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派浔阳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风飘石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九江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劳作、生息、繁衍。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散布九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星罗棋布。修水县的跑马岭、武宁县的澧溪、瑞昌市的良田寺、永修县的吴城、德安县的焦家滩、九江县的大王岭、星子县的亭子墩、湖口县的城墩畈等地,都有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的遗迹。1962年,省考古委员会在修水县上奉乡山背村周围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其中,跑马岭遗址出土的房屋遗迹,长宽有制,泥草树皮盖顶,屋内有长圆形灶炕和长方形坑窖,还堆放有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器物内有炭化谷物痕迹,坑内还出土了炭化花生和核桃果实。根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距今已有4800余年的历史。跑马岭出土的农作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过着聚族而居的农耕渔猎生活。

2013年6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于九江县马回岭镇荞麦岭发掘一处商代大型遗址。经过近百个探方的发掘,确证了荞麦岭遗址主体年代为二里岗下层二期略晚至二里岗上层一期之间,距今至少3000~3500年。在荞麦岭遗址周边还分布有岭头上、磨盘山、八哥山、门口山、燕子岭、王花兰、龙王岭等众多商代遗址,均位于现在的昌九高速公路两侧。该遗址不但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和青铜器,而且文化层堆积深达三米。在商代地层之上,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地层清晰明了。说明在庐山和幕阜山之间的地理走廊上,不管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既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也是中原文明南渐过境九江的有力证明。

九江之名,在历史上多有变易。或柴桑,或浔(寻)阳,或江州,历史悠久。“九江”之名时隐时现。据最早的一部方志张僧鉴《寻阳记》记载:“九江,一日白乌江,二白蚌江,三乌土江,四嘉靡江,五田甽江,六源江,七廪江,八沙堤江,九箘江。”又引其父张须无《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间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于鄂陵,终会于江口。”九江之地域先后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之间游移。在历史上称九江郡有六个时段,九江城一个时段,九江府两个时段,九江亭一个时段,九江道一个时段,九江地区一个时段,九江县四个时段,九江市三个时段。治所所在地域有三个时期在安徽寿县,两个时期在湖北黄梅县或黄冈市,十四个时期在江西的九江或南昌。

夏、商、西周时期,九江处在荆、扬两州之间,大致以彭蠡泽为界;春秋时在吴头楚尾;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吴国两次伐楚,九江遂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吴为越国所灭,九江复归楚;九江作为行政区划始于秦代,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国,以楚地分置三郡,有九江郡;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秦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有九江郡,郡治在现在的安徽省寿县。但是,今天的九江市区和所辖各县基本上不在其辖区范围内,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淮汉以南诸郡”的标示,而是隶属当时的庐江郡。秦朝末年,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在现在的湖北黄梅县蔡山镇筑九江城。汉高祖六年(前201),汉高祖刘邦派车骑大将军灌婴筑湓城于今龙开河入江口左岸,始置柴桑县。又置彭泽县、历陵县、海昏县、鄹阳县、艾邑,基本涵盖了今天的九江全部。汉武帝时立寻阳县,但管辖的区域在现在的湖北蕲春县一带,属庐江郡。东汉时属豫章郡。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西晋元康元年(291)割荆、扬二州十郡而置江州,今九江市复隶豫章郡。永兴元年(304)设浔阳郡,郡治在今天浔阳区鹤问湖边,柴桑县、寻阳县分别从武昌郡、庐江郡划出属之。隋时废郡立州,改为江州。唐沿旧制。北宋时期,江州隶属江南东路。南宋时期,江州隶属江南西路。元改江州为江州路。明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清沿之。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改九江府为浔阳道。民国16年(1927)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为市政府。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设立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七县,同时设立省辖九江市。同年9月,划出靖安县,划入修水、彭泽、湖口、都昌四县。1953年7月,成立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1983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九江市,将原九江地区所辖十县划归九江市管辖。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浔阳区、庐山区、庐山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区、八里湖新区和共青城市应运而生。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星子县,设立庐山市。全市区划遂成现制。

九江是一座具有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位于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的西北缘,地处通衢要冲,自古交通便捷。全境东西长约270千米,南北广约140千米,总面积18823平方千米。九江名山南峙,大江东流,河湖交错,丘陵起伏。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中部的鄱阳湖平原水网交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西部是丘陵山区,层峦叠嶂,飞瀑流泉,莽莽幕阜、九岭山脉横亘南北,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海拔1800米的九岭尖嵯峨直上,三楚尽在指顾之间。扬子江边,鄱阳湖畔一山飞峙,风光绮丽,画屏奇秀甲居天下。

由于襟江带湖的区位优势,自西晋始九江即成为帆樯林立、来商纳贾的繁华都市。在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九江途通五岭,势拒三江,承西启东,引南接北。江州漕运上达蜀楚,下至三吴,其支线通过鄱阳湖沿赣、信、修、抚等支流连接江西全境,并南通岭南,有“七省通衢”之称。明清时期,九江与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并称“四大米市”。又与福建福州、湖北汉口并称“三大茶市”。自晋以来,就是洪州窑瓷器、景德镇陶瓷出鄱阳湖北进中原、西入丝绸之路,东下三吴、漂洋过海的第一港埠;大唐盛世,九江就是江南的一大商港;宋代百业兴旺,朝廷在九江专门设立铸币机构广宁监;明朝景泰年间设立了九江钞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大清国的通商口岸之一,是江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同治二年(1863)设立海关。民国4年(1915)南浔铁路全线通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的铁路建设再上台阶,1988年,沙(沙河)大(大冶)线建成。1992年九江长江大桥合龙,1997年大京九铁路贯通,九江位处枢纽。1980年4月,国务院批准九江为对外开放港口,随后又被列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如今,九江机场开通多条航线,港口、海关建设完备,高速公路密如蛛网,长江二桥飞架南北,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为九江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3-5

书评(媒体评论)

《九派浔阳》是一部地域史研究著作,主要着墨于历史文化,经过精心剪裁,以历史演进为经,以人物故事为纬,娓娓道来,引人人胜。因为作者是一位小说家,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使得全书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同时,作者又具有史家的眼光和史识,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往往夹叙夹议,既有生动的叙述,亦有精当的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能宪先生

后记

文人喜欢行走。文人的行走也有自己的偏好,所关注的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走了许多地方,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感慨。比喻说,在许多人文历史浅薄的地方,巴掌大的一块池塘,就要牵强成仙女们洗过澡的天池,还要围起来收钱。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总是善意地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有经济头脑;二是对人文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强。

对比也是文人的喜好,比来比去便不觉有些悲凉。在九江,简寂观里还关着老百姓的牛羊。归宗寺里是一所私立外国语学校。爱莲池也包给了经商的个体老板。更有“杏林春暖”的董奉道观竟无人知道旧址何处。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遗产,为什么就这样弃之如敝履呢?这种行为真是有些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当然,我说这些话肯定是有些不讨人喜欢的。

九江依庐山、枕长江、抱鄱湖,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正是因为这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旖旎风光,才形成了她人文历史的“漏斗效应”。经过近5000年的历史孕育,九江的人文历史之厚重,在中国所有的城市当中可谓独占鳌头。

九江的历史是悠久而厚重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既有人类在此聚族而居。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登临庐山。3500年前,青铜冶炼炉火熊熊。2200年前,灌婴筑湓口古城。此后,鄱湖之滨,长江沿岸,柴桑、海昏、郫阳、半洲等一批城市星罗棋布。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重大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岳飞抗金、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太平军抗击曾国藩,这是一片浸透血水的土地;九江的历史上还曾三次为都,四遭屠城,这也是一片浸透了泪水的土地;在九江的历史上,贤才辈出且时有大哲突起。晋有周访、陶侃、陶渊明,唐有舒元舆、杨收,宋有夏竦、王韶、黄庭坚、江万里。到了明清与民国,陈澔、丁孤山、雷发达、陈宝箴一门五杰、熊十力、李烈钧、许德珩、杨作材等,忠臣良将、仁人志士、学者大师,更是灿若繁星;在九江的历史上,更有数不胜数的治于斯者的清官廉吏与行于斯者的文人墨客。司马迁、谢灵运、王羲之、慧远、狄仁杰、李白、白居易、李渤、陆羽、朱熹、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王阳明、唐伯虎、李时珍、潘季驯、徐霞客、康有为、孙中山、胡适。他们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情的足迹。

九江的文化是灿烂而多元的。3000多年前道入庐山,1600年前慧远大师驻锡东林。儒、道、佛三教在此融会交流。到了近代,基督教、东正教也进入庐山,构成了庐山的宗教奇观;陶侃的母亲训子“封坛退鲊”,岳飞的母亲示儿“尽忠报国”,贤母文化源远流长;吴猛“恣蚊饱血”,黄庭坚“涤亲溺器”,义门陈“耕读传家”,孝义家风独树一帜;九江乃“七省通衢”之地,来商纳贾,帆樯林立。洪州窑、景德镇瓷器北进中原,东下三吴。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人声鼎沸,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匡山蠡水之间,锦句名言俯拾皆是,浓墨重彩再现妖娆。于诗、文、画之外,十余万言的摩崖石刻更是盖世瑰宝。

九江的自然风光收尽江南半壁,自不待言。

这样一座城市,怎么就没有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席之地呢?这就是我撰写这本书的根本原因。

我的决心虽然是坚定的,但水平有限,在求助于浩如烟海的史册与耄耋前辈的同时,我还阅读了许多师长们的著述。特别是在为师长们的精彩讲述而击节的同时,因不能割舍而不得不充当一个“裁缝”。在此要表示我真挚的谢忱与歉意。

衷心感谢前辈乡贤、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能宪先生对我的鼓励并欣然为此书作序。

衷心感谢梅曙平先生及罗匡龙、何立新、沈双武等九江摄影界的朋友不辞辛劳,为拙作拍摄秀美插图。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书中一定存在不少谬误,恳请专家学者们不吝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山拥千嶂水环九派 途通五岭势拒三江

第二章 禹王治水疏理九江 青铜冶炼开创先河

第三章 始皇南巡司马怀古 高祖置县灌婴筑城

第四章 周瑜点将柴桑发兵 赤乌兆瑞湓城奏捷

第五章 吴猛孝长恣蚊饱血 陆绩念母怀橘遗亲

第六章 太乙峰下董奉悬壶 简寂观里修静讲道

第七章 陶母退蚱训戒廉吏 岳母刺字哺育精忠

第八章 赤胆忠心拱卫晋室 浔阳结盟同发义兵

第九章 谢灵运纵情好山水 陶渊明归隐故田园

第十章 领江州刺史是过客 成一代书圣永留名

第十一章 东林寺慧远弘佛法 云居山虚云参宝禅

第十二章 檀道济成《三十六计》 刘义庆纂《世说新语》

第十三章 兵荒马乱四罹浩劫 风雨飘摇三度为都

第十四章 贬谪彭泽为民请命 左迁江州泪湿青衫

第十五章 李太白望庐山瀑布 元次山避安史之乱

第十六章 鉴真东林寺吊慧远 陆羽观音桥著《茶经》

第十七章 祸宦未除长安腰斩 朝靴不湿赐死岭南

第十八章 白鹿洞中真儒过化 五老峰下学子如云

第十九章 南唐“三主”经略浔阳 北宋“三刘”隐居庐山

第二十章 一门同科三名进士 七县文武十大状元

第二十一章 夏子乔上边事十条 王子纯献平戎三策

第二十二章 范仲淹左迁过彭蠡 欧阳修失意放高歌

第二十三章 莲花峰下爱莲有说 甘棠湖里烟水成亭

第二十四章 书法百家超凡脱俗 诗开一代江右新风

第二十五章 游庐山悟题西林壁 过湖口夜考石钟山

第二十六章 阖家萃居人间第一 举族合爨世上无双

第二十七章 王十朋过江州揽胜 陆九渊访白鹿释义

第二十八章 好山水丹青写不尽 壮河山墨客竞折腰

第二十九章 意气风发齐聚浔阳 梁山好汉大闹江州

第三十章 王安石畅游匡庐山 陆放翁夜宿东林寺

第三十一章 联璧好文章天下少 满门皆忠烈世上稀

第三十二章 余义夫抗蒙治川蜀 赵孟渫死难杀马坑

第三十三章 陈可大著《礼记集说》 王演畴撰《农桑辑要》

第三十四章 王守仁一举平宸濠 丁孤山两度劾严嵩

第三十五章 李时珍采药锦绣谷 徐霞客观光石门涧

第三十六章 治河先驱筑堤桑落 九江郡守建楼锁江

第三十七章 壮志未酬千秋遗恨 大顺不顺永昌难昌

第三十八章 宫廷设计师雷发达 红色建筑师杨作材

第三十九章 桃里陈氏一门五杰 竹蝦老屋满室书香

第四十章 丧权辱国奴颜婢膝 横行霸道强占庐山

第四十一章 青史弥留残章断句 荣辱兴亡过隙瞬间

第四十二章 视死如归善继抗日 宁死不屈公时斥倭

第四十三章 刘廷琛北大任校长 熊十力京城演国学

第四十四章 报人好楷模黄远生 新闻之鼻祖徐宝璜

第四十五章 李烈钧湖口举义旗 许德珩五四写宣言

第四十六章 钟爱庐山潜心修志 探索真理求学同文

第四十七章 海会寺康有为吟诗 归宗寺胡适之作记

第四十八章 首应武昌九江光复 中华民国纪开新元

参考书目

聚焦浔阳

后记

序言

九江,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日居月诸,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这块土地上抒写历史风云,纵情自然山水,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留下了多少令人神往的诗篇。

风飘石先生的长篇地域史研究著作《九派浔阳》,以其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叙述了九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人物故事、山川胜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九江的历史文化长卷。这是人们了解九江,特别是了解九江的历史人文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尤其是作为一个九江人,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因为书中有大量你并不了解或者不甚了解的内容,读后必定会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情感,那种骄傲与自豪便油然而生。

举例而言,你可能知道,九江人才辈出,历代名人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西诗派一代宗师黄庭坚,清朝皇家宫廷园林总设计师样式雷,近代名人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刘廷琛、李烈钧、许德珩等;但是你也许并不知道,晚唐时期还出过两位宰相舒元舆、杨收,更不知道九江历代科举考试共有10人考中文、武状元(江西全省共54人),修水双井一个村庄在宋代就考取48名进士。

你可能知道,历代英雄与文人墨客到过九江的不在少数,如三国将领周瑜、东晋高僧慧远、望庐山瀑布的李白、浔阳江头泪湿青衫的白居易、题写西林壁与石钟山的苏东坡、讲学白鹿洞的朱熹、大战鄱阳湖的朱元璋和陈友谅等,但是你也许并不知道,大禹曾疏理九江、秦始皇南巡曾登上庐山、司马迁青年时代曾游历九江、檀道济与刘义庆先后担任江州刺史并分别撰成《三十六计》与《世说新语》,南唐三主曾悉心经略浔阳、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大业未竟,最后五年是在这里度过的,为儿刺字“尽忠报国”的岳母之墓至今仍在九江县株岭。到过九江的历史名人,恐怕要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书中浓墨重彩写到的除了上面这些,还有谢灵运、王羲之、元结、鉴真、陆羽、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王阳明、李时珍、徐霞客、康有为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伟人,有的几度游历流连忘返,有的长期寓居达数十年,在这里或者创立了千秋功业,或者孕育了千古名篇,留下了众多令后人敬仰的人文景观和传世佳话。

你更不可想象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贤母”,其中有两位在九江,一位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陶侃的母亲,另一位就是上面提到的岳飞之母(另外两位是孟子的母亲和欧阳修的母亲)。如今,九江县建有“中华贤母园”,以彰显贤母德范,弘扬母爱文化。还有古代宣扬的孝道典范“二十四孝”,其中“恣蚊饱血”的吴猛和“涤亲溺器”的黄庭坚,都是九江人。另外,陆绩“怀橘遗亲”的故事也发生在九江。再有,庐山曾经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出现过一些修道行医的名家,中医“杏林”一词即产生于此。这些典故和词汇己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  《九派浔阳》是一部地域史研究著作,虽然采用了章回体形式,但并无虚构,不是历史演义。回目安排大体按历史先后为序,起于新石器时代,终于中华民国,数千年来举凡九江的历史变迁、时代风云、人物事迹、轶闻掌故,尽收眼底,历历在目。当然,作者并非平铺直叙,更不同于一般地方志,不是全面介绍这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卫,等等,主要着墨于历史文化,经过精心剪裁,以历史演进为经,以人物故事为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因为作者是一位小说家,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使得全书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同时,作者又具有史家的眼光和史识,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往往夹叙夹议,既有生动的叙述,亦有精当的评论。

因此,我乐于向广大读者特别是九江的父老乡亲郑重推荐此书,是为序。

内容推荐

风飘石著的《九派浔阳》在浩如烟海的各式资料中搜罗整理、去粗取精,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引领我们走进巍巍庐山、浩渺鄱湖、古老东林寺,步入七省通衢、商贾云集的兵家必争之地一一九江。让人时而置身在冷峻的危崖上,时而走进庄严的殿堂里,时而漫步于蜿蜒的溪流旁,满纸烟云中,目之所及,耳中所闻都是自然与文化一次次深情缱绻的对望,那渔樵闲话般娓娓道来,有着火花四溅的痛苦撞击和感天动地的幸福缠绵。

编辑推荐

《九派浔阳》作者风飘石十年磨一剑,在浩如烟海的各式资料中搜罗整理、去粗取精,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引领我们走进巍巍庐山、浩渺鄱湖、古老东林寺,步入七省通衢、商贾云集的兵家必争之地一一九江。让人时而置身在冷峻的危崖上,时而走进庄严的殿堂里,时而漫步于蜿蜒的溪流旁,满纸烟云中,目之所及,耳中所闻都是自然与文化一次次深情缱绻的对望,那渔樵闲话般娓娓道来,有着火花四溅的痛苦撞击和感天动地的幸福缠绵。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