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来此土。
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
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古诗文 | 渔家傲(宋·黄庭坚) |
释义 | 渔家傲(宋·黄庭坚) 序:江宁江口阻风,戏效宝宁勇禅师作古渔家傲。王环中云:庐山中人颇欲得之。试思索,始记四篇 万水千山来此土。 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 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其二(宋·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破桃花笑。 评注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诗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无孔窍”,典出《庄子》,亦即“鯈忽凿窍 ”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 。“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 ,而蓄无弦琴一张 ,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在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大意是说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我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 。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在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在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在,纯任本然的意境。 其三(宋·黄庭坚) 忆昔药山生一虎。 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具。 呈见处。 繁驴橛上合头语。 千户垂丝君看取。 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顾。 瞎驴丧我儿孙去。 其四(宋·黄庭坚) 百丈峰头开古镜。 马驹踏杀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 光炯炯。 归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 祖师沈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 方猛省。 无声三昧天皇饼。 其五(宋·黄庭坚) 序:余尝戏作诗云:“大葫芦挈小葫芦。恼乱檀那得便沽。每到夜深人静后,小葫芦入大葫芦。”又云:“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一住金仙宅,一住黄公垆。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或请以此意倚声律作词,使人歌之,为作渔家傲 踏破草鞋参到了。 等闲拾得衣中宝。 遇酒逢花须一笑。 长年少。 俗人不用瞋贫道。 何处青旗夸酒好。 醉乡路上多芳草。 提著葫芦行未到。 风落帽。 葫芦却缠葫芦倒。 |
随便看 |
|
古诗文辞典共收录539370条诗词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美文的文言文翻译、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