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瓦尔登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粗衣粝食

当下面的文字从我的笔端流出的时候,或者确切地说,当我写出下面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时,彼时,我正孤身一人独居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湖畔的一所小木屋里。这是我亲手盖的一间小房子,放眼周围,方圆1英里以内除我以外,再无人烟,就是说,我没有一个邻居。劳动创造财富,我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在瓦尔登湖湖畔生活了2年2个月。眼下,我又重返文明生活,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匆匆的过客。

返回镇上以后,如果不是镇上的人一直没完没了地来刨根问底,打探我这两年独居的生活方式,我才不会多此一举地把在瓦尔登湖的旅居生活公之于众。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生活方式,而我则丝毫不以为意。考虑到当时那个独特的生活环境,人们那困惑的目光,那好奇的询问,倒也在情理之中。有人问我饿了拿什么果腹,孤单吗?害怕吗?诸如此类,问题一箩筐。有人很想知道我在慈善事业方面用了多少钱,那些家里孩子多的人则关心我收养了多少个穷人家的孩子。我在本书中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回答,如此,还请那些对我的事根本不在乎的人多多包容。在大多数作品中,“我”或第一人称都会一笔省略,但在这本书中,“我”的人称代词不会被抹掉,因为本书和其他的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是以“我”为中心向大众讲述故事,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假如真有那么一个人,我对他的一切感同身受,甚于了解我自己,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讲述自己的事了。很遗憾,在有限的眼界中,我浅薄的阅历不足以使我能够走进某一个人的内心,我根本了解不了谁,所以只能拿自己来举例。此外,提一个要求,希望每一个作家不要只把道听途说的他人的生活作为描述的重点,而要将自己的生活描述出来,简单而真诚地诉诸笔端,就像从远方给自己的亲人写信描述一样,送到读者手中。为什么说从远方送到读者手中?因为我认为,真实而有底蕴的生活都跳出了环境的樊篱,他必定行了万里路,走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一切丰富的感受都来自那。也许这本书更适合贫寒的学生,至于其他读者,可以挑拣那些适合他应用的部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能接受多少算多少,多寡随意。因为没有人会把一件又窄又瘦的衣服硬往自己肥硕的身子上套,毕竟,只有合身的才是最得体的。

我现在津津乐道的事情无关中国人或桑威奇群岛(即夏威夷群岛)人的什么痛痒,而是关于阅读本书、假定住在新英格兰的你们。我现在有兴趣来说说你们的境况,你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这个镇上的外部情形和实际情况究竟是个什么样,能不能有所改善,难道就这样无可奈何地糟糕到底吗?我在康科德镇到处都转悠过,屐痕所到之处,各处的镇民无论是在商场、办公室、田野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都在以不同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为自己赎罪。我听到过惊人的婆罗门教教徒的苦行方式,教徒们置身于火的围墙之中,面不改色,双眼与太阳对视;或者头朝下倒挂于熊熊烈焰之上;或者扭头凝望天穹,保持着这个姿势纹丝不动,直到最后“他们再也无法恢复原状,他们的脖子再也不能扭转,除了吃流食,再也没有什么食物可以从那弯弯曲曲的脖子到达胃里”;或者他们用铁链将自己禁锢在树下,就这样戴着镣铐终其一生;或者像一只毛毛虫,蠕动着身体一寸一寸地丈量着广袤土地上的帝国疆域;或者单腿直立在柱子顶端,呈金鸡独立状。比起我在康科德镇看到的镇民的苦修形式,婆罗门教的教徒那种有意识的苦修形式,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再有,比起我的邻居们所从事的劳役,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以完成12项英雄业绩闻名)所做的那12件苦差事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因为充其量不过12件,而我却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我的邻居捕获或猎杀过什么野兽,或者操行什么劳役。更何况,赫拉克勒斯还有一个帮手,就是他的朋友伊俄拉斯,帮他用烙铁烫焦九头蛇的脖子根,不然,那怪兽被砍掉一个脑袋,还会从脖子根长出两个脑袋来。

我看到镇上有些年轻人,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农庄、田园、房产,还有牲畜以及农具。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这正是他们的不幸,因为这些东西到手容易脱手难。还不如他们就生在广阔的牧场上,喝着野狼的乳汁长大,这样他们就有狼一样敏锐的眼睛,看得清这片终身劳役的土地,是谁使他们成了这片土地的奴隶。他们分配到手的食物明明只是一撮泥土,凭什么要去吞占60英亩的土地?为什么他们刚一出生就为自己准备葬身之处,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没有一天过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他们背负着所有继承来的财产在人生之路上艰难前行,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走得安逸点。不幸的家伙,这种人我可是遇见过好多个了,他们爬行在人生的路上,推着75英尺长、40英尺宽的谷仓,从未清洗过的奥吉厄斯牛圈,100英亩的土地、牧场,还有林地,这些东西一样也不能落下,同时还要腾出手脚来忙于耕作和放牧,生活的重担快把他们压成一摊泥了。相比之下,那些从祖先手上一无所获的人,他们倒不会因为遗产的累赘所累,虽然如此,他们还是逃不脱辛苦劳役的命运,为了供养那几立方英尺的躯体,够他们累的。P1-3

目录

粗衣粝食

补充诗篇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阅读

天籁之声

独处

访客

豆苗地

村庄

湖 泊

贝克农场

更崇高的法则

与兽为邻

取暖的艺术

往昔居民和冬日访客

冬季里的动物

冬日的湖

春天

结语

序言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梭罗的先祖来自于法国的古恩西岛,拥有法国血统的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浅色的皮肤衬托着脸上那双健康而又严肃的眼睛,举止优雅而庄重。

1837年,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和他的哥哥约翰在同一所私立学校当教师。约翰教英语和数学,梭罗教古典文学、科学和自然史,两人都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梭罗经常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他认为“只有露天才能培养出对美的欣赏趣味”。

1841年,梭罗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放下教鞭,转向写作。在好友爱默生的帮助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超验主义实践。这一期间,他由诗歌创作转向随笔记录,先是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尔后,他的文章陆续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

1845年7月,28岁的梭罗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了他简朴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湖光山色中精心打磨着自己的思想和文字,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唯美画卷。这本书和《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读完全书,仿佛跟着作者体验了一次难忘、纯美的自然之旅,你会走近松林、走进湖畔,你能看到田野上悠然而过的飞鸟、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战、在冰天雪地中倾听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冰雪、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感触中深为陶醉。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则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与人的心灵如野马般狂野地奔腾、探索,又能体会到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经验和感悟,文章清新、健康,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梭罗本身是一个崇尚精神自由而且具有平等、博爱思想的人,《瓦尔登湖》正是他返璞归真的生活记录。在林中,他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在湖上,他恬淡闲适地垂钓游鱼、观鱼戏水、听湖奏鸣。“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梭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从不把花从枝头上摘下,而是发自内心欣赏它的美丽。他把汗水洒进土地里,种豆、筑屋、焙制面包,这些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可谓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并且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早在梭罗之前,吉尔伯特·怀特和詹姆斯·奥杜邦等人的自然著作便已问世,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大自然细致人微的观察,折服了每一位读者,大家都承认他才是开创自然随笔的第一人,而在他之前的与自然界有关的作品,那些以“书信”和“插叙”或“杂志文章”为主的文体,只是客观地记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发现,而梭罗的自然随笔则别开生面。比如,在《瓦尔登湖》中有一段描写鸟的段落,如果将这一段落与奥杜邦的《美国的鸟类》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奥杜邦的书仅局限于科学报告的范畴,而梭罗则跳出这个樊篱,对大自然进行了一种艺术创作,不仅详细记录了他对大自然的观察,还具有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

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梭罗也不例外,他在作品中无情地批判了时代的弊端,指出科技文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享受,但人们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它,而且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了生命的毁灭:“我们发明了越洋电话,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不是得了哮喘病,而没有用它来交流思想;我们修建了铁路,却把时间耗费在坐火车去城里观光上。”面对充满物质诱惑的世界,最好的抵御方法就是“简单、简单、再简单”。我们只有清醒地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并有足够的勇气对那些多余的东西说“不”,对那些指手画脚的非议置之不理,才能够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梭罗终身未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来没有爱过。1839年7月,他结识了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艾伦一家来自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在只有5000人的弹丸之地康科德镇的社交圈子里,艾伦很快认识了梭罗兄弟,并上门拜访。这个姑娘的到来,对梭罗兄弟就像一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兄弟俩双双坠人爱河,同时爱上了这个姑娘。梭罗在1839年7月25目的日记中写道:“爱情是无药可医的……唯一能做的是更深地去爱!”这是一段令人纠结的三角恋情,幸好兄弟俩性格沉静、文雅,心胸坦荡,没有因此产生兄弟矛盾。艾伦生性活泼,很快接受了梭罗兄弟去游历大自然的邀请,但这次愉快的旅行并没有开出爱情之花:1840年,约翰向艾伦表明爱慕之情,但遭到艾伦的断然拒绝;之后,梭罗满怀希望地给艾伦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同样被泼了一盆冷水。不久,他们不得不痛苦地接受一个事实——艾伦嫁作人妇,丈夫是一位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慎割破中指,之后因破伤风感染而去世。哥哥的英年早逝和艾伦的冷漠拒绝,成为生性自由、乐观的梭罗一生的痛,从此他再也没有爱上过别的姑娘。这个对大自然怀着无限热爱的人,在心灵深处有一道永不结痂的伤口,这种痛苦有多深,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似乎都看不到那道伤口的影子,因为他把伤口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梭罗是一个感情极度丰富的人,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情人的爱,都同样炽烈,只是对前者直抒胸臆地说了出来,而后者却不着一字,恰恰是这“不着一字”,成为梭罗的精神永葆青春的一个因素,尽得风流。

梭罗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内容,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不是简单地逃避现实。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钱、贫富、生死等大问题,在娓娓道来中悄悄开启我们的心智。那些贯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语,让人在反复诵读中有常读常新的感悟,回味无穷。身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回归大自然的宁静,还灵魂一份通透。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想来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本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串联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与感叹。且让我们追随梭罗的足迹,抛开那凡尘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好的文字,聆听大师的哲音,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内容推荐

为了远离喧嚣,在静谧的自然中寻找人性的本真,寻找简朴单纯的生活,梭罗于1845年春天,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林中建造了一座木屋,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用心去亲近自然之美。白天,他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寂寞时拿起长笛奏起悠扬的乐声来驱逐孤独;困了则拿着钓竿与鱼儿戏嬉,以缓解疲劳……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木屋,记下一天的所见所闻及感悟。

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书中的思想能引人思考,尤其是在充满浮华与喧嚣的当下,更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编辑推荐

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字字珠玑,见解独特,耐人寻味,是一本清新、健康、催人向上的书。作者告诉我们,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挤压并侵蚀着人性,唯有保持精神上的洁净高远,才能在滚滚的红尘中、在扑腾的世界里,不为“利己”而苦苦钻营,让人性回归本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