年龄还显得老,不过他也可能觉得我那样更有魅力。他回到屋里喝了点水,然后出来跟我说他搬完了,准备上路了。 一年过后,就在我以为他已经把我彻底忘掉了的时候,他给我寄来一首法文诗,是他手写抄录的。尽管信是写给我的,就像一封信那样,用我的名字开头,并像结束一封信那样用他的名字结尾,但是除了这首诗以外信里并没有只言片语。一开始,当我看见信封上是他的字迹时,我以为他是想归还欠我的钱,三百多块。我没有忘记那笔钱,因为当时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需要那笔钱。尽管他把那首诗寄给我,但我不确定他想借助那首诗对我说些什么,或者我应该怎样解读他的用意,又或者他是怎样利用这首诗的。信封上留有回信地址,所以我觉得他或许期待我的回复,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复。我不认为我可以寄给他另外一首诗,我不知道怎样写才能够回应那首诗。几周过后,我找到了回复方式,告诉他收到他来信时我的想法,我本来以为它是什么,又怎样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我是怎样阅读它以及对他寄一首描写离别、死亡和重逢的诗给我所做的猜测。我把这些以小说的形式写了下来,因为这似乎与他寄来的诗一样不夹带个人情感。我还随信附上了一张便条,说明我写这篇小说有多艰难。我把回复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寄出,但却再也没有收到他的回音。我把他的地址抄到我的地址本上,擦掉一个他早先的已经失效很久的地址。他的地址没有一个能够维持长久,由于经常擦改,地址本上记录他地址的地方已经变得又软又薄了。 又过了一年。我与一位朋友去沙漠旅行,那里离他曾经住过的城市不远,我决定按照他最后的地址去找他。到彼时为止这趟旅行并不愉快,因为我觉得我和同行的那个男人之间有种奇特的疏离感。第一天晚上我喝多了,对月光下的地形失去了距离感,醉醺醺地试图跳进白色的石头坑,在我看来那些石头坑就像枕头一样柔软,他则想法子阻止我。第二天晚上我躺在汽车旅馆的床上喝着可口可乐,几乎没和他说一句话。我把接下来的那天上午全部耗在了一匹老马的背上,它走在一条长长马队的最后面,我骑着它缓慢地爬上山,钻进一条山缝,再下山,他则生气地开着租来的车子,从一个岩层开到另一个岩层。 一出沙漠,我们的关系又变得融洽了,他开车的时候我大声地念一本写关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书给他听,但是越接近城市,我越是心事重重。我停止了朗读,看着窗外,可是只注意到我们到达海边时我看到的一些零碎片段:延伸到水边长满桉树的峡谷;坐在一块坑坑洼洼的白石灰岩上的黑鸬鹚,那块岩石已被风化成沙漏的形状;架着过山车的码头;一棵女王棕榈树旁的一栋高于城里其他建筑的拱顶房屋;一座跨越那条蜿蜒在我们身边的铁轨的桥梁。在我们向北朝着城市行驶的途中,公路与那条铁路平行,有时离铁轨很近,有时偏离它一段距离,当铁路转向内陆时我们行驶的公路仍然沿着海边的山脊向前延伸。 第二天下午我一个人出了门。我坐在一堵石墙上研究买来的城市地图,尽管阳光温暖,屁股下面的石墙还是有点凉。一位陌生人告诉我我想去的那条街步行太远了,但我还是抬腿上了路。每登上一座小山,俯瞰水面,我都能看见桥梁和帆船。下到小山谷后,白色的房屋又朝我围拢过来。 我并不知道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会有那么巨大,我的双腿又会有那么疲劳。我也不知道一段时间后,房屋白色正面反射的阳光会让我那么头晕目眩,阳光一小时又一小时地照在房屋正面的墙上,让它越来越白,而当我的眼睛开始酸疼时,房屋正面的墙看上去又没那么白了。我上了一辆巴士,坐了一段之后又下车步行。尽管太阳晒了一整天,傍晚时分阴影处却是凉丝丝的。我路过几家旅馆,并不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不过离开一个地方之后我会发现刚才走过的地方是哪儿。(P1-4) 后记 一个无法终结的爱情故事 回首遥望逝去的爱情,人们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美好、痛苦、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们借助回忆重拾旧事,往事在记忆中复苏。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选择功能的,属于人类自身保护机制的一种,是人类求生的要素。尽管我们都知道记忆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却很少有人能够像莉迪亚·戴维斯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孜孜不倦,不依不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一段逝去的爱情进行追究和考证,试图还原它最初的真相。读完这部小说之后,你或许会对记忆甚至爱情本身有完全不同的认知。 《故事的终结》的情节很简单。一个无名叙述者回忆反思一段与一个比自己年轻十二岁的无名男子之间已经终结了的恋情,这段经历渗透到她所做的所有事情中间——她在读的书、她在翻译的书以及她正在写的小说(也就是读者正在读的这部小说)。她借助记忆探索他们关系中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到这段恋情失败的原因,从而彻底把它终结。在此过程中,这个男人的身份特征逐渐消失,成为她小说的素材。在深挖自己记忆的过程中,一些场景被分解后重新组合,比如这个男人破碎的形象。一些印象和事实渗透到叙述者的意识和梦中:这个男人的皮肤、头发、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谎言、他的藏书、他欠她的钱等等。随着叙事的推进,读者发现叙述者所说的故事经常前后矛盾,而这段借助记忆复现的恋情并非像她开始时所说的那么美好。叙述者并没有强调这段恋情对于她的重要性,又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愉悦和满足,读者似乎只能从她的叙述中得到与之相反的结论。尽管如此,叙述者并不想放弃这段恋情,即便她已和另一个叫文森特的男子住在一起,即便故事的男主角早已离开她并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当一切努力都宣告失败后,她不得不通过一个带有仪式感的行为来为这段恋情画上句号。 读完这篇看似简单的小说后,读者可能会产生困惑:相对于传统小说,这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小说?小说中缺少传统小说中的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也没有小说发展赖以生存的对话。显然它的作者莉迪亚·戴维斯的这个独特文本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多的延展和思考空间。 莉迪亚·戴维斯被誉为美国最具原创性的作家,她的写作以短篇小说为主,至今已出版了7部短篇小说集。楚尘文化近期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记忆》和《困扰种种》。很多中国读者已从中领略了她的短篇小说的魅力。发表于1995年的《故事的终结》是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和她的短篇小说一样,读者和评论家都很难给这部小说归类。戴维斯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极简的风格,小说中没有人物对话,小说的主角没有姓名(她甚至在小说中讨论如何为这部小说的男女主角命名),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很模糊(东海岸、西海岸、西南部等等),大多数情况下不对场景做过多的描述,但有时却对某个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而这些描述有时又是互相矛盾的)。此外,戴维斯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少采用意象,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她曾就此做过解释:“我避免采用隐喻。如果非要问我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想要对事物保持专注,而隐喻总会立即使我分心。”以上这些仅仅是这个独特文本的部分特征,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可以发现更多的东西。 有评论家认为戴维斯的写作深受法国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以及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米歇尔·雷里斯(Michel Leiris)等人的影响,戴维斯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她的写作侧重于“哲学探讨”,所以说她的作品几乎全部落入短篇小说的范畴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短篇小说是一种与沉思、断想和冥想有着亲密关系的写作形式。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很容易把她(一位写作了三十年的作家)唯一的长篇小说看作一个异数。实际上并非如此,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充分展示了她关注的主题的一致性和她知觉的专注度。 …… 在翻译过程中我体会到,同时从事写作和法国文学翻译的戴维斯是一位注重文体的作家,这部小说中大量的“元叙述”也阐明了她的写作理念。她在动词时态和助动词的使用方面非常严谨,有时候一个微妙的时态变化会让一个段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境。她避免使用缩写,在楚尘文化即将出版的她的一部新小说集《不能与不会》里,开篇的短篇就是讨论是否要采用缩写。戴维斯不喜欢过于夸张的词汇,使用的词汇大多不温不火,但她非常注重语法和语调。喜欢用超长句,有时候采用一长串的修饰语句修饰一个名词,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相套。这种长句式带给翻译的挑战是如何在考虑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保留作者独特的风格。戴维斯喜欢在小说的不同段落里对某个事物作重复的描述,但角度不一样,以此强凋人的认知在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实际上,这部小说在结尾处又回到了开头的场景里。小说的英文名“The End of the story”可以有多种翻译。英文“story”本身就有小说的意思,而作者在小说中自始至终在写一部小说,并在为她写的小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尾,所以我可以把书名译成“小说的结尾”。但是,这部小说主要是在讲述叙述者如何通过回忆和寻找来终结一段失败的恋情,所以我觉得译成“故事的终结”更加切合小说的主题。 评论家迈克尔·霍夫曼(Micheal·Hoffman)认为戴维斯的小说是美国小说的另类——不确定、不详细。她更注重于“遗忘、困惑、反思和焦虑”这些主观性极强的感受,与传统小说中那种为了加强读者的信赖感而竭力追求文本真实感的处理方法大相径庭。评论家戴维·温特(David·Winter)在评论《故事的终结》时借用了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书”和“相册”的概念。戴维斯的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即所谓的“书”不同,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全面,它更像一本“相册”,只记录事件的某一个侧面和片刻,所以看上去“不完整”和“混乱”。不完整的写作有很多先例,比如卡佛等人常用的“省略”、“空缺”和“开放式结尾”的手法。不过戴维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碎片化处理,把不完整写作推向了极致。在戴维斯的笔下,过去的人和事逐渐融化成碎片,而且通过失真的记忆,它们变得越来越尖锐。《故事的终结》既可以看作叙述者仪式性地“终结”了的故事,也可看作一个高深莫测没完没了的故事,一种不同形式的“开放式”结尾。巴特说过:“相册是书的未来,就像废墟是纪念碑的未来一样。”或许戴维斯的碎片式写作会是小说未来的形式之一。 小二 2017年2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戴维斯最优秀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如此精确,每一个句子也如此完美,音韵、句法和谐统一,为未来探讨记忆的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创见的尝试。 ——美国书评人 哈尔·哈拉维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