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被称为“晚清人才第一人”,蒋攸铦、林则徐、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以陶澍为“源”的各类人才中的一员。当时,全国的许多人才、特别是一些改革派人才都团结在陶澍周围。张佩纶曾与张之洞认为“陶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视陶澍为近代人才辈出的源头,就像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一样。在《陶澍师友录》中,作者陶用舒教授,以几十年研究陶澍之功底,从各类资料中甄选出与陶澍有交集的同时代人共500余位,分别介绍生平,写出其与陶澍的交往情况。此书对于研究陶澍与他的同时代人,乃至研究清晚期的吏治、民生等方面都有一定价值。
陶澍(1779—1839)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杰出的改革家,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
《陶澍师友录》介绍陶澍的人际关系,作者陶用舒教授钩沉索隐,将陶澍一生中有交际且有诗文记载的500余位朋友汇为一编,分类介绍各种“朋友圈”,展示了一代名臣陶澍的交谊全景。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
陶澍和道光皇帝——裕国安民通商除害,汝为干国良臣
陶澍和林则徐——后尘曾步忝琼林,赋政还依户戟临
陶澍和贺长龄——与君京洛分襟日,共赋皇华四牡腓
陶澍和粱章钜——海涵地负之才,春温秋肃之政
陶澍和卓秉恬——醇醪醉客周公瑾,红烛修书宋子京
陶澍和何凌汉——望衡最忆携行语,孔雀庵边月上时
陶澍和唐鉴——我庐君屋咫尺间,街南道北时往还
陶澍和严如艘——夜雨共寻园内韭,春风曾读别来书
陶澍和魏源——每欲追风去,甘为汗漫游
陶澍和包世臣——兴非常之事者,固必待非常之人
陶澍和汤鹏——凌轹百代之才,壮我湖南之色
陶澍和邓显鹤——我家萸江进流处,一诉与君阶砌通
陶澍和胡林翼——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陶澍和左宗棠——古今之能任大事者,必于其小事不苟
陶澍和曾国藩——曾国藩之成就,赖陶澍之喧引
陶澍和他的家人——石门潭下水盈盈,白云深处有山歌
陶澍和家乡亲友——其源既清,故能昌其气
陶澍和他的师长——青云指点高登路,软绣香街共踏春
陶澍和“苏州四老”——请陈康乐书,即是长生诀
陶澍和前辈师友——士君子所言所行,当期之天下后世
陶澍和朝廷重臣——安石经纶天下望,希文怀抱圣人知
陶澍和封疆大吏——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俭乔位业崇
陶澍和“沧浪七友”——赏音如和七条弦,七碗风生七子篇
陶澍和官场朋友——功施社稷泽被生民,名显当时而垂后世
陶澍和武职将官——重镇南天半壁雄,弓刀十部肃戎行
陶澍和翰林院编修——报国文章犹有事,儒衣从此凛朝衫
陶澍和同科进士——天上恩辉生白屋,臣家世业正青箱
陶澍和经世人才——经世人才之盛,印心石屋乃策源地
陶澍和他的下属——平生衣被志万家,令下欢呼掌齐鼓
陶澍和幕府人员——文章经济相莫逆,国计民生成筹议
陶澍和学界朋友——上溯经书之阃奥,必能代圣贤立言
陶澍和“宣南”诗友——润色太平业,歌咏同朝美
陶澍和朝鲜朋友——拟陶从此添新话,渡海东坡本大家
附录:人名索引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陶澍作为嘉道年间的能员千才,无论为官为政,都做到了“勇、勤、善、廉”四个字,敢作敢为,任劳任怨,有胆有识,克勤克俭,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政绩。道光初年,即面临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危机,国库空虚,弊端丛生。两江地区为财赋集中之地,钱粮亏空、漕运难通、盐课拖欠、灾害连年、人心不安,在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陶澍在两江主政,长达19年,在清理钱粮、首行海运、整顿盐务、兴修水利、安定地方等方面,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光所面临的财政经济危机,为道光所称许。
一是清理钱粮。自嘉庆朝以来,两江地区的钱粮亏空十分严重,安徽最为突出,钱粮“清查一事,他省偶一为之,而皖省自嘉庆七年至十九年,五次清查,仍未了结”。“钱粮一事,缓征、带征,他省或间数岁而一见,皖省则凤、泗等处,自国朝以来,无岁不赈,则无岁不缓、无岁不带”。道光元年,陶澍为安徽布政使,首要任务就是清理安徽钱粮亏空。陶澍到任后,雷厉风行,成立清查局,调集有关档案,治丝理棼,分别应参、应补、应豁,于是30年的库款纠结,“豁然一清”。又制订十条章程,严交待、禁流摊、裁捐款,基本上杜绝了钱粮亏欠现象。陶澍在两江的第一炮,得到了道光的赞赏,认为“核实办理,亦属周详”。
二是首行海运。漕运被称为清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建都燕京,廪官饷兵,一切仰给漕粮,是漕粮者,京师之命也”。嘉道年问,漕政腐败,运送漕粮一石至京,要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特别到道光五年(1825),运河堵塞,漕粮无法转输,从而引发了一场漕粮河运、海运的大争论。时任安徽巡抚的陶澍积极倡行海运,但又不赞成全停河运,主张“河海并运为宜”。道光采纳了陶澍的意见,调其为江苏巡抚。当时,全国漕粮约400万石,江苏一省担负着全国一半左右的任务。陶澍受命后,决定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160多万石改由海运,江苏其他州、县漕粮仍归河运。随后,“亲赴上海,筹商船,访道路,定价值”。终于将漕粮妥运至天津,出色地完成了海运漕粮的任务。对此,道光十分欣慰,称赞陶澍深协机宜,“督饬有方,可嘉之至”。并赏赐孔雀花翎。
三是兴修水利。两江地区,江河湖泊,港汊密布,嘉道年间,水利失修,灾害频仍。据《清实录》统计:嘉庆一朝,江苏省共发生水、旱灾害25次。即年年有灾;安徽发生水、旱灾害24次。天灾连年不断,对清王朝的财赋之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陶澍一直重视农田水利事业,在江南19年,把兴修水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道光五年,陶澍开始兴修安徽水利,治理淮河、洪泽湖。随后又筹议兴修江苏全省水利。六年(1826),主持开京口河、疏浚猪婆滩,提出速堵王营减坝。七年(1827),主持吴淞江水利工程,提出修浚徒阳运河。八年(1828),吴淞江水利工程完工,提出京口改道,以开漕运新道。九年(1829)疏浚练湖。十年(1830),治理太湖、雕鹗河。十一年(1831)主持疏浚孟渎、得胜、澡港三河,勘察仪河。十二年(1832)勘察黄河,反对黄河改道。十三年(1833),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工程竣工。十四年(1834),视察海塘,主持治理浏河、白茆河工程。道光对水利事业也十分重视,多次肯定和表彰其兴修水利之功,曾在陶澍的奏折上批示:“兴水利,除水患,莫大之善政也。总要督率认真,劝导有方,固不可徒费周章,亦不可始勤终怠。”《清史稿》则称赞陶澍所兴修的水利,“为吴中数十年之利”。
四是整理盐政。盐税是中国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据《清史稿·食货志》的统计:道光年间清王朝岁入银为3740万两,其中盐课收入达750万两左右,占整个岁入银的五分之一。清代盐场中,以位于江苏的两淮盐场为最,有“东南财赋,淮鹾为最大;天下盐务,淮课为最重”之说。嘉道年间,盐政败坏,自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1810—1820),两淮仅只六纲全运,其余或北销而南铳,或南销而北分带。道光年间,两淮盐场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道光十一年,任陶澍兼理两淮盐政。陶澍乃雷厉风行,全力以赴,革除盐弊,改行票盐。在任8年时间,为清王朝创造了2400多万两的盐课税金收入。陶澍对盐政的整顿和改革,为把持盐务的贪官、总商、奸吏所坚决反对,却得到了道光的大力支持。正如魏源所说,陶澍“议裁鹾费,则窝商、蠹吏挠之;议截粮私,则长芦、总漕挠之;议改票盐,则坝夫、岸吏挠之;群议沸腾,奏牍盈尺。使公之肩稍不利,天子之倚任稍不坚,必不能善其后”。在陶澍的努力下,“鹾务有起色”,“民商均便”,“国课日见充裕”,从而得到了道光的信任。
五是安定地方。道光朝处于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的前夜,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社会不安、人心不稳,是摆在道光面前的重大问题。陶澍对两江采取了综合治理的办法:一是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如兴修水利,推广双季稻,扶植商业活动,发展商品经济。二是调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如整顿吏治,革除弊端,倡行海运、票盐,救济灾荒。三是振兴文教,宣扬传统道德。如兴办书院,发展教育,重视人才,旌表忠孝节义。四是维护社会治安,严惩私枭匪徒。如编查保甲,制定巡洋会哨童程,强化地方武装,惩办各地为非作歹的讼棍、侉匪、枭徒、私盐犯、抢劫犯。这些,都为道光所欣赏。据统计,陶澍任两江总督的10年期间,全国先后有10个省发生16次农民起义,唯有两江地区保持稳定,“年年修竹报平安”。故道光十分看重陶澍,并寄以厚望,称之为“千国良臣”。
道光十五年(1835)冬,陶澍入京述职,道光接连14次召见,并赐“印心石屋”四字匾额。“印心石屋”,是陶澍幼随父萸江先生读书之处。当时,道光垂问陶澍所学及家世甚详,亲书“印心石屋”斋额以赐之。在封建社会,这是臣子的最大荣耀,“隆恩异数,旷古未有”。作为封疆大吏的陶澍,取得了名垂青史的成就,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P13-15
陶用舒先生用近30年的时间,旁征博引,索隐钩沉,苦心孤诣,撰成这部《陶澍师友录》,真洋洋大观也。先生嘱序于余,余拜而读之,颇有感焉。
中国儒家哲学十分重视交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好朋友有三个标准,即直、谅、多闻,并且还强调结交胜过自己的朋友,“无友不如己者”。儒家的交友理念被广泛普及,乃至《增广贤文》中有“结交须胜己,如我不如无”这样的警句。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人脉即是资源,结交胜友,将自己带到更高的平台更高的境界,是儒家用世的进取之途。出身寒微的陶澍,从放牛娃到封疆大吏,白屋中出了公卿。陶澍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外,得益于其前辈的栽培,上峰的提挈,宗师的传授,朋友的切磋与帮助。是内外的因素共同发力,将其推向事业的巅峰。
安化陶氏家族,历来有好交朋友的文化传统。陶氏奉晋代陶侃为始祖,陶侃留客的故事,记载陶家的族谱中,代代相传。陶澍的父亲陶必铨特别喜欢交友,“居平为义若嗜欲,有友死,债累累,为其称债代偿之”。陶澍自幼跟随其父亲,“跬步弗离”,常听父亲讲“古贤可敬可畏之事”,并“谆谆然随事指点”,深受其影响。在广交朋友这方面,陶澍比其父亲做得更好。
陶用舒先生《陶澍师友录》,对陶澍一生的交谊条分缕析,揭示了陶澍的交友之道:
一是广交朋友。据陶用舒先生统计,在陶澍一生中有交际且有诗文记载的朋友多达500余位。这些朋友包括其前辈、上峰、师友、亲友、乡友、幕友、僚友、诗友、宦友、砚友以及弟子等。陶澍的朋友数量多,朋友圈也多,有师友圈、诗友圈、乡友圈等。在大朋友圈下还有小朋友圈,如师友圈下还有“沧浪七友”,诗友圈下有“消寒诗社”“谈瀛诗会”等,乡友圈下还有湖广同乡、湖南同乡、长郡同乡等。就像现在一些活跃的年轻人,同时加入几个微信群,甚至还担任群主呢!综观陶澍所交的朋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年龄跨度大。有年长于陶澍二三十岁的许多老前辈,如刘权之、孙玉庭、秦瀛、吴锡麒、百龄、黄钺、曹振镛、潘奕隽、吴云等,也有少于陶澍二三十岁的青年后进,如左宗棠、胡林翼、何绍基、李星沅等。其二地域跨度大。陶澍的朋友分布于当时的18个省,以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居多,旗籍朋友不会少于24人,朝鲜朋友也有17人。其三学术领域跨度大。陶澍的朋友中,有经学、史学、文学、舆地学、堪舆学、考据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书法、美术、篆刻等方面的艺术大家,还有许多武职将宫。其四社会地位差距大。陶澍的朋友中,有贵为公卿的朝中要员,也有权倾一方的封疆督抚,还有诸如黎光地、刘澜这样的一介布衣。陶澍广交朋友,可以将父亲的朋友引为自己的朋友。甚至将父亲朋友的后辈引为朋友;还可以将同年或幕友的兄弟或朋友引为自己的朋友;还将同一师门的师兄师弟引为自己的朋友;等等。
二是热心交友。陶澍交友的方式多种多样:以文会友、以诗会友、以联会友、以茶会友、以书会友、以酒会友、以书法绘画作品会友、以重大设施或重大举措会友。其中以文会友、以诗交友是主要形式。陶澍为应酬朋友文字之请。撰写了大量的序寿、书序、赠言以及墓志、碑传等文童。这些文字都是陶澍亲自撰写,而且在这些文章中,畅叙友情,热情洋溢。诗歌,是陶澍交友和表达友情的重要媒介,与朋友聚会有诗,与朋友分别有诗,思念朋友亦有诗。陶澍常以新编的诗集赠送给朋友。他刚考取进士的那年编辑了《出山草》,就以诗人的姿态崭露头角;在翰林院的三年,编辑了《玉堂革》;在家守制的三年,编辑了《江湖草》;当编修的第一年,就编辑了《太史草》;到四川主持乡试往返几个月时间,又编辑了《皇华草》;到嘉庆二十年(1815)又将上述诗集合编为《印心石屋诗钞》。陶澍在当京官的14年间,不断有诗集出版,通过这些诗集,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在京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陶澍诗歌还引起了一批朝鲜外交人员和留学生的关注,他们与陶澍相唱和,编辑刊刻了唱和诗集《印心石屋谈瀛诗册》,这些人回到朝鲜后,还结诗社取名为“拟陶诗屋”。诗文之外,饮酒也是陶澍交友的重要媒介。魏源说陶澍“饮酒数斗不乱”,陶澍自己也说:“曩在京师,同年宴集……往往盏斗相酬答。”在同年朋友中,陶澍酒量最大。梁章钜曾经为同年朋友特制了一套酒具,以酒量大小来衡定酒杯大小,陶澍的酒杯最大。
三是真心待友。陶澍为人正直坦诚,因而获得广泛的人缘。魏源称赞陶澍“胸怀洞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陶澍师友录》中,有许多陶澍真心待友的故事。譬如:陶澍待其诸位老师,终身师事之。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真正能够事师如事父的有几人?而陶澍真能做到。陶澍参加湖南乡试时,有两位座师、两位房师。座师陆以庄,浙江萧山人,时以编修之职担任主考宫,后来官至工部尚书,陶澍一直“以师事之”,陆以庄则授与陶澍从政的秘诀:“一切办公,固不可苟随流俗,亦不可太事苛细,总以持平为当。”座师赵佩湘,江苏丹徒人,官至礼科给事中。陶澍于赵佩湘时常省问,“入都数载,见吾师清苦”,“后来扬历中外数十年,名在四方”。赵佩湘逝世后。陶澍撰写祭文悼念。房师李方谷,四川阆中人,时任湖南绥宁县知县。陶澍称赞李方谷“以文学而为循吏”,为其诗集作序。李方谷于嘉庆十五年(1810)病逝,陶澍撰文致祭。房师周若山,上海人,时为湖南候补知县,陶澍“时有书信问候,诗酒唱和”。周若山好酒,有“醉髯”“仙吏”之称,后因出了经济问题而被罢官,陶澍一直关心他。周在晚年,陶澍帮他回上海定居,并资助其诗集出版。陶澍真心待友,对老朋友念念不忘,当年在桃江读书时的砚友,在澧县教书时的弟子,几十年后仍保持往来,尽管彼此地位悬殊。
从陶澍的朋友以及交友之道来研究陶澍,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将其交友之道放大,未必不是他的为官之道和执政之道。陶澍以交友的热情和真心去执政,去为民谋福祉,所以在生前和身后,得到美好的赞誉。
湖南文化史上,有两部《师友记》,均为学术名作。罗正钧先生撰《船山师友记》,“勤一世以尽(船山)先生之书”,初稿完成后又经过14年的修订;李柏荣先生撰《魏源师友记》,“钩稽诸家撰著”,经初辑、重辑和补辑,前后近20年。师友录或师友记属于学案体,叙述传主与友人的平生的交情,以及事业和学术上的交往,不仅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还要巧于取舍。既要学术功底,又要学术技巧。陶用舒先生二者兼备,其《陶澍师友录》必将同《船山师友记》《魏源师友记》一道,并传于世。
曾主陶
2014.10.6
陶澍家乡小淹和我的家乡江南,都在资江之滨,相隔仅十多公里;而且,600年前我和陶澍同一个祖先,即明永乐年间的安化江南阿丘农民陶潮宗。小时候,陶澍故居和陶澍陵园是我多次流连忘返的游览之所,许多关于陶澍的故事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1982年,我担负了整理古籍《陶文毅公全集》的任务,才开始认识历史上真实的陶澍。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陶澍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他是带领湖南人才走向全国的领航人,是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是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的关键人物,是中国社会转变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从此,我开始了对陶澍的研究。2009年,是陶澍诞辰230周年、逝世170周年,发化县陶澍研究学会决定整理、出版《陶澍全集》以资纪念。为此,我亦决定出版《陶澍人际关系研究》,以表示我对陶澍的敬意。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认真校对,水平有限,年事又高,出版后发现书稿存在许多错误,自己很不满意。因此没有在社会上发行,只将该书在亲友中赠送。为了改正失误,我对该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校核、删削、增补,去掉了一些比较熟知的内容,增加了五个专题,和陶澍有关系的人物由原来的248人,增加到531人。总之,和原书相比,增改的内容在60%以上。同时,此书主要是介绍陶澍的人际关系,研究的成分不多,故书名也改为《陶澍师友录》,更加符合实际。
《陶澍师友录》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陶澍关系密切的人物的专题,其选了15人,可分为皇帝、同僚、学界精英、后起英才四种类型,篇幅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部分是关于陶澍和同类人物的综合介绍,有18个专题。可分为家乡亲友、前辈师友、朝廷重臣、官场同僚、属吏幕府、学界朋友六种类型,篇幅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以上分类只是一己之见,不一定准确。有些应该介绍的人物,由于资料缺乏而未能入选,已介绍的人物则可能不全面,或者没有抓住重点。因个人知识和水平的不足,还有不少缺陷甚至错误存在。都请朋友们谅解、指正。
陶用舒2015年10月是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