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作者是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女士。2013年初,为纪念2014年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决定将В.К.布留赫尔的这本文件集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取得了卡尔图诺娃女士的授权。该书由辽宁师范大学张丽副教授翻译,李玉贞研究员审校。1924年10月,加伦应孙中山之请被派遣来到广州,担任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军事总顾问。加伦在中国期间,为改组广州政府军队、关注黄埔军校筹建工作、东征和北伐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书名 | 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黄埔军校系列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作者是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女士。2013年初,为纪念2014年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决定将В.К.布留赫尔的这本文件集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取得了卡尔图诺娃女士的授权。该书由辽宁师范大学张丽副教授翻译,李玉贞研究员审校。1924年10月,加伦应孙中山之请被派遣来到广州,担任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军事总顾问。加伦在中国期间,为改组广州政府军队、关注黄埔军校筹建工作、东征和北伐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推荐 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著的《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正文和附录共收录有关档案文献十七份,其中主体部分即正文收录的十三份文件是加伦自己所写,这十三份文件涉及的是有关第一次东征,粉碎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北伐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附录收录四份文件,其中第1号文件是苏联驻华南顾问团条例,其他三份文件是他人所写,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军事总顾问加伦与政治总顾问鲍罗庭之间在有关中国革命策略问题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华南顾问团面临的财政和工作困难,是研究1924—1927年国民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绪论 第一号文件布留赫尔致п.M.加拉罕的电报 第二号文件广东战事随笔 I 1924年年底广东的战事和政局 第一次北伐 北伐失败孙中山丧失广州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外省籍军队及其对广东政局的影响 匪 患 国民党的新方针及其对广东军政局势的影响 进攻陈炯明以占领粤东 进攻陈炯明失利的真正原因 第二次北伐 “纸老虎”叛乱 农会与封建地主和富农在农村公开武装冲突的爆发 广宁县农民的斗争(1924年11月一1925年2月) 黄埔军校及其对广东内部政局的影响 直系战败与孙中山北上 1924年12月重新开始第二次北伐 Ⅱ 准备进攻陈炯明和保卫广州 进攻陈炯明之前广西的局势 唐继尧进军广西的最初消息及其进军的目的 政府与黄将军在广州会商 陈炯明准备进攻广州(报刊和传闻) 准备迎击陈炯明和广州的防御措施 孙中山博士的病情及其去世的传闻 进攻东线的命令以及进攻前夜广州的政局 各战线的局势及其对派往东线作战军队数量的影响(示意图1) Ⅲ 敌对双方军力评估 政府军内部的状况、战斗力及其人数 政府军的总体状况对军队和指挥人员的评价 军校学员和政治部工作对它的影响 黄埔军校内的孙文主义学会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作战地区的概况(广东省东部) 粤 军 陈炯明的军队、它的特点及其部署情况 敌我双方军队评估及结论 陈炯明的进攻计划,其兵力分布及最终部署 Ⅳ 进军淡水 广州政府军发动进攻及其进攻计划 各路指挥的命令 总司令命令的传达 从石龙到淡水战役的开始 强攻淡水 淡水之战胜利后 遭遇战 V 针对林虎和陈炯明的军事行动 进军海丰 开始对林虎作战 各路军合围 蒋介石与3月13日的战斗 3月13日一役后战事的进展 第二师和第七旅的作战 陈炯明率舰队到汕头 对林虎作战的结论 对陈炯明作战所使用的通讯工具 结论 工程兵力、工具及其在讨陈战役时的使用情况 结论 攻打惠州要塞的工程准备情况 黄埔军校炮兵部队的作战 结论 战 术 空军备战及其战前状况 舰队参加对陈炯明的作战 作战的准备 敌人的力量 华南舰队的行动 3月25日 “中山舰”被截获 敌人的行动 江防舰队的行动 人民对广州政府军的态度以及黄埔军校政治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缴获战利品的大致数量 敌人被逐出广东后的集结地及其大致人数 粤军将领的内部纷争和地方管理机构的组建 Ⅵ 准备进军福建 进军福建想法的产生 福建省的局势 进军福建的准备和进攻计划 进军福建的真正原因 张民达将军遇难的消息 蒋介石将军前往广州 到达广州以及与政府的第一次谈话 杨希闵悔过 蒋介石要求与许崇智将军划分势力范围 继续准备进军福建 惠州要塞投降 范石生在广西战败的消息和广州反对派的积极活动 Ⅶ 广州还是福建政局和战局分析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状况和军队下一步进军方向的选择 政府决定同唐继尧达成妥协 4月28日汕头会议“要广州还是要福建” 4月28日第二次汕头会议 “要广州还是要福建” 唐继尧的兵力 唐继尧提出的协议大纲 在广州从事进攻的准备 滇军和桂军的外交手腕 最后一次汕头会议正式通过作战方案(5月13日) 政府军向广州开拔前的总局势及其作战方案双方的力量 政府军的总兵力和调往广州的兵力 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 政府军的作战方案 广州的局势(1925年5月17日到6月5日) 杨希闵和刘震寰来到广州 他们在5月25—30日间向政府提出的建议 政府军向广州推进6月1日以后敌人的行动 6月1日以前的局势 Ⅷ 争战广州各军作战行动分析 6月12日战斗和政府军占领广州(参见示意图) 6月13日晨滇军第三军反攻(参见示意图) 湘军在平叛过程中的行动(参见示意图) 进军广州时的湘军炮兵 从1925年5月25日到6月13日朱培德军的作战 蒋介石东路军的作战 舰队在平定滇军和桂军叛乱中的行动 奥里萨卡炮兵连的作战 广州城下缴获的战利品 军队的战术素质及其作战经验的不足 对广州战役的总结和结论 Ⅸ 广州解放之后 反革命集团的产生和形成 政治委员会决定对广东省的民政和军事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1925年6月15目的军事会议 新反对派的政治纲领 许崇智将军到广州及其态度 沙基惨案(1925年6月23日) 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军队改组 第三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89号 第四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90号 第五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92号 第六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93号 第七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95号 第八号文件加伦的电报第97号 第九号文件加伦致и.C.温什利赫特的电报 第十号文件加伦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第十一号文件加伦致中共中央、г.H_昊廷康和张国焘的信 第十二号文件加伦致и.C.温什利赫特的电报 第十三号文件加伦在军事会议上的演说 附录 第一号文件 《华南政治军事顾问团条例》 第一章 顾问团的任务 第二章 顾问团的组织 第三章 顾问团团长 第四章 顾问团副团长 第五章 政治工作助理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部各监察机构和管理局的顾问 第七章 国民革命军海军部总顾问 第八章 空军管理局高级顾问 第九章 后勤供应管理局高级顾问 第十章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高级顾问 第十一章 各军高级顾问 第十二章 军中各师的顾问 第十三章 各军的顾问专家 第十四章 各军的政治顾问 第十五章 师政治顾问助理 第十六章 各师政治顾问 第十七章 邻省顾问团的筹备工作 第十八章 华南政治军事顾问团总部 第二号文件K.E.伏罗希洛夫致加伦的信 第三号文件M.尤什克维奇关于加伦与鲍罗庭在军事政治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的报告 第四号文件拉德克维奇受加伦委托向K.E.伏罗希洛夫汇报工作的速记记录 已经公布的加伦在中国工作期间文件目录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I 1924年年底广东的战和政局 为正确认识最近两次军事冲突发生之前的广东政局,有必要简要地追述一下两件事:(一)孙中山及其广东同僚的活动;(二)孙中山博士1922年进行的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 1920年,孙中山及其国民党的亲密战友,在当时拥护国民党的军阀(陈炯明、许崇智、唐继尧等)和其他几个反对妄图实际吞并南方诸省的吴佩孚的军阀支持下,占领广东及其省会广州之后,一心要把广东变为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根据地。孙中山第一次革命时期的老战友纷纷来到广州。第一届国会的部分议员也相继抵穗。国会召开非常会议,推举孙中山为华南政府非常大总统。 吴佩孚的实力和影响日益强大,威胁着南方各省,在此情况下,南方各省表面上归附了孙中山,组成南方五省联合,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方广州革命政府诞生了。从此,广州政府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在推进国民革命运动和发动愈来愈多的居民阶层参加国民革命方面,都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及追随他的国民党人的政治前景变得大有希望了。 他们本应趁大好形势激发广大中国民众的革命觉悟,发动他们与践踏国家的国内军阀和帝国主义作斗争,可惜他们没有这样做。孙中山同一批国民党人低估了群众的作用,认为人民尚未成熟到足以直接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程度。 孙中山不相信能够唤起民众挺身为争取本来属于人民的自由与独立而斗争,试图完全凭借武力来解决争取摆脱民族压迫的任务。出于建立北伐军的需要,孙中山故伎重演,利用各派军阀彼此对立和相互争斗的矛盾,笼络其中的个别军阀,并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连连施展计谋,纵横捭阖。 到1921年末,孙中山自以为已经粮草齐备,遂决定扩展势力范围到长江流域并迁都汉口。 军阀吴佩孚的实力日渐强大,他与张作霖的公开冲突已经不可避免,这些都是举行北伐的有利情况。张作霖策动孙中山共同讨吴,孙中山不予拒绝,认为此项协议有利于北伐,于是举行谈判。从此,孙中山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北伐这一主张。他要亲自主持北伐,于是督师桂林(广西省东北部),集结兵力,在那里设立大本营。1922年2月即挥师入湘。 北伐失败孙中山丧失广州 刚一出兵,靠施展种种计谋拼凑起来的北伐军以及联盟本身即告瓦解,仿佛注定北伐要半途而废。孙中山在广东的最亲密助手、得力干将陈炯明在军界特别是商界的声望素著,但他推说北伐是冒险,拒不出兵。陈炯明与北伐大唱反调,主张将广东办成文化与经济的模范省,说一俟广东省成了模范省,中国人民目睹国民党政府治理有方时,才可进行北伐。在陈炯明看来,应先在广州建立港口,铺设广州至汕头的铁路。说此举可以振兴沿海地区的经济,是广东省的富强之道。陈炯明提出这套方案的同时,还坚持先加强与西南诸省的联盟(中国西南联省自治的主张),称唯其如此,方能考虑北伐。这套方案孙中山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它以地方主义取代全民族的斗争。至于西南联省自治的主张,孙中山倒是(也许并非完全自觉地)看穿了,认为这是反动势力思想的大暴露,与全中国统一的精神格格不入。北伐经费来源只有广东一个省,而该省实际由陈炯明把持,如今孙中山与陈炯明意见相左,势必使北伐归于失败,但孙中山一味自信前程似锦,不肯放弃北伐。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这场冲突,得到了广州商人的同情,商人为陈炯明振兴广东经济的方案叫好,因为这切合他们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广州商人之所以极力拥护陈炯明,还因为他念念不忘广州,并且确实为广州办了几件事情,如拓宽和铺设市区马路、架设路灯。假如我没有弄错的话,他还兴建了一座大型发电厂。其次,孙中山举兵北伐,商人们除了多掏腰包,别无所获,因而宁愿支持陈炯明。 孙中山与陈炯明公开冲突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孙中山要求陈炯明为北伐拨款并以其部分兵力进军汕头,这便成了陈炯明吞并广州和公开反对孙中山的导火线。孙中山被迫放弃北伐,调北伐主力——许崇智将军统帅的粤军回师广东驱逐陈炯明。 许崇智回师广东,却败在陈炯明手下,被迫向东北撤退,进入福建省。孙中山登上忠于他的军舰,率舰炮击广州城。至此,孙中山建立的南方政府宣告垮台。斗争的重心转移了,要积蓄物力、人力收复广州。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孙中山向以杨希闵的滇军和刘震寰的桂军求援。这两支军队都是被争夺权力的竞争对手逐出本省而进入贵州省的。他们正苦于财政拮据,故孙中山的建议一经提出,他们当即欣然接受。在他们看来,广东,特别是广州是华南的一块宝地,打败陈炯明,可以大捞一把。P40-42 序言 上个世纪2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来到正处于变革胎动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走进她风起云涌的革命洪流中,投入到她的一所新式军校的孕育和哺养中。从这所军校呱呱坠地,到它茁壮成长,这群人把手相扶,伴其成长,助其立业,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对于这所军校的贡献,有目共睹、一一可垂丹青——他们就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的苏联顾问。 在这些苏联顾问当中,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加伦,一位用妻子的名字作为化名的布尔什维克人士,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1890—1938)。在朋友眼中,他“为人真挚诚恳,襟怀坦白,令我钦佩之极”(苏联元帅朱可夫);“一身兼有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素质,这是任何其他工作人员不能比拟的”(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不仅是一位才华过人的统帅,而且是一位清醒明智的政治家。观察时局既能立足于当前,又能着眼于未来”(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我认为他是俄国将领中最为杰出而最合情合理的一位良友”(蒋介石);“确是一难得人才。……我今日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对那位杰出的军事家仍有无限的悼念”(李宗仁);“曾受高等教育,待人和善,学问渊博。……其胸怀甚为宽大”(白崇禧);“如今,加伦这个名字已在中国人当中成了代名词,他们把所有的苏联顾问都称作加伦了”(苏联顾问赫梅廖夫)…… 1957年,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元帅访问苏联时挥笔写下这样的诗篇:“不见加伦三十年,东征北伐费支援。我来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多怀旧,欲到红河认爪痕。”可以说,在那一代黄埔人的心中,始终铭记着“加伦”的名字。“加伦”已不仅代表了那段革命岁月中的一种友谊,也代表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历史符号,留存在黄埔人的记忆深处,印刻在了黄埔军校的历史丰碑之上。 如今,作为加伦曾经留下战斗足迹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主管单位,我们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向这样一位“老朋友”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怀念,从2013年年初开始,经多方努力,终使加伦的这本文件集得以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为此,我们取得了作者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女士的授权,并邀请了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张丽副教授进行翻译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研究员负责审校工作。此书亦被列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系列丛书”,成为我馆2014年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的献礼之作。 希望通过此书,让当下的我们能一起再次聆听加伦来到东方后不一样的故事,铭记“加伦”,一个时代的符号。 后记 从事学术著作的翻译实属偶然。2007年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是《维特远东外交政策研究》,所以有幸应邀参与了李玉贞先生主持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类项目《维特伯爵回忆录》的翻译工作。2010年又独立承担了苏联著名东方学家巴托尔德的学术名著《中亚历史概论》的翻译工作,耗时三年,终于出版。此番再次与李玉贞先生合作受益匪浅,得到了先生的悉心指点。在大连这个文化底蕴并不厚重、各种资料相对匮乏的地方从事史学著作的翻译,对我这个专攻历史学的人而言相当不易,个中艰辛难以言表,但聊以自慰的是毕竟为我国历史学领域的研究做了一点点事情,也算是苦中有乐吧。 本书正文和附录共收录有关档案文献17份,其中正文收录的13份文件是加伦自己所写,为本书的主体部分,这13份文件涉及的是有关第一次东征,粉碎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北伐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附录中收录4份文件,其中第1号文件是《苏联驻华南顾问团条例》,其他3份文件是他人所写,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军事总顾问加伦与政治总顾问鲍罗庭之间在有关中国革命策略问题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华南顾问团面临的财政和工作困难。是研究1924—1927年国民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书正文第2号文件的一部分,编者卡尔图诺娃在早先出版的《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已经公布,该书1983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出版,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鉴了以往的成果。正文第3号、第4号、第5号、第6号、第7号、第8号、第10号、第11号,以及附录中的第2号,已经在《国民革命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全文或者摘录予以公布,该论文集2004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在翻译本书过程中也借鉴了这些成果。 本书收录的文件,涉及350多个中国人名和地名,正如本书编著者所言,这些地名有许多是地图上没有标注出来的小村庄,文件中提到的许多人名不见经传,加伦不懂中文,他听到的人名和地名是广东方言的发音,作者又主要是根据20年代苏联顾问听来的广东方言拼写这些,并非标准的普通话,再加上书中作者对有一些人名、地名的拼写前后并不一致,甚至还有错误,凡此种种都给本书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将其忠实于原文,实在无法核对的,只能采取音译的形式。行文中凡是音译的地名人名,译者都做了说明。 限于水平和资料,本书中涉及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广州以及香港出版的一些报刊,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将俄文与中文资料进行核对,只能是按照俄文翻译过来,希望得到读者的原谅。 本书编者采用的是尾注,译者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将所有注释都改为脚注的形式,并分别在后面加上了“作者”“编者”或“译者”的字样。 本书中文译稿完成后,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聘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原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陈泽泓以及原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通读译稿,对其中的一些地名、人名进行了认真详实的考订,对译文的不当之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三位学术前辈的指教!感谢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本书出版提供资助!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黎淑莹老师为译者提供了许多资料,我的同事和师友崔学森老师在百忙之中帮我去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在此也深表谢意! 最后,由于译者学识能力有限,错误不当之处难免,期待着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张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