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汤川丰//小山铁郎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小山 中国文学研究者藤井省三曾在朝日新闻社的宣传杂志《一册书》(2006年8月号)与国际交流基金主办的杂志《远近》(第12号)中,发表过以下论述,即: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的开头是这样的:“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句话,不正是以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为基础创作出的吗?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还是在《且听风吟》的开头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藤井指出,我们同样可以从鲁迅的文章中找到与这段话相对应的说法,诗集《野草》题辞的最开口一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其实,在这篇文章问世前,我曾有机会亲耳听到藤井先生的这种评论,当时就感到十分震惊——并不是因为觉得他的这种解读太过乱来,反而感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学界通常认为,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受到的是美国文学压倒性的、直接的影响——甚至已成定论。然而,从藤井先生的评述中我感到,事情恐怕并非如此单纯。

汤川 在这里,我对是否能全盘接受藤井先生的说法持保留意见。但是,的确有必要对已成定论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在《且听风吟》中,主人公“我”在阅读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另一位主人公“鼠”在写的滑稽乐队的故事,则是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蓝本。仅仅从这两处设定就可以看出,将《且听风吟》这部作品作为“纯美国进口”的小说来阅读可能并不太合适。

小山 而且,《且听风吟》中酒吧的酒保“杰”是中国人。“中国”时常出现:村上春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就是《去中国的小船》;之后的《寻羊冒险记》中曾提到“满洲”,而在《奇鸟行状录》中,“满洲”则成了故事展开的一个重要舞台;此外,《天黑以后》一作的主人公,也是正在学习汉语的女学生,诸如此类,足以看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藤井先生指出,《且听风吟》的开头与鲁迅先生有关,这一评论也十分有趣。村上春树曾在其著书《为了年轻读者的短篇小说导读》中对作家长谷川四郎进行介绍,并提到了后者的短篇小说《阿久正的故事》,这部作品,正是一部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致敬的作品。

村上春树自己的确时常谈起美国文学给他的影响。1991年,《文学界》杂志曾出版临时增刊《村上春树》,其中收录了一篇访谈《这十年》,访谈中,村上春树曾直言,《且听风吟》这部作品受到了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与理查德·布朗蒂甘(Richard Brautigan)的影响。但是,因为如此就仅仅从这一个角度来阅读村上的作品,未免失之偏颇狭隘。目前的趋势是,一旦论及村上春树,大家就理所当然地提到美国文学,但我们必须看到,村上春树,首先是作为日本作家的村上春树,同时还是对中国问题有所思考的村上春树,也是与俄国文学、欧洲文学有着斩不断关系的村上春树。因此,我十分希望能从这些角度去重新思考他作为作家的形象。其中,尤其是想与您谈谈作为日本作家的村上君。

汤川 对于这种单纯从“美国文学”角度分析村上作品的评论趋势,我也常常感到疑惑。之前,你我二人曾就《海边的卡夫卡》对作家进行采访,并将访谈录整理成《谈谈〈海边的卡夫卡〉》一文(《文学界》2003年4月号)。当时村上君曾说,自己虽然从来都称不上是“文学青年”,但却可自称为“爱读少年”“爱读青年”。他谈到,作为一名十分喜爱读书的独生子,在为小说的物语性所深深吸引时,阅读常常十分深入。他说:“我的文学教养,主要来源于19世纪的欧洲小说,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作品等。”虽然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欧洲文学对村上春树的启蒙性影响,但实则不可回避。

小山 村上春树自己在访谈中对这种影响也少有提及,人们忽视欧洲文学亦是其重要的文学支柱,大概也是缘于此。

汤川 在村上春树的第二部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第一章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可能。’我说,‘差不多跟谁都成不了朋友。’这就是我七十年代的生活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预言,我付诸实施。” 读他的作品越多就越会发现,这句话应该并非仅仅是“装饰”——初读《奇鸟行状录》时,我就曾感到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所关系,后来才意识到,从一开始,村上春树意识深处就已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岁月中发酵成熟,体现在其作品中。

小山 《海边的卡夫卡》讲述的是弑父的故事,这点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同,或许其背后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还有,在村上与读者的邮件问答集锦《不来问村上一个问题吗?》中,也曾多次提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中提到的诸多名著,是对村上春树深厚知识积淀的初次显现。而《谈谈〈海边的卡夫卡〉》访谈中,这种积淀进一步显露,每次提问,我们都能得到远远超出预期的回答。

汤川 在阅读村上作品时,我一般都更注重作品本身,对作品带来的种种社会现象不太感兴趣,就只是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认真并极为自然地读着、享受着他的一字一句。希望能在本书中同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此种阅读体验,并与大家一同讨论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究竟是何模样。

P9-12

后记

好像是1989年的秋天。当时,《文学界》杂志的总编汤川丰先生找到我说,想从1990年1月号开始将专栏部分改版扩大,向各界人士约稿,并请我负责写“文学”栏目。

其实,很少有文艺杂志请新闻记者为“文学”栏目书写文章,于是我回答说希望能够“通过向当事者的采访,书写文学现场的故事,向读者传达更为生动的讯息”。于是,汤川先生提议,那么这个栏目的“栏目名就叫‘文学家追踪’好了。这样定下来之后,我每个月都会为其写约四页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从此持续了四年半,遗憾的是当时的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回想看看,如果换做现在,大约能够将专栏更好地延续下来。

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想从“村上春树与他的作品开始”,汤川先生表示同意,并说“那很好”。从那之后,一有机会我就会和汤川先生聊聊村上春树的作品,正是这些谈话构成了本书的基础,想想真是感慨良多。

1989年,是村上春树的小说《寻羊冒险记》英译本(Alfred Birnbaum译,译名为A Wild Sheep Chase)在美国首次出版的年份,由此,村上到美国进行作家之旅。就在作家回到日本后不久,我对他进行了采访,撰写了第一篇专栏文章。在本书的开头已经为各位读者介绍了作家当时所说的话,而我每次想到这几年全世界对村上春树的高度评价,都会再次想到那些话,并深深地感到,他为全世界所知,正是因为全世界都需要他的作品。

1989年6月4日,天安门事件发生;11月9日,柏林墙坍塌。在日本,这年的1月7日昭和天皇离世,昭和时代结束,平成时代开始。也就是在这一年,村上春树开始为世界所知。

柏林墙的倒塌、东西方冷战构造的崩坏,使得很多人开始更加期盼着世界和平的到来。但是实际上,世界迎来的是更为深彻的混乱。

这是一个善恶难分的世界。冷战时期,自己所属的阵营必定为“善”,反之对方就是“恶”,但这样的构造在1989年彻底崩塌,善恶瞬间反转。在村上正创作《1 Q84》时,我曾对他进行采访,他说:“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清晰明辨的世界崩塌不见了,新的时代如奥赛罗游戏一般,善恶瞬时转换。世界处于无法预知未来的恐惧之中。原本支撑人类向前行进的伦理与体制统统失效,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壁垒的人们只得孤独地暴露在时代的风吹雨打中。”

2006年,在东京大学举办了国际研讨会“春树大冒险——世界范围内的村上文学”,会上,村上春树的俄国翻译者这样说道:“主人公的自我意识问题与社会中的孤独问题等,近些年在俄国也十分普遍。苏联解体后,俄国人面临着在新生俄罗斯如何继续生活的问题,或者说生活在对自己是苏联人还是俄罗斯人这一身份转化的困惑中。近些年,俄罗斯人的生活就如同村上春树的作品一般,易变、不安。正因如此,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大家可以对自己身处的社会中凸显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思索。”——这段话,与村上春树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恰可呼应。

在“善”“恶”瞬时互相转换,善恶难辨的社会中,生活应当怎样继续呢?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村上春树的物语,正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究。

例如《1Q84》中青豆与“领袖”的对决。 “领袖”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并说“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一个善,在下一瞬间也许就转换成了恶,反之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世界。重要的是,要维持转换不停的善与恶的平衡。一旦向某一方过度倾斜,就会难以维持现实中的道德。对了,平衡本身就是善”。

这段话中“要维持转换不停的善与恶的平衡”“平衡本身就是善”的想法,在村上最新的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所收录的短篇小说《木野》中也有体现。短篇中,主人公木野开的酒吧被蛇包围,其伯母对其说道:

“在古代的神话中,蛇经常扮演引导人类的角色。这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神话都不可思议的共通的地方。但那是往好的方向,或 我想,通过村上自己所写的随笔《八月之庵——我的(方丈记)体验》,可以窥知一二。在这篇随笔中村上春树写道,虽说不出具体缘由,但觉得《平家物语》《雨月物语》与《方丈记》三者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平家物语》是《1Q84》中的女孩深绘里喜爱的作品,《雨月物语》则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多次出现。再加上《方丈记》,村上说,这三部作品共通的地方是“对时间的感觉”,具体如下:

“也就是说,作品一面将具有绝对性的时间(也是历史性的时间)作为时间来冷静把握,另一方面又巧妙地体现出个人自己的时间感受,是一种双重作业。后者即所谓的封闭性的时间,与此相对应的,是封闭性的场所。”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段话其实告诉读者,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存在着绝对性的时间(历史性的时间)与封闭性的时间,绝对性的场所与封闭性的场所四个领域。他的故事是在这四个领域中交错展开的。

也就是说,他描写的,并不仅仅是封闭性的时间与场所,而是怀着对绝对性时间(历史性时间)的“冷静的把握”,以及对绝对性场所的关注,进行物语创作。

这篇《八月之庵——我的(方丈记)体验》登载于杂志《太阳》1981年10月号的《方丈记》特辑中,是作家以《且听风吟》出道两年后的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对封闭性与绝对性的双重把握,是村上春树从一开始就具备的思想意识。

1989年发生的事,在21世纪的今天仍旧是无解难题。“原本支撑人类向前行进的伦理与体制统统失效,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壁垒的人们只得孤独地暴露在时代的风吹雨打中。”村上春树所书写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地下二层的灵魂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是可以窥见世界共通的神话世界的故事;也是与未知的异界广泛联系的、语言可能性被极大扩大的故事;更是冷静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故事。

这就是村上春树的小说,相信也恰恰是生活在当今世界的读者所追寻的物语。

这些,就是我结束与汤川君长长的对谈后所想到的。

汤川君,曾于1991年春作为《文学界》杂志的临时增刊编辑出版了《村上春树之书》。而我则时常向他讨教,跟他聊聊自己所理解的村上春树及其作品。在此,谨向汤川君致以真挚的感谢。

2014年9月

小山铁郎

目录

前言

对谈的由来 ——写在开头

对话一 从《且听风吟》到《天 黑以后》

那些遥远的回响 ——村上春树笔下 的音乐(一)古典 作品

所谓孤独 ——音乐(二)流 行·摇滚与爵士

从戈达尔到考 里斯马基 ——关于电影

跑步

历史意识

数字“四”

白川静

眼泪

对话二 解读《1Q84》

对话三 《没有色彩的多崎 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的魅力

大菩萨岭

色彩

T.S.艾略特

1963年

从钱德勒处的传承

正因对旅行之爱 来自灵魂深处 ——读游记

丸谷才一的选评 与书评

对话四 村上的短篇小说

后记

村上春树书志年谱

序言

“村上春树”,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绝非一个陌生的名字。与大多数人相类似,我对他的阅读,也始于那本著名的《挪威的森林》。作品开头,飞机降落汉堡机场,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乐声响起,青春气息已然浓烈起来。只是,当年初读村上的那个十七八岁的自己,从来未曾设想过与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连结”[“连结”一词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多次出现,用意作“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绵延至今。

从对日语语言的学习,一直到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从未远离。尤其是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有幸到村上春树的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论文写作,到曾经的“Peter Cat”走了走,也无数次在公立学生公寓“和敬塾”前回想起《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正是在那期间,我逐渐认识到,原来作家村上创作的原本并非“青春小说”,这位作家也远非自己当年的肤浅理解中,那个似乎一直在书写忧伤的爱情、疏离的青春的小说写作者。他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饱含着日本“团块世代”对历史传承、社会发展的认知与思考。

这本对谈集,谈的也是这个。

对谈双方,是小山铁郎先生与汤川丰先生。小山铁郎先生是一位文艺记者,他毕业于日本著名大学:一桥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就职于日本最大的国际通讯社:共同社,并从1984年开始从事文艺活动相关报道。他对村上春树的关注始于1985年,一直延续至今。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一位极少接受采访、也从不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的作家,但小山先生还是成功地多次对作家进行采访,并在采访录中尝试向读者阐明推动村上春树文学世界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关注村上作品的创作目标,解读村上作品与近代日本社会的关系,独自出版了《尽读村上春树》《空想读解:村上春树,原来如此!》,又与汤川丰共同出版了这本《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这些作品展示了文艺报道的另一种可能性,助他荣获2013年日本记者俱乐部奖——小山铁郎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文艺记者。汤川丰先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曾历任日本重要文艺杂志《文学界》总编兼出版社董事,东海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教授,并于2010年凭借《读须贺敦子》一书获得日本读卖文学奖。他同样曾多次与村上春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就是2013年5月6日,在京都大学百年纪念堂对作家进行的“公开采访”。在公共场合发声,于村上春树而言是特例中的特例。采访中,村上春树直率、坦诚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对物语的理解、对马拉松以及音乐的兴趣等等,这些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

如本书前言中所说,对谈始于2007年,直到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时间跨度。对谈所涉及的作品时间跨度更大,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一直到2014年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长达三十六年,其中包括作家的全部长篇小说以及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视角之广、涵盖面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有趣的是,两人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理解始终存在差异。比如两人对藤井省三先生的解读的态度,对村上文学与白川静的关系的看法,对村上作品对其他文艺经典的参考引用的观点等等。并且,大概出于职业原因,汤川先生更注重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较为严谨;小山先生则同时关注作品带呈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作品的解读更大胆。

当然,两人也在一些作品解读的关键点达成共识。比如,两人都认为,相较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村上春树更应当被理解为一位“彻头彻尾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着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如日本传统的灵魂观、神话等)。这位作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十分传统的文化元素编织在更具开放性的文体中,因而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读者群,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再比如,两人都同意作家村上春树并非经历了由“超脱”向“介入”的转变,而是对人的灵魂——“地下二层的世界”,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关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作品世界也在不断扩展。还有,两人都注意到了作家对中国元素的重视、对历史的反省等等。

对比目前已在国内出版的村上春树作品学术性解读著作(无论是译作还是国内学者的原创作品),本书总体来讲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得益于“对谈”这种形式,我们可以从中同时了解到两种解读倾向、两种解读方法,这两种倾向在日本也是颇具代表性的。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反省了许多,对村上作品设置的种种谜题感到豁然开朗——这也正是我希望能够带给各位读者的。

翻译期间,我得到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北京创美时代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各位前辈、各位编辑的诸多帮助与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译者

2017年1月

内容推荐

村上春树善于运用不同的物语叙事方法,因此他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往往有其崭新之处。汤川丰、小山铁郎著赵婕译的《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以对话的方式深度解读《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作品的精神内涵,抽丝剥茧地评述村上独特的文体文风,向读者全面展示村上春树如何一面维持独特的文体,一面竭力追求主题的深入,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自己的文学世界。

编辑推荐

汤川丰、小山铁郎著赵婕译的《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帮助读者彻底理解村上文学的真髓。对村上文学颇有研究的两人带领读者重新阅读村上的作品。本书由四个长篇对话与15个专栏所构成,并附村上春树所有书籍的年谱。重新以精确的态度阅读村上春树。不论是村上迷,或未来想阅读村上文学的人,此书可成为不可取代的指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