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海量阅读显威力,扬帆远航
2007年,韩老师被调到新建的潍坊北海学校,再次从一年级教起。虽然之前教过的学生到三年级之后表现优异,但他们在低年级时识字的辛苦、烦恼还历历在目。韩老师审视自己的从教之路,认识到,妄图通过读一套或两套教材达到大量识字的目的,既无趣又艰辛,因而改变了做法,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进行课内海量阅读,而不纠缠于学生是否认识文本中的生字,只要保证课堂上他们都跟着朗读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上学一天、两天,甚至十天、二十天都没认会一个生字,也不必着急。只要跟上海量阅读,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学生就都能认识两千个常用汉字。
识字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韩老师在苦苦找寻一个办法,使识字阶段的文本内容与儿童的认知兴趣统一起来,尽快让儿童认识一千个常用汉字,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从而轻松地进入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把他们从枯燥乏味的识字过程中解放出来。
课文读熟了,韩老师就不再让学生反复复习。一个学期把学生“绑缚”在一本课本上,会使他们讨厌课本,甚至由讨厌课本而讨厌其他书。没有一个人爱吃剩饭,也没有一个学生乐于用半年的光阴读一本课本。如果一年级学生因为乏味的识字过程而形成“读书没有任何乐趣”的印象,那么,他们也许永远都不愿意读李白、杜甫、普希金……于是,韩老师把那些幽默、有趣、引人入胜、贴近孩子生活、有益于增长知识的读本提供给学生,把那些简短的、图文并茂的儿歌摆在学生面前,把识字的过程纳入更加广泛、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趣的认知活动中。于是,2007年秋天,课内海量阅读在一年级拉开了序幕。
卸掉了班主任这个重担,有了空闲时间,也为了说服北海学校那些高学历的家长相信海量阅读的作用,韩老师天天在博客上写文章。2007—2013年,是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方法逐渐成熟的六年,是它和统治教坛数十年的“扎扎实实教课本”的常规理念不断碰撞的六年。那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很高,他们不断质疑海量阅读是不是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会不会造成孩子学得不扎实。这使韩老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星级达标”方法。
海量阅读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对韩老师来说,却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要思考如何对待教材,如何让一年级学生过拼音关、识字关,如何处理作文教学,如何应对考试,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等等,这些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在节假日、周末,别的教师可以外出休闲旅游,享受生活的美好,而韩老师则忙着备课和准备教学资料。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丰富的知识,韩老师下足了功夫,一一梳理大量的教学材料:把近千首儿歌一首首敲下来印发给学生;把几百首唐诗宋词一一做成课件;凡是适合课堂共读的书,能买到的她都想办法买到,她曾把书店里《论语》《道德经》的所有版本都买回来和学生阅读、讨论,至于不好买的书,她就敲成电子版的。她就如同一个热恋的少女,课堂是她的恋人,她的爱炽热而持久。
韩老师经常说,中国有浩瀚的文化,那么多书只陈列在图书室的书架上真是太可惜了,于是她开始把图书室的书拿到课堂上去教。当看到这些书只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自学时,她又开始编写海量阅读教材,如《读历史学成语》《读论语学成语》等,每一本教材都凝结着她的辛劳与滚烫的热情!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她反复修改编写体例,不断调整编排次序;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她把文言和白话编在一起,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为了确保文言知识准确无误,她一一查阅典籍进行校对,小到拼音、注解、标点的选用,大到背景知识的介绍,她都要反复思量;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品位的阅读,她还不厌其烦地反复锤炼、润色语言……有时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大年初一,她都在忙着备课。多少年来,烦琐、艰辛而浩大的工作成了她课余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她却乐此不疲。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落在了学生身上,以至于她的班上没有一个学困生。看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知识越来越丰富,看到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和求知欲望,她高兴得像个天真的孩子!
习惯了常态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感到困惑:这么多读本进入课堂,怎么教?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上起承转合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牵引技巧,学生自会主动投入读本中去;没有那些衔接和过渡,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是:一篇文章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使用得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韩老师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到三十几次,各种文字的朗读总量达到一万多字。同样一节课,她的学生为什么能读这么多内容?他们为什么可以自始至终保持盎然的兴致?
因为阅读大量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教师不再烦琐地解说,而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儿干。各种读书形式唤起了学生的好胜心,每一个人都被别人关注着,也始终关注着别人。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形式,其实暗合了这样的课堂理念:让学生享受课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韩老师就凭着这一简单的做法,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的想法不再是奢望。
自言对公开课望而生畏的韩老师,其实一直在上公开课,只不过,一般公开课上那种只讲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的做法被她所摒弃。她说自己没有上那种公开课的大智慧。没有深钻一篇课文之大智慧的韩老师却让学生在各种读本中游刃有余,获利百倍。
由于过度劳累,2011年春天,韩老师失声了。说不出话来,这对一位教师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同事们都劝她回家养病,但她却想都不想一直坚守在学生身旁。她想,虽然嗓子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且不能多说,但教学不能中断,学生的课业不能落下,于是她千方百计地找录音、找视频,让学生当小老师。对于智者来说,上苍给他关上一扇门,他总能自己觅得一帘明媚的阳光。数年失声的日子,痛苦而漫长,而韩老师将挫折化作动力,找到了学生自己进行海量阅读的思路和操作方法。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