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匆匆》是作者周勇多年所写散文随笔的集锦,涉及较多的社会问题,是当代社会的缩影,也是作者人文情怀的充分展现。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随笔杂文,主要是作者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看法,涉及面广。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第二部分主要是文学评论类的文章。作者对读过的书,涉及的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理论进行了一番自己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造诣,也可以了解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理解。第三部分主要是散文。讲述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古村、古道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字里行间表现了对这片土地的浓浓深情。
《行色匆匆》由周勇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结集而成,涉及文学、人物、个人游历、社会诸象等众多方面,按内容分为三辑。其中《与小人共舞》《俗家之乐》等写作者对当代问题的独立思考,对世态人生的感悟,突出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杨连的诗歌人生》《吟唱高原》等写作者关于文学作品、作家与写作的看法和见解;《罗岷山古道》《森林里的乐手》等写云南的自然生态之美,以及作者对某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忧思。本书收录的文章虽篇幅不长但文字老辣、洞见深刻,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作品风及人生智慧。
地位的流变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的各种证件里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了。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也像当年的父母一样开始填写各种应该填写的表格,并在表格中重复着父母填写过的内容。(这其实在我们尚未出生时它就存在了)在当时,这个内容对我们的前途和命运都很重要,它可以使你自豪也可以使你自卑。这是一个很无可奈何的位置,因为这关系到社会对你的家族包括你本人的定位与评价。你不明白爷爷奶奶或父母怎么不为后代子孙想想,稀里糊涂地就堕落到现在这个位置上了。以致他们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因这个位置而跻身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行列,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可以改变一点自身的命运。和那些无须教育也好的子女或日根正苗红的人在一起,你总会觉得有些自惭形秽。当然这是在一切以阶级划分地位的年代。
后来情形渐渐发生了改变。人的地位与官职、财产有了更多的联系。而官职与财产又天生有些扯不断的牵连,所以弄得我们常常搞不清一些抛头露面的人到底是官还是商。这说明地位确实是个很实在的东西,实在到可以决定你的餐桌上是萝卜白菜还是鸡鸭鱼肉。这自然使得很多人起早贪黑地谋求可以改变命运的地位。
但地位有时也相当虚幻。比如说大学教授吧,地位不可谓不高,可教授遇到学校里的房管科长常免不了要低声下气,地位在这里出现了反常现象。就是说,有的地位是实的,有的地位是虚的。但不管什么样的地位,哪怕明明是虚的,也总还有人要争。我认识一位教师,五十多岁了,因评不上高级职称悲痛欲绝,卧病不起。我劝他评不上就算了,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且他的工资本来就不低,就是评上了可能连工资都不能加,何必呢?他好像也没有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评,想了一阵,才说出一条他所以非评不可的理由。他说要是评上了,出差可以坐飞机。这理由让我吃惊,我没想到他会如此热爱坐飞机。一个人若想坐飞机自己买张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犯不着为此悲伤不已。我想他热爱的其实不是坐飞机,说穿了还是那个虚幻的地位在作怪。地位这东西有时还是很害人的。
人不该为地位所累,超然物外、心无羁绊或许能活得更逍遥自在。道理人人明白,但要真正不为地位所累也非易事。见到别人有名有利心中难免痒痒,于是钻山打洞,乐此不疲。而且希望别人晓得他的地位,希望别人承认他的成功,以便有力气继续累下去;否则锦衣夜行,索然无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令人同情的。多数人的一生包括你我,也是这么度过的。
1999年
打量城市的眼光
一个人在一座城市里出生、长大,然后又去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别的城市;然而他对城市的最初印象还是来自于它成长的那条街道。他对那条街道永远充满了感情,因为他想起了过去的一段经历,怀旧的情感为那条街道添加了许多戏剧性的细节。比如,他总是沿着那条街道上学,那条街道有一个卖白酒的老头,他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约会。他和街道的亲密感,实际上是他和回忆中的个人历史的亲密感。因而,老住户的感觉一般都倾向于指向过去。比如他在这条街道上的故事和个人经验。街道日益衰旧或日益繁华,对于老住户而言,都只是一种怀旧的题材。他可以从刚刚落成的建筑中回忆起往日的美好时光或艰难岁月。
但是对于年轻的一代,情况就不同了:街道和街道两旁展示的一切,就不再是历史性的呈现,而是当下的一个现实。他们不赋予街道以叙事的内容,而是把街道当成一个行动的范围。他们在夜幕降临以后溜出家门,路灯敞亮,街道向他们袒露出耀眼的纵深的一面。他们穿行于大街或藏身于大街,把它作为自己每日活动的途径或场所。
年轻一代心目中的街道永远是个新世界。哪怕是一条历史久远的街道,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新鲜无比,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一个充满变化与上演层出不穷的故事的“舞台”。这条街道的“过去”他们是不关心的,和老住户相反,他们似乎更倾向于“未来”。他们的视线在两旁的店铺、招牌流连或跳跃。当他们漫步于这条由灯光和反光构成的街道当中,可能一无所思,因为他们的记忆中缺乏重现的经验,并且也没有叙事的素材。当然,等这些年轻的居民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他们打量街道的眼光肯定会发生变化,只是那时他们可能已经成为老居民了。
任何一条街道在两代居民的眼中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我们每天熟视无睹,匆匆走过的街道,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人生场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街道也是最重要的“单元”,所有的城市都是由街道构成的,对每一个外来者,他对一座城市的印象都来自于这座城市的街道。因而一座城市的建设者,如果他是老居民他可能会倾向于过去,如果相反,他可能会更倾向于“现实”。然而,如果一座只有现实没有历史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是轻浮的、浅薄的;相反,如果只有历史没有现实,那就与一个考古现场差不多了。
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能同时满足老居民和年轻居民打量的目光。我想,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者同时具备老居民和年轻居民打量城市的目光,那将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1998年
P13-16
“九三文学创作文库”第一辑图书即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这个最初由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提出的构想,在大家努力下,终于有了成果,可喜可贺。
黑龙江省有一位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的负责同志,是文学爱好者,多次把他的作品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有散文,有诗歌,描述他在林场当知青的生活,对当今社会巨大进步的感受,还有他特殊的家世,深深打动了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篇散文,是写囿于深山老林的孤寂的生活,他收养了一条狗,终日为伴,后来他回城了,那条狗天天到路口等他,日夜守护着他留下的物品,终于抑郁而死。生命之间的情感流淌笔端,让我感动不已。当时我想,我们九三学社成员中应该还有不少像他那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如果能组织起来,相互交流,岂不乐乎?也能以此增强九三学社组织的凝聚力。在我的建议下,2013年9月一批社内作家和业余文学爱好者聚集江西南昌,举办了“家园记忆”主题文学笔会,共商如何活跃与繁荣九三学社文学创作,笔会还邀请了著名作家王安忆和梁晓声做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讲座。2015年10月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又与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和四川省委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行文学笔会”,邀请了著名作家方方到会,除座谈交流外,还一起赴南方丝绸之路的“五尺道”采风。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全社范围内的文学氛围,活跃了社员的文学创作,最后促成了“九三文学创作文库”的出版。文库第一辑首先选择9位九三学社作家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等。这9位作家,或为中国作协成员,或为全国性文学大奖的获得者,有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具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强的创作实力,旨在为文库开一个好头,今后还将出版更多九三学社文学爱好者的优秀作品。
文学是人类文明殿堂里的瑰宝。好的文学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映照人的灵魂,揭示真善美。经常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精神生活,滋润心田,陶冶情操,深化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所以我一直倡导我们九三学社的同志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我曾经在社中央全会上以及多个场合,建议大家阅读陈忠实写的《白鹿原》。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就去读《红楼梦》,我演绎了一下:要了解中国晚清到民国的社会,要了解中国近代农村,就去读《白鹿原》。近年来我读莫言的《蛙》、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王安忆的《长恨歌》与《启蒙时代》、贾平凹的《古炉》等,读每一期《新华文摘》转载的小说,都让我对人性与对中国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对天体物理有了从来没有过的了解和兴趣。总之,我体会到经常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深刻、高贵和优雅,面对纷乱浮躁的社会不至于迷失方向或放弃操守。
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为主体的参政党,但历史上也不乏在人文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比如红学家俞平伯,语言学家黎锦熙,国学大师刘文典、程千帆、游国恩,还有杨振声、李长之、魏建功、肖涤非、冯沅君、启功等,包括我们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许德珩先生。此外,像梁希、潘菽、涂长望、茅以升、周培源、吴阶平、王选等许许多多出色的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人文精神的滋养与他们的成才以及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记得在“家园记忆”文学笔会上有一位同志提出“九三人要有一颗文学的心”,我深以为然。希望全社更加关注文学,大家读更多的优秀文学著作,也特别希望我们九三学社的文学爱好者能写出更多有思想、有筋骨、有温度、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作品。祝愿“九三文学创作文库”办得越来越好,成长为九三学社家园里枝叶茂盛的美丽奇葩。
韩启德
2016年11月19日
本书是由多年旧稿汇集而成的一本小书,体例较杂,有随笔、评论、散文,且时间跨度较大。其中随笔、评论多为当年在报社工作时开设的专栏文字,或为到各地采风所写的文章,因而有着很明显的报纸订制的特点——仓促而急就,且多为短制。正如本书的书名那样“行色匆匆”。现在回忆起来,我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每天都在为炮制这类文章而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以至当时很多读者都认为我是一个专门为报纸专栏写作的写手。事实上这也是我曾经一直从事的工作。这种印象一直到我离开报社多年之后,还保留在我一些朋友的印象里。仍然不时有当年的同行约我写这类文字,我都婉言拒绝了。我希望开始一种从容不迫、自由选择的写作状态,不想再像从前那样疲于奔命地写作。在与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兄策划九三文学创作文库丛书时,我突然想把这段时间的稿子结集出版,因为这毕竟是我写作生涯中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孟白兄欣然同意。于是有了这本《行色匆匆》的小书。令我们感动的是,韩启德主席为本套丛书写序,序言里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尤令我感动。在此一并谢过了。
是为记。
周勇
201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