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行为层次,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
基本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低级需要。特殊需要是人类精神层次的需要,是高级需要。
再高尚的人,也离不开吃喝拉撒,这是现实,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滚滚红尘中,需要是一种显性的客观存在,这也印证了“存在即合理”一说。
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也就是说,做人有两种需要: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低级需要。特殊需要是人类精神层次的需要,是高级需要。
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要也可从高到低细分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可以说,需要是种客观存在,而且有它存在和适度被满足的理由。
抛开社会复杂性的背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只有两个:一是维持生存需要的饮食;一是传宗接代。
古今中外,所有贪腐的人都是因欲望太多而误入歧途的。虽然脚上的泡是自己走路磨出来的,但也说明本人不聪明,真正的聪明是懂得低调,懂得见好就收,懂得急流勇退。
聪明的人不满足于这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于是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和欲望。那些本能的需要,比如温饱则显得苍白了,欲望与日俱增,比如权力和金钱。
能自控的人,才会活得幸福。贪念太多,负荷太重,人也不会得到快乐。命运并非无情,它把一些选择权给了我们,至于怎么选,想要什么,要多要少,它是不介意的,因为它愿意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化,也愿意用美好奖赏美好,用不幸惩罚不幸。
一个正常的人,有生理需求并不过分。它是级别最低的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一系列需要。
当一个人面临饥饿的挑战时,因极需食物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这不仅是人的本能,也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无可厚非。每种生命都在为其继续活下去而与自然进行着斗争,这是潜意识的本能行为。
人类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出类拔萃,成为世界的主宰。懂得主动为生存创造条件,懂得协调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懂得争取和避让,这些聪明成为特殊需要的砝码。
人类也用很多故事演绎了历史传奇,或警世劝人,或令人感动,总之都成了后人的谈资。
杀妻求将的吴起,就是一个令后人谈及时褒贬不一的男人——为了仕途,他竟然杀妻向皇帝表忠心。他想的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也确实奋勇沙场,建立了不少功勋。但不管怎样,杀妻求将之举成为他永远洗不掉的污点,被后人诟病。
不要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任何事都应有道,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思想怎样就怎样。 吴起原本是卫国的一个市井无赖,经常挥刀舞剑,横行乡里。为此,他常常被母亲责骂。有一天,在母亲骂他的时候,他猛咬自己的手臂,咬出鲜血来,还对母亲发誓说:“从现在开始,我就不待在母亲身边了。如果这辈子不能当上大官,我就绝不再踏入卫城半步,也绝不再见您。”
母亲哭着留他,他却转身就出了卫城的大门,头也没回。
他来到鲁国,拜师在孔子的弟子曾参门下,从此努力学习。有个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人叫田居,他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吴起。
后来,卫国有人来信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仰天干号三声,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读书。
曾参因其不孝而大怒,命人把他赶出学校。吴起从此就放弃儒学,改习兵法。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到鲁国当官。
齐鲁交战,鲁穆公知道吴起有能力打胜仗,但是嫌其妻是齐国高官之女而未予以派将……
P34-36
第一章 深度解读:行为的多种动机
1.弹性机制,理性与冲动
2.为了活着,自私的本能
3.歇斯底里,将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的可观收获
4.祸从口出,自律才能自由
5.一举两得,一个行为背后的多种动机
6.行为层次,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
7.动机驱使,力的作用
8.没有口误,那是潜意识的真实流露
9.所谓玩笑,多有认真的成分
10.闭目歇心,眼不见为净
第二章 千锤百炼:人格的多重性
1.内因外因,人格的形成
2.人的需要,强度与优势方面的顺序
3.正常人格,健康心理
4.病态心理,非正常人格
5.心理冲突,没有理智的人焉能接受理智
6.人格缺陷,人格分裂
7.隐藏的你,潜意识的人格
8.相由心生,思想的质地
9.个体诠释,“我”之性格AB版
10.低调的好,夹着尾巴做人
11.既然真相,不会因某些藻饰而被抹掉
第三章 心灵的舵:转变动机,改变人格
1.矛盾统一,主客场思维
2.思想先锋,创造型作家和白日梦
3.也说记性,遗忘的心理机制
4.屏蔽记忆,潜在的主观筛选
5.放飞的心,“野蛮”精神分析
6.心口一否,内在与外在的合辙或背离
7.三心二意,性格犹豫会与成功擦肩而过
8.温不增华,寒不改弃
9.梦的解析,梦是愿望的满足
10.自我实现,成为你所能成为的那个人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社会参与,重塑人格的关键
第四章 思想野马:生活的辔头与缰绳
1.溯源况味,论自恋
2.长情有期,移情的动力学
3.信仰之花,图腾与禁忌
4.千情万绪,压抑
5.真假之惑,一个幻觉的未来
6.经千百劫,认知与审美
7.进化过程,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本能为代价创造出来的
8.心是主导,一念之间的正邪
9.翻手为云,自控力的强弱与成功
10.为人行事,人的举动都不是无端做出来的
11.自我构建,心理防御机制
12.坚信成功,多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心路是世间最难走的一条路,这条路如果走好了,将会游刃有余地抵达成功。但是,这显然也是一条崎岖的路,并不好走。所以,了解自己与了解别人,对我们而言很有必要,因为这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必要前提。
人格增魅力,动机促成功。人格与动机就像武侠小说里人人虎视眈眈的“武功秘籍”,而人类诸行为就好比“华山论剑”。
探知自我心灵本原的同时,还能够洞悉别人的心理,这绝对是双赢,更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这方面,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非但如此,他还细化研究并整理出一门学问,成为了解人类动机和行为的科学方法。因此,这也使他成为那时至今可圈可点的划时代的名人之一。他的精彩之处正在于,他带给后世一种智的开启和延伸。
活着是本能。人活于世,实质上重要的事情不外有二:爱情和工作。概括地说,爱情和工作又完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它们是无法割裂开来的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地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方面,弗洛伊德是先驱。先驱的作用,一是开路;二是给后人树靶子。有意思的是,一和二弗洛伊德皆占了。
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能在有所参照的前提下,快速读懂一个人,这是人格理论的光芒所在。它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中国的理论与外国的理论虽然有东、西方体系的差别,但本质上殊途同归。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是。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食、色,性也。”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人性结论。其中,“性”是本性,它可以被解释为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的差别。
至于《梦的解析》,很多人说因为它是“猛料”,所以到现在一直很畅销,但也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性是不必谈之色变的一种存在。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人对此比较敏感,通常避而不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究竟是否属于伪科学,至今争论不休,各说各有理。其实,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发现,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学习心理学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而不是分析他人。但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能下意识地分析他人,这对自己的人生当然有所裨益。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它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
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我觉得,心灵本原是一门大学问,细究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不但值得深思,还能使我们得到裨益。
如果你对那隐在背后,带给你无法挣脱的欲望、幻想,却操纵着一切思想、情绪的那个不曾好好认识过的“我”产生诸多疑惑,那么,不妨研究一下心灵本原这门学问——相信它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心灵本原能让我们认清自己,读懂别人,所以,对心灵的探索能成为永恒的话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比如,不论是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还是弗洛伊德说的“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都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此外,“女人都是疯子”等同于我们说的“女人是老虎”。
事实上,人太精明,或者看透红尘并不好,因为有些事你看透了之后,往往会破坏美感和诗意。不过,有时候能看开点儿倒也不错。
曹辉著的《天生偏执狂》为心理学通俗读物。把哲学的趣味性体现出来,是对哲学最大的期待,把形而上的理论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解读方式,是本书的特点。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的科学方法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生活学习工作,包括爱情和婚姻,都可因为了解而少走弯路。本书对于读者的助益也正在于此。
缺乏理性,冲动行事导致的后果,可以说是双刃剑——能让人上天堂,也能令人下地狱。因此,对行为的理解与规范十分有必要。曹辉著的《天生偏执狂》通过各种理论对行为、人格、心灵和思想这四个方面的解读心理学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德走好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