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周敏著的《张应春传》是其中之一。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包括《李得钊传》《骆何民传》《许金元传》《蒋云传》《张应春传》《陈履真传》《刘重民传》《程履绎传》八本,丛书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写党史人物传记的手法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八位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再现了雨花台烈士光辉的革命的一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精神。周敏著的《张应春传》是其中之一。
昊根越角 书香门第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西晋文学家张翰因思乡而作的一曲《秋风歌》开创了吴江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骚雅流风。此后,历代文人雅士咏叹吴江的诗词之作不辍,尤以北宋词人张先的七言律诗《吴江》为代表。诗文“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更是将充满诗情画意、民殷物阜的江南水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令人心向神往。
吴江位于太湖流域腹部,江苏省东南端,毗邻浙江省嘉善县,因吴淞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①故此得名,古称松陵、笠泽。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始置吴江县。1992年吴江撤县设市,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成为苏州市辖区。
在吴江东南“吴根越角”之处,有一湖泊,因春秋时期此湖为吴越分界,北属吴国,南属越国,故名分湖(今汾湖)。湖畔景色迤逦,湖中风光无限,有诗赞日:
十里分湖水不波,往来舟楫捷如梭。
枫林红映斜阳晚,槲叶黄堆两岸多。
丛菊开时蟹簖密,芦苇深处鸟声和。
篷窗闲盹饶佳趣,恍诵灵芬欸乃歌。②
汾湖地区不但风景秀丽,更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而青史留名。明清时期,临湖北厍③地区更是涌现出了叶家埭叶氏、西濛港徐氏、大胜柳氏和葫芦兜张氏四大名门望族。
葫芦兜系汾湖一支流小漾,因河港中段较窄,两头浑圆,颇像一个大葫芦,据说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将随身宝葫芦抛落在此,故得此名。葫芦兜一带河岸弯曲,村民傍水而居,屋舍粉墙黛瓦,风光如景如画。夏日傍晚,泛舟湖上,更是消暑佳处,惬意无比。有诗为证:
葫芦兜里景清幽,水面风来暑尽收。
一叶扁舟随意泛,绿阴深处好勾留。④
葫芦兜东面为张氏一族祖居之处,宅院就依葫芦兜而建,沿兜砌了花岗石驳岸,筑了石柱瓦顶的跨街廊棚。为方便家人出行,另建有一座双落水河桥。上岸后便来到西墙门,向北经过厢房,穿过天井,就是鼎鼎有名的“清承堂”大厅。大厅东面,是一排三间连在一起的住房,当中一问挂有题着“绣闼”两字的匾额,彰显着家族的富甲一方。住房正北面另有名为“竹松书屋”的书厅,其旁还建有一座可以登高远眺汾湖烟波的书楼。可惜年代久远,这些建筑早已湮没无存。旧址现存一幢三开间一厢屋的平房,为民国时期所建,坐北朝南,硬山顶,五路头,砖木结构,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葫芦兜,张氏家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虽不显达尊贵,仍不失书香门第风范。
葫芦兜张氏,并非土著,而是移民。其始祖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故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他自幼天资聪明,遍读儒、释、道之书,经过多年钻研,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儒学体系。嘉祐二年(1057),张载中进士,先后担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等职,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明人曾汇编为《张子全书》①。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志向,历久传颂不衰。P3-5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张应春传》是其中之一。
2015年7月,我承担了《张应春传》的撰写任务。
为了尽可能拥有更多的材料,我根据线索相继走访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图书馆、吴江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苏州博物馆、吴江图书馆、吴江档案馆、松江史志办、常熟党史办、吴江党史办、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渐渐地,我发现,要想完成这10万字的书稿,很是困难。正如一位友人所说:革命家所从事的事业,很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革命先烈的言行很多没有留下记载;再加上年代相隔较远,许多当事人与亲朋好友也都先后离世,这又给现在挖掘史料、梳理史实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拙著攻坚克难的关键时间,正值2016年那个史上“最炎热的夏季”。尽管酷暑难耐,但自己每天基本上都完成了书稿的字数任务。其中的苦辣与酸甜,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学问之事,贵在沉潜孤往,亦需师友夹行。拙著得以“完工”,首先应该归功于苏州、吴江等地党史、文博部门长期以来对张应春烈士生平事迹史料的征集与整理。特别是原吴江北厍文化站站长徐鉴明老先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本书的写作才得以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顾美珍女士撰写的3万多字的《张应春传》,更是给我很多有益的借鉴。正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拙著一次又一次对烈士生命历程的追寻才成为可能。
在本书酝酿和写作的过程中,江苏省委党史办刘晓东处长、苏州市委党史办吴晨潮主任、涂海燕副主任、宋立春处长等领导不辞辛劳,多次提供有力的支持,提出宝贵的建议,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烈士姨甥顾平波先生和侄女张君燕女士也十分关心本书的写作,顾老先生更是不顾80多岁的高龄,审阅了初稿,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另外,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向媛华馆长与张国强副研究馆员、上海市松江区史志办程志强副主任与洪姝佳、苏州革命博物馆宣联部周林主任、吴江区委党史办周莲副主任、吴江烈士陵园张婉婷、江苏大学王勇、苏州大学周毅、苏州科技大学黄阿明、南京雨花台中学来平、堂弟周俊鹏、同事沈育生、王祯明、王东方、钱佳伟等人的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张玉凤,他们是我前驱时坚强的后盾。没有他们在家庭、家务上的无私付出,本书无论如何是完不工的。
丹青难画是精神。由于写作仓促,因而拙著只能算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成果。书中粗疏失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2017年正值张应春烈士牺牲90周年,谨以此书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