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切尔诺最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福布斯推荐的最有价值的经商必读书!
书写美国首富洛克菲勒的创业人生,揭露鲜为人知的创富秘诀!
一部美国财富的累积史,一本美国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上下)》作者荣·切尔诺在列举大量有关洛克菲勒劣行的新证据的同时,把他描绘成一个古怪、狡诈、多有创见、令人难忘的人物。作者把洛克菲勒的公开和私人生活揉合到一起,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丑闻、悲剧和不幸,从而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引人入胜的人物。
| 书名 | 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荣·切尔诺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切尔诺最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福布斯推荐的最有价值的经商必读书! 书写美国首富洛克菲勒的创业人生,揭露鲜为人知的创富秘诀! 一部美国财富的累积史,一本美国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上下)》作者荣·切尔诺在列举大量有关洛克菲勒劣行的新证据的同时,把他描绘成一个古怪、狡诈、多有创见、令人难忘的人物。作者把洛克菲勒的公开和私人生活揉合到一起,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丑闻、悲剧和不幸,从而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引人入胜的人物。 内容推荐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1937年),20世纪早期世界首富、石油大王及著名的慈善家。1870年他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及大部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历史上及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位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他去世时,总财产约14亿美元,相当于现今3000亿美元以上,因此被普遍视为人类历史上的首富。他一生也推动了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创办了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及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了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地标。 洛克菲勒是一个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是一个古怪、狡诈、冷酷无情,又多有创见、令人难忘的人物。他以残酷的竞争,打压吞并对手及创建托拉斯著称,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提倡节俭,且不时解囊助人,其慷慨程度为前人所不及(生前捐献了5.5亿美元财富)。 《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上下)》作者荣·切尔诺发掘了大量的洛克菲勒的公开和私密的生活档案,透露了很多洛克菲勒的竞争手段、创富秘诀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丑闻、悲剧和不幸,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引人入胜的人物。本书是最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展示了洛克菲勒的创富过程,也是一本揭示19至20世纪美国财富积累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很值得一读。 目录 前言 引子:恶毒的舌头 1 放荡的男人 2 奋兴之火 3 必定会发财 4 商业中的新教精神 5 大拍卖 6 时代诗篇 7 百万富翁大街 8 同谋 9 新型君主 10 谜般人物 11 虔信之家 12 油田风波 13 帝国中心 14 后台老板 15 寡妇的葬礼 16 托拉斯问题 17 教育巨头 18 复仇者 19 帝国王储 20 标准石油帮 21 事事热心 22 复仇天使 23 愚者的信念 24 百万富翁专列 25 怪老头 26 亡命首富 27 审判日 28 慈善托拉斯 29 大屠杀 30 性格迥异的夫妻 31 忏悔 32 王朝的承继 33 过去、现在与将来 34 继承人 35 天堂再相会 约翰·D·洛克菲勒创业年谱 试读章节 在崇拜约翰·D·洛克菲勒的人眼里,1872年是他一生中屡建奇功的年头,而批评他的人则认为那一年是他最黑暗的一个篇章。那一年揭示了作为商人的洛克菲勒最好的和最成问题的品质: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坚持到底的勇气,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统治一切的欲望,救世主般的自以为是和对那些目光短浅者的蔑视,他认为这些人错就错在挡了他的路。被他的对手认为是赤裸裸地夺取权力的举动,洛克菲勒却看作是一种拯救众人的英雄业绩,完全是为了挽救整个石油业。 成品油的贸易状况在1871年继续恶化,价格再度下降了25%。正当竞争者们一个个地滑入了破产泥潭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却宣布分配40%的红利之后还稍有盈余。尽管如此,约翰·D·洛克菲勒还是卖出了少量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这是他唯一一次丧失信心的时候,使得他弟弟威廉痛惜地说:“你那么着急抛出,连我都感到不安了。”所幸这次低落的情绪很快就过去了。1871年末,洛克菲勒经过精心策划,秘密收购了博斯特威克—蒂尔福德公司(Bostwickand Tilford),该公司是纽约一家主要的石油买主,在伊斯特河边的亨特斯波因特拥有许多平底船、驳船和一个大型炼油厂。杰贝兹·艾贝尔·博斯特威克(Jabez Abel Bostwick)以前在肯塔基州做过银行家,经营过棉花和谷物,还卖过《圣经》,他与洛克菲勒一样,也是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当时有人说他“做生意时严肃得近乎死板,宁要公正不讲感情。”买下博斯特威克公司等于使洛克菲勒在关键时刻得到了一个老练的收购代理商。由于强大的辛迪加把过去把持着交易的单个投机商们甩到了一旁,石油价格此时正由西宾夕法尼亚州各交易所来确定。洛克菲勒的这一步设立了一个暗中行事的模式,这是个给他一生的事业蒙上阴影的模式:他把刚买下的公司重新命名为J·A·博斯特威克公司,厚颜无耻地假装独立于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却是后者利用的工具。 1872年1月1日,标准石油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为了防备日后出现各种混乱的变故,把公司资本从100万元扩至250万元,第二天后又扩至350万。新股东中有几位是克利夫兰银行界的佼佼者,其中包括杜鲁门·P·汉迪、阿马萨·斯通和斯蒂尔曼·威特(Stillman Witt)。还有一位令人感兴趣的新投资人是本杰明·布鲁斯特,他是普利茅顿殖民地的创建人布鲁斯特长老(ElderBrewster)的直系后裔,是和奥利弗·詹宁斯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中一起发的财。在这个经济跌入谷底的时刻,洛克菲勒却召集到了如此强有力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这正是其特有的自信之表现,似乎萧条的经济气候只会增强他的决心。“我们收集到的情况使我们更加坚信:扩大我们的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且着手吸收合伙人加入我们的炼油业,将会对整个石油业起到保护作用。”1872年1月1日,公司执行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收购“克利夫兰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炼油厂。”这一决定看上去毫无恶意,实际上是打响了一场血腥战斗的第一枪,这场战役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克利夫兰大屠杀”。 在克利夫兰重创对手之役打响时,洛克菲勒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统帅汤姆·斯科特(Tom Scott)达成了一项秘密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交易。上文中说过,该公司曾威胁要把克利夫兰的炼油中心的地位抹掉,这促使洛克菲勒巩固了同伊利铁路和纽约中央铁路的联盟。洛克菲勒个人并不喜欢斯科特,后来把他称为“也许是我国铁路业中空前绝后的、最有统治欲、最独裁的实力人物。”和许多铁路公司总裁一样,斯科特也是在南北战争时期确立了自己的声誉,他确保了连接华盛顿和北方的铁路线畅通,并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助理。斯科特精明强干、胆识过人,他留着又长又卷的络腮胡子,经常戴着一顶大大的毡帽,显示出一副大权在握的气派。温德尔·菲利浦斯评论这个左右政局的老手说:“当他穿着大氅横扫全国时,那20个立法机构的人就会像寒风里的枯叶那样瑟瑟发抖。”虽然连安德鲁·卡内基打入钢铁业之前都曾受到斯科特的提携,道貌岸然的洛克菲勒却对这位铁路总裁不以为然。 尽管如此,生意归生意,洛克菲勒已准备好同这个魔头本人打交道。他担心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与匹兹堡和费城的炼油商们结成同盟,因此想在他们中间插一杠子。“他们在运费问题上俯身屈就(于斯科特)”,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贬低他的对手。“他们对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简直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只要在石油运费上给他们好处,让他们干什么事都行。”于是,洛克菲勒对斯科特主动提出的合作意向做出了欢迎的姿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信息来自于彼得·沃森(Peter H.Watson),此人任职于斯科特的对手沿湖岸铁路公司,又是范德比尔特将军的密友。沃森是沿湖铁路公司克利夫兰—油溪支线的总裁,他本人在其最大的客户标准石油公司分配股份时捞了一笔。标准石油公司在1872年1月增资时,沃森悄悄地往自己口袋里掖了500股,这又是一个洛克菲勒和各铁路公司变本加厉地互开方便之门的例证。那年范德比尔特将军暗中向标准石油公司投资的5万元,很可能就是通过沃森之手办理的。 1871年11月30日,沃森在纽约的圣尼古拉斯饭店会见了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向他俩交代了汤姆·斯科特提出的一项大胆的计划。斯科特提议由三家最大的铁路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同一些炼油商,特别是标准石油公司结盟。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斯科特事先拿到了一份成立空壳企业组织的特许执照,该组织有一个毫无特色、容易引起误解的名称:改造南方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南北战争后,腐败的宾夕法尼亚立法机构通过特别法案发放了几十个类似的执照。这些以改造为名的公司拥有广泛而界限含混不清的权力——其中包括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外的公司持股,有些经济史学家把这些公司称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控股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特地买下这类具有法人权利的文书,时不时用它们做交易,以换取利益。 根据所提协定的条款,铁路公司将对所有的炼油商大幅度提高运价,但入伙改造南方公司的炼油商可以享受数量可观的折扣——最高可达原油和成品油运费的50%——这样,他们相对于对手的竞争能力便能极大地增强。协议中最可怕的新条款是,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还能从竞争对手的货运上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其他炼油商每运1桶油,铁路公司就得给改造南方公司成员一定的折扣。比方说,如果标准石油公司把货物从西宾夕法尼亚运至克利夫兰,每运1桶油可得到40美分的折扣,同时还能从其对手运入克利夫兰的每1桶油上再得到40美分!洛克菲勒的一位传记作家把这种补偿称做是“一种空前残酷的工业竞争手段”。根据另一项规定,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改造南方公司名下的炼油商可以获得有关对手所运石油的全部详尽资料——这些资料可是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无价之宝呀。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们自然要发誓为这项骇人听闻的计划的内部运作保守秘密。总之,它是一项令人瞠目的欺诈行为,参与共谋的成员之多,在美国工业史上前所未有。 尽管洛克菲勒和他的同谋主张应当一视同仁地邀请所有的炼油商加入改造南方公司,但由于这个集团把油溪和纽约的炼油商排除在外,标准石油公司便毫无争议地成了集团中的主力。在该公司发行的2000份股份中,1/4以上为洛克菲勒兄弟和亨利·弗拉格勒所把持,算上杰贝兹·博斯特威克和奥利弗·佩恩(Oliver H.Payne,此人不久便进入了标准石油公司的领导层)的股份,洛克菲勒一方实际控制了2000股中的900股。彼得·沃森任改造南方公司的总裁,持100股,他同时又是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这样就使克利夫兰炼油商在该集团中所拥有的势力超过了来自匹兹堡和费城的成员。 为什么美国主要的铁路公司向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伙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几乎能在炼油业里为所欲为呢·铁路公司又是如何从这次结盟中获利的呢·首先,因为在此之前各家铁路公司兄弟阋墙、大打价格战,结果弄得运费急剧下降。铁路公司也同石油生产商一样,急需有人对它们之间的纷争进行仲裁,使它们不再受自相残杀之苦。改造南方公司的根本所在是这样一项条款,即由标准石油公司替三大铁路公司“把一碗水端平”,保证每家公司都得到预先确定的石油运输份额:改造南方公司成员石油运输量的45%由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承担,27·5%交给伊利铁路公司,另外27·5%则属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洛克菲勒很清楚,除非铁路公司对石油业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否则他们“无法进行必要的业务划分以防止竞相减价”。洛克菲勒将成为它们公认的裁判并努力以公平无私的方式管理它们的联营业务。如前所述,如果炼油商之间进行更大规模的合并,使其经营趋向合理化,铁路公司同样有利可图。另外一个促使铁路公司同洛克菲勒达成协议的因素是:作为一项富于远见的战术安排,后者已经开始拥有上百辆油罐车,而油罐车今后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洛克菲勒寻求行业统治地位的举措中,改造南方公司是他颇具匠心的一步棋,尽管它不久就作为一大阴谋而昭然于世。无论炼油商还是铁路公司当时都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自食其恶果的价格战中拼命挣扎。洛克菲勒独具慧眼之处在于,他能够在解决铁路部门的问题的同时解决石油业自身的问题,在石油业和铁路业里建立一个双重的卡特尔组织。洛克菲勒讨价还价的实力之一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对方要得到什么,然后提出了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洛克菲勒并不想毁掉铁路公司,而是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尽管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地位。 后来,为了洗刷自己同改造南方公司大败亏输的关系,洛克菲勒讥笑那些指责他是元凶的说法。他坚持说,自己从开始就清楚这家公司早晚要垮台,它的成立纯粹是一种策略。“我们之所以同意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指望(汤姆·斯科特)以及费城和匹兹堡的那些人最终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只要计划可行,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干;这样的话,等到它失败时,我们就可以说:‘现在试试我们的方案吧。’”洛克菲勒的计划是把整个行业统一到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据洛克菲勒自己承认,他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考虑而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反对改造南方公司的,因为他认定它无法在炼油商成员身上实行必要的约束。这项计划从未使他良心上感到不安过。“它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固执己见的洛克菲勒后来说道。“我清楚这事关良心。在我和我信奉的上帝看来,这计划很不错。要是明天我还得这样做的话,我会照原样再做一次——甚至做它100次。”即使后来旧事重提,洛克菲勒也不能容许对他的事业胡乱猜疑,他只能把它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胜利进军,并用他的宗教加以神圣化。 P145-149 序言 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极为沉默寡言,令人神秘莫测。他主管着当时最大的企业和慈善事业,却一直是位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善于伪装,一生都是在各种不同角色和层层神话的掩饰下度过的。所以,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各自不同:他既是标准石油公司的缔造者,才华超群却贪婪冷酷;又是个乖僻、吝啬的老头,施舍小钱,并且通过新闻摄影机向外界发表谈话。人们往往难以把这些各不相同的形象拼凑成一副完整的肖像。 并不是没有人去尝试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早在20世纪初,洛克菲勒就引得许多人为之树碑立传,几乎年年都会冒出一本有关他的书,数量之多,令任何一个美国公民望尘莫及。他是当年最有名的美国人,言谈举止无不受到新闻界的详尽报道和分析。然而,即使在受到万众瞩目的鼎盛时期,人们依然对他如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因为他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躲在私邸的围墙和办公室的磨砂玻璃门后面。 洛克菲勒经常在他的传记里销声匿迹,如同一个幽灵或游魂倏然而过。对于专事刺探洛克菲勒隐私的人如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Henry Demarest Lloyd)和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l)来说,此公就是标准石油托拉斯的缩影,他的个性则为公司的种种密谋和诡计所掩盖。即使在竭力为洛克菲勒正名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所著的两卷本传记中,传主居然在长达数页的抨击与反驳的混战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人们的心目中,洛克菲勒一生所做的任何事情似乎都与标准石油公司的掠夺性经营相关。H.G.威尔斯为这种立传的路子辩护道:“洛克菲勒的生平就是托拉斯的历史;他创立了托拉斯,托拉斯也同样塑造了他……因此,有了关于托拉斯的故事,就几乎不必再去按年代详细描述此人的私生活了。”由于传记作家们死抱着这个早就过时的观点不放,其结果是,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深入挖掘这位19世纪首屈一指的企业家的内心和外在世界,并将其综合成一幅丰满、完整的肖像的作品问世。 有关洛克菲勒的传记尽管汗牛充栋,却多为僵硬死板的学舌之作。这些作者无论抱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大都在千篇一律地沿用相同的纪事方式:翻翻有关传主经营方法的争论的老账,炒炒老掉牙的轶闻之冷饭。这些传记给人的印象如同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同一出戏,尽管每次坐的座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印象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对传记的概念在不断改变。除了大卫·弗里曼·霍克(David FreemanHawke)所著的一本薄薄的《洛克菲勒》是在1980年出版的之外,其余所有的洛克菲勒传记均是在20世纪前半叶问世的,而且无不恪守维多利亚时代的遗风,对传主的隐私三缄其口。虽说这些作品尽显企业报告文学的长处,却鲜见弗洛伊德式的好奇心。比如,它们对洛克菲勒的父亲的事迹只是一带而过,而这个犯有重婚罪的假药贩子对其儿子一生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是记述详尽的内文斯也对洛克菲勒的婚姻及其三个女儿都没表示出多少兴趣:在当今的女性主义风潮中,又有两部新书问世——伯尼丝·克特(BetniceKert)的《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和克拉丽丝·斯塔兹(Catice Stasz)的《洛克菲勒家族的女人们》,试图撬开这个密不透风的家族内幕。洛克菲勒本人在办公室之外的社交生活——同友人的交往、嗜好、户外活动,等等一显然也同样为人所忽略。值得探究的方面还有,洛克菲勒的政治观点和托拉斯理论是什么、对公共关系抱什么态度、如何管理标准石油公司之外的投资、如何把金钱转移给子女、建立一个王朝的雄心是什么、为何沉缅于医药学以及给他所捐助的众多慈善事业留下了何种印记等。人们同样对他退休后度过的40个春秋明显地缺乏好奇心,因为有些传记作者根本没有提到这些年月。然而,正是在这些岁月里,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不但使父业得以传世,又从根本上对其进行了改造。仅仅这个话题就花费了我不少的笔墨。 当初,兰登书屋建议我撰写自50年代艾伦·内文斯的传记问世以来第一部完整的洛克菲勒传时,我坦率地表示这事很挠头,因为我觉得这个人物早已被急于想借其声望发财的作家们开发殆尽。我怎能描写这么一个讳莫如深的偶像式人物呢?在现有的传记中,此人充其量是一个很有天分的机器人,最坏也不过是一台伤天害理的机器。我说不好他是个只知道赚钱的毫无生气的人,还是个十分深沉,极具魄力却有着令人生畏的自制力的人。如果是前者,我就会婉言谢绝;如果是后者——这不太可能一那么,我会接受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去设在纽约州睡谷(Sleepy Hollow)的那座藏有数以百万计家族文献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泡了一天。我向管理员们诉说了心中的疑虑,说明自己无法下笔写洛克菲勒,除非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我用的是“他心中的音乐”这一措辞。他们听后给我拿来了1917—1920年间私下采访洛克菲勒的笔录。采访人是一位纽约新闻记者,名叫威廉·英格利斯(William O.Inglis),其目的是写一部由洛克菲勒授权的传记,然而这部传记却从来没有发表过。埋头读完这份长达1700页,未曾改动一字的手稿,我震惊了:一向被说成是寡言少语、空洞乏味的洛克菲勒原来是个条理清晰、口齿伶俐,甚至很有激情的人;此外,他还相当风趣,具有中西部人的那种不加掩饰的机智。这全然不是我在任何其他一部传记中所看到的那副模样。一回到家中,我便告诉兰登书屋的责任编辑安·戈道夫,我现在很想写这本书。 研读堆积如山的有关洛克菲勒的文献犹如发掘一个被遗忘的大陆。然而,即使拥有如此浩瀚的文献可供参考,在最初阶段我依然沮丧地感觉到,我面对的是一个斯芬克斯。洛克菲勒养成了一种尽可能不露心声的习惯,即使在私人信件里也是如此,好像在写这些信时就担心有朝一日会落人检察官手中似的。出于这种深藏不露的本能,他擅长使用拐弯抹角的古怪字眼和晦涩的措辞。正由于此,洛克菲勒从那些比他更为坦率的属下那里收到的总共2万页的信函倒是一批很有历史价值的意外之财。这些早在1877年亦即标准石油公司成立7年之后写来的信件,生动地描述了该公司同石油生产商、炼油厂、运输公司和销售商以及铁路大亨、银行经理和政府高官之间进行的错综复杂的交易情况。这些关于贪婪和狡诈行为的全景式描述,会令研究镀金时代的偏见最深的专家都感到震惊。我还极其幸运地看到了5位杰出的前辈留下的完整的研究卷宗。我爬梳了艾达·塔贝尔留在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市德雷克油井博物馆、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留在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艾伦·内文斯留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威廉·英格利斯和雷蒙德·福斯迪克(Raymond B.Fosdick,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正式认可的传记作者)留在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的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当时的大量采访记录和其他材料,而以上几位作者仅仅用了其中的一部分。 洛克菲勒和许多镀金时代的富豪一样,不是受到情有独钟的传记作者的歌颂,就是受到尖刻的批评者的辱骂;在他们身上,前一种人看不到任何坏处,后一种人则看不到任何好处。这种一面之辞对于洛克菲勒研究来说尤其有害,因为在他身上,罪恶与圣洁难以置信地并存一处。我试图在介于论证和辩护两者之间的广阔空间中写这本书,这样做的动机是,我认为洛克菲勒的一生是始终如一的,而且,这位恪守圣经教诲的洛克菲勒拥有的不只是商界海盗的狡诈外表,他本性中的虔诚和贪婪是密切相连的两面。出于这个原因,我着重描写了他的福音浸礼会人生观,以此作为解开他一生中众多秘密的万能钥匙。读者若想在本书中看到一个恶魔式或者圣徒式的洛克菲勒,未免会感到失望。 眼下似乎正是招回洛克菲勒的亡灵的极好时机。随着贸易壁垒的倒塌、自由市场经济学说的盛行,当今世界已经连接成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令普天下50亿人为之倾心。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生平将我们带回到工业资本主义在美国初露端倪、各种游戏规则尚未成文的时代。洛克菲勒的一生比任何人都更加体现出在南北战争之后兴起的,并且改变了美国人民生活的资本主义革命。他体现了这场革命的所有美德:节俭、自立、勤奋和不懈的创业精神。诚然,作为一个蔑视政府、欺凌竞争对手的人,他同样又是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众多登峰造极之恶行的化身。其结果是,他的生涯成了一场辩论的焦点,辩题是:在我们这种延续至今的经济生活中,政府应当发挥何种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洛克菲勒在企业管理与工业革新的探索方面所做的贡献将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英国首相 丘吉尔 在现代世界的创造者中,有两位堪称最为杰出的人:洛克菲勒与俾斯麦。一个在经济学上、一个在政治学上驳斥了自由主义的梦想。 ——英国著名哲学家 罗素 洛克菲勒号称世界首富,他也是我见过的最难以捉摸的人物。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一个头上和脸上寸草不生的人物(洛克菲勒患有脱毛症),机敏狡诈而又勤俭成性,表面道貌岸然、乐善好施,实际上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奸商。 ——美国著名哲学家 詹姆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