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宫维明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合成之美(戴立信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没有文学想象,没有溢美之词,本书的目的,是如实地还原和呈现戴先生的学术成长生涯,借此展现戴先生在科学研究、工业应用、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刻洞见与别样视野。以期为探寻有机所的学术传统提供启示。
| 书名 | 合成之美(戴立信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朱晶//宫维明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晶、宫维明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合成之美(戴立信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没有文学想象,没有溢美之词,本书的目的,是如实地还原和呈现戴先生的学术成长生涯,借此展现戴先生在科学研究、工业应用、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刻洞见与别样视野。以期为探寻有机所的学术传统提供启示。 内容推荐 戴立信,1924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句容。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7年戴立信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工作于上海钢铁公司、华东冶金局等单位。1953年技术归队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上海有机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以及第19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七届IUPAC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主席。戴立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中英文著作11本,授权中国专利13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曾获得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朱晶、宫维明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合成之美(戴立信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求学少年 倾心新式教育与民族实业的祖辈 父辈的影响 在北京接受启蒙教育 逃难上海,入读三所中学 第二章 动荡时期的大学生涯:从沪江到浙大 短暂的沪江大学求学 颠簸中借读于浙江大学 在“东方剑桥”钻研化学 关注国家命运 第三章 到有机所开启科研之路 从代课教师到钢铁厂分析员 “技术归队”在有机所 金霉素研究中的求索 从翻译著作中认识新理论 名师影响下的成长 第四章 国防任务下的科学研究与管理 国防任务下转向科研管理 高能燃料和氟油研制的管理工作 开辟硼氢化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建言硝基胍炸药 负责99号任务 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第五章 科研的组织管理与国际学术交流 担任科技处处长:像一台386型计算机 倡导用计算机推进图书情报工作 恢复和重建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六章 六十岁学吹打”:秉返科学研究 走在绿色化学的前列 研究不对称环氧化及环氧开环反应 叶立德与氮杂环化合物的选择性反应 手性配体:双氮与双嗯唑啉 平面手性与氮一膦配体研究 过渡金属催化的硼氢化反应与其他 倡导手性技术,推动药物研究 研究工作产生广泛国际影响 第七章 关注学科发展,勇担社会责任 多次组织学科战略规划 学术交流与组织活动:承认、倡导与推动 引导化学创新与社会功能的发挥 关注绿色化学与绿色能源 倡导和推动企业创新 倡导科学家党员的社会责任 第八章 续写科学谱系 做有挑战性的课题 科学求是,严谨唯实 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 重视科学研究的应用之道 多渠道提供人才成长的机会 学生也是我的榜样 普及科学精神与科学规范 第九章 温馨家庭 美丽邂逅,执子之手 相濡以沫共渡难关 父慈女孝恩泽一生 结语 附录一 戴立信年表 附录二 戴立信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戴立信从未在句容生活过,但他还是从父辈们的口中,获得了有关老家的点滴印象。戴立信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故乡,因为句容是他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见证了戴家如何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奋力拼搏追求发展的历程。在填写各类履历表格时,他都会在籍贯栏内写下“江苏句容”,还经常喜欢和别人说,等到有时间了一定要回老家看看,以偿多年的夙愿。这个夙愿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戴立信出生于耕读世家,而他的父辈们之所以能够走出句容小城,来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创事业,为戴立信及其弟妹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要归功于曾祖父戴光培的高瞻远瞩。戴光培生于1845年(道光廿四年),卒于1891年(光绪十六年)。他在句容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自幼饱读诗书,文化素养高,视野开阔,一直格外敬重读书人,也时常为自己偏安于小县城而心存遗憾。戴光培生活在晚清时期,长年目睹国家备受欺凌、官府腐败无能和民众苦难生活,他深受刺激,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戴光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深知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发展休戚相关,逐渐萌生了学习西方科学,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之路的爱国思想。戴光培的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后人,可以说给这个家族日后的发展趋向定下了基调。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戴光培下定决心要把后代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于是把辛苦积攒打拼的家产悉数变卖,趁太平天国变乱之际,送两个儿子戴儒彬(字质甫)和戴儒珍(字明甫)前往上海读书。儒彬学习英文,儒珍学习法文。这样的安排,即使在今日,同样彰显出戴光培思想之开放和选择之开明。走出小城的兄弟俩,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所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均奋发图强,刻苦研读,最终学有所成,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些都为戴立信的日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戴立信的叔祖——戴儒珍生于1876年(光绪二年),自幼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尤其在语言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来到上海后就专门学习法文。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年初,扬州仪董学堂筹备就绪,招生开学,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公立学校。仪董学堂设有外国文课程,主要是教授英文和法文,在当时实属罕见。戴儒珍作为难得的法语人才,就曾在扬州仪董学堂担任过教习之职,专门教授法文。在父辈的影响下,有着远大抱负的戴儒珍并未把教授法文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以此为契机,竭力支持国家的新式教育事业,力争改变当时愚昧闭塞、教育落后的状况。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戴儒珍曾追随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双方志同道合,共同为教育救国的理念而拼搏。据史料记载,1897年,在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的冲击下,绍兴城内出现一批热心讲究西学的有识之士,尤以县绅徐树兰为代表。他创办了绍兴中西学堂,自任督办,聘请蔡元培为校长,主持日常校务。蔡元培在出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请有才称职教师,并且声称将会“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他的感召下,大批新式人才慕名而来,力图为教育事业奉献己力。蔡元培在接办学校后的第6天,就拟定出准备聘请的教员名单,并报知府熊起磻批示,其中戴儒珍赫然在列,被聘为法文教员。在当时,这些教员都是绍兴“极一时之选”的人物,戴儒珍作为法语人才,本身就比较稀缺,再加上怀有一颗赤诚报国之心,自然为蔡元培所慧眼相识。(P8-9) 序言 感谢采集工程,我的人生有幸得以梳理和总结。记得年轻时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说是人生末期需要回首一看,回首一问。光阴飞逝,过了古稀,又过了杖朝,倏忽又逾鲐背进入期颐可数之年。看看被梳理的一生,时而汗颜,时而又觉得可以做得更好,可惜时间的属性就是不可逆性。若是稍稍宽慰一下自己,还可以说这一生总算没有太多的偷懒。 自知资质并无超常,想要做点事也只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中国文化中类似的训语还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黄耀曾先生转述庄长恭先生的爱语“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进学解》)。黄耀曾先生诗中还有这样一句“名句尔须铭座右,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也是对庄长恭先生教诲的记忆。另外,汪猷先生的一句名言我也铭记于心,“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没有千锤百炼,很难做成一件事,而不经意的疏忽和放松也即是随,则会令你终身悔恨。作为传承,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也应被继续传承。 很高兴在八十几岁时编了几本书,现在手中尚有几件事,一件接近完成,另一件处于“进行式”。鉴于精力渐衰,不敢紧赶,只能笃悠悠去完成(或许完不成了)。 感谢朱晶博士、宫维明博士和熊家钰先生,尤其是朱晶博士的深入采集、精心撰写。还要感谢黄智静主任和陈娣女士为本书所作的一切努力。 感谢所有的老师、同事们的教诲、指点、帮助和给予的温馨与关怀。卢嘉锡先生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大乐事”。我也庆幸,我的一生中也有很多努力、勤奋的英才,至今他们的贡献、成就已超越于我,甚或远超于我。我好高兴,也十分欣慰。 后记 2012年的冬天,我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黄智静的电话,她邀请我参加所里正在承担的3位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这是中国科协设立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欣然答应了。 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我此前已承担过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中徐光宪先生的创新方法研究,以及他的学术资料采集工作。对徐先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过专门研究,对他的学术经历进行过刻画与探讨,关于他的两部专著也有幸得到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采集工作和中国的化学研究史有一定的理解。另外,我在从事近现代中国科学与社会研究时曾关注到,现代科学在中国体制化过程中,上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科学团体与专门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方面。中科院有机所的前身,正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之初的有机所,有早期秉承了德国化学研究传统的科学家,还有一批在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之后传承美国传统的科学家。而在此后60多年的发展中,有机所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风格和科学传统。这种风格和传统是如何形成、建构和传承的?这种学术谱系是如何延续的?有机所的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与国家、科学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史研究者,更是今天中国进行科学创新,所需要获取的答案。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黄智静、蔡正骏、陈娣等有机所的人员一起,开始了对黄维垣、袁承业、戴立信三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研究工作。工作启动之初,我便强烈地感受到,有机所丁奎岭所长、郏静芳书记、胡金波书记等领导,以及老科学家本人,和我一样,愿意通过这项工作,在描述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同时,去发掘整个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风格,刻画他们的学术谱系。正因为此,他们对采集工作分外重视和支持。 在对三位科学家以及他们在有机所的同事、学生等进行数次访谈,查阅大量档案、著作、期刊论文、同行评价等资料后,我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完成了袁承业先生的访谈,撰写和校对完《虚怀若谷:黄维垣传》(已于2015年出版),又对戴立信先生进行第二批访谈并完成了他的学术传记之后,一种强烈的动力,驱使着我去探寻有机所的学术传统。 戴先生的平易近人、宽阔心胸,我想,但凡和他接触的人必定都有这种体会。不过,我想,大家更愿意获悉的是戴先生为何对科学研究有一种深刻的洞见,有别样的视野。他的学术基础是如何奠定的?他最初进入有机化学研究领域时,关注哪些问题?在面临国家任务与学科发展的两难情境时,他是如何应对的?在担任科研管理职务时,他是如何引导和规划研究方向的?在进行不对称合成研究时,他是如何开辟新领域的?在组织国际学术活动时,他是如何让科学家从中受益、促进交流的?在有机所的人才培养方面,他又有哪些独到的理念?这部学术传记,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因此,除了对戴立信的求学经历与教育背景、研究生涯进行考察,还原科学家之间的师承关系和学术传承,发掘对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的关键人物和因素,探索科学家对教育、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看法,我们着重对戴立信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学术成就、兴趣领域、认知与思维风格、研究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发掘他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创新等方面的中国特征。 我们的采集工作启动于2013年3月,戴先生虽曾于2009年做过胃癌手术和一年的口服药物化疗,2012年下半年又由于身体原因住过几次院,但仍坚持每天上半天班,并多次接受访谈,对采集工作非常支持,捐赠了证书、著作、照片、手稿等珍贵实物。截至2013年12月,采集小组完成了对戴先生的4次共376分钟口述访谈,对戴先生的同学、女儿、同事、学生等进行了12人次共513分钟的口述访谈。在采集的实物资料中,数字化378件,实物238件。在这些采集工作中,黄智静做了统筹和协调工作。陈娣负责了手稿、照片、报道、著作、论文、专利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的工作,补充了大事年表和论著目录,为文稿挑选和搭配图片,为资料采集和修改工作付出大量精力。蔡正骏负责了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的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宫维明博士完成了戴先生的大事记、对戴先生本人以及外围人员的多次访谈,并撰写了学术传记的部分章节。为了详述戴先生的学术生涯,凸显他的科研风格和思维特点,我从2014年6月开始,对戴先生补充进行了5次共570分钟的口述访谈,对丁奎岭所长和唐勇副所长进行了访谈,重新安排了章节结构和内容,增加了导言和结语,重新撰写了与戴先生科学研究和组织活动相关的章节,对学术传记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记的撰写过程中,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藜研究员、廖育群研究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戴先生和女儿戴敬逐字逐句地审读了全稿,并投入大量精力,做了非常细致地修改。有机所的钱长涛研究员、侯雪龙研究员和游书力研究员仔细阅读了全文并做了修改。邓敏智研究员、楼柏良博士、唐勇研究员、周永贵研究员更正了报告的部分内容。有机所的张玮博士对传记的部分章节做了修改。《解放日报》的司徒伟智先生在文字表达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熊家钰先生为第2章和第9章的修改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没有文学想象,没有溢美之词,我们的目的,是如实地还原和呈现戴先生的学术成长生涯,借此展现戴先生在科学研究、工业应用、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刻洞见与别样视野。以期为探寻有机所的学术传统提供启示。 我们深知,本传记还存在诸多错误和欠妥之处,期待得到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朱晶 2016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